一個看似夸張的未來,又小心翼翼地與現實產生強關聯——個人獨裁主義、公園里孩子的失蹤、不再私人的記憶、被機器狗支配的恐懼……《黑鏡》它在時時刻刻提醒你,這不是幻覺。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末,全世界的美劇迷主題活動基本上都是同一個:看《黑鏡》。
自2011年《黑鏡》第一季于英國Channel 4首播,這部前期零宣傳的科幻恐怖大作一戰成名。站在酷炫高科技世界對立面的《黑鏡》,通過四季十九集的內容探索了一個高度發達又極度扭曲的世界,人性中最偉大的創新精神和最黑暗的本能在劇中交織沖突,讓《黑鏡》迅速成為高口碑現象級神作。《黑鏡》每集不同的黑暗主題,既是真實世界的一面鏡子,亦是人類如今所處時代和歷史的深刻見證。
叛逆者的傳統
科技與人類的交火在所難免。互聯網的出現讓世界變“平”,《黑鏡》則成功地捕捉到了人們動蕩敏感的神經。第一季首播集,《黑鏡》就討論了社交網絡的民意給首相帶來的壓力。《衛報》引用的一位美國評論家的盛贊《黑鏡》,207萬人收看的好成績,則顯示了《黑鏡》給美國市場帶來的巨大驚喜。
但是,由于沒有固定的演員以及連續的劇情,《黑鏡》在Channel 4的收視一直在走下坡路。特別是2014年的白色圣誕特輯,復雜而多元的設定顯得雜亂無章——它們本可以獨立成篇,卻被硬塞入了70分鐘內。
盡管圣誕特輯由《黑鏡》的主創兼核心編劇Charlie Brooker操刀,但過分縮短的時間依然暴露出大量硬科幻的Bug,收視人群僅僅徘徊在100萬。《黑鏡》能否繼續在Channel 4播出,被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然而2015年Netflix從電視臺手中“搶”到《黑鏡》,一次性被續訂十二集的《黑鏡》不僅讓擁躉者放了心,更讓他們只想跪著叫“網飛霸霸”。2016年10月,“移民”后的《黑鏡》在Netflix上放出半季6集,其中90分鐘的加長集《Hated in the nation》講述了一個網絡暴力的腦洞,在國內外掀起了討論浪潮。
《Hated in the nation》中被人造蜂包圍并毀滅的人類
最犀利的一集《Nosedive》設定在一個人人都可以互相評分的社會,點贊的高分有特權,低分則將被排擠,活在網絡世界的鍵盤俠和噴子在這集中錯步上前。在艾美獎上,拿下電視電影類最佳編劇獎的單集《圣朱皮羅》,是《黑鏡》結局最溫暖的故事,卻依然能在午夜夢回時感到背脊發涼,因為愛情和永生在《黑鏡》里不過是一場發生在San Junipero的游戲。
無法被模仿 更無法被超越
2017年8月25日,《黑鏡》第四季公布了標題預告,剩下的6集標題分別是致命鱷魚、方舟天使、絞死DJ、卡利斯特號飛船、金屬頭和黑色博物館,在去年12月29日播出時順序稍有不同,但還是沒能改變集與集之間水準變化各異、風格差別明顯的結果。
對《黑鏡》的頂禮膜拜成了某種“政治正確”。對《黑鏡》回歸的期待,反而降低了許多人對于劇情內容的關注度,觀點似乎只有一個,就是“神劇歸來”——公眾號的頭條紛紛在元旦期間為其讓位,對神劇的習慣性操作已然形成。
不過,從豆瓣8.3的評分就可以看出,中國觀眾對這一季《黑鏡》并不是十分滿意,因為它太……不像《黑鏡》了。外媒的評價也體現了這種差距,不少評論都選擇用“disappointing”來形容 《黑鏡》。但Charlie本人表示,世界已經夠黑暗了,因此不會故意再去營造一個黑暗的世界,人艱不拆,你懂的。
的確,除了上一季在艾美獎驚艷的《圣朱皮羅》,在此前《黑鏡》里,我們基本看不到任何正面情感。隨著互聯網普及,民眾對于其的抵觸情緒也越來越強大,高度發達的科技讓虛擬和現實的邊界變得模糊,這種模糊感反而使《黑鏡》第四季不那么黑暗——一個看似夸張的未來,又小心翼翼地與現實產生強關聯:個人獨裁主義、公園里孩子的失蹤、不再私人的記憶、被機器狗支配的恐懼……它時時刻刻提醒你,這不是幻覺。在《黑鏡》里面,觀眾既忘卻了你所存在和生活的真實世界,也不愿從游戲一般的世界中醒來,從這個層面來看,《黑鏡》第四季其是事實、恐懼和希望的混合體。
第二集與一款育兒軟件有關,它生動地詮釋了什么叫care full而不是careful,就算導演是朱迪·佛斯特,也難掩平庸;第三集更是像《消失的客人》的擴容版,看的人內心毫無波瀾;第四集講述了一種速配率99.8%的高級約會軟件,系統通過大數據可以幫你找到完美的對象,并設定一個相處時間,可能是18小時,也可能是9個月、5年,一旦違反,后果不堪設想。這集婚戀交友的主題十分符合時代特性,但在影像呈現時,卻又有太明顯的說教意味。
第五集的黑白畫面倒是讓人眼前一亮,由《Silk》的女主角Maxine Peake主演,她眼神中渲染絕望的氣氛讓人不寒而栗,人類VS太陽能機器狗更是絕地逃亡的對決戲碼,原本的默片設定或許能加分,最后主創還是選擇了臺詞呈現。
兩個加長集可能是本季最好看的兩集了。第一集《卡利斯特號飛船》是一個類似于《星際迷航》的故事,它以游戲《無限輪回》切入。在《無限輪回》中,現實生活中怯懦的男主角能在游戲里的流氓宇宙扮演暴君。權力爆炸的結果,是數字克隆體女主角試圖自救并成功逃離控制,男主角意識來不及抽出,最終被永遠困在游戲之中。
這樣的輪回印證了《海上牧云記》中的一句話,“當你舉起屠刀之時,自己也必將死于刀下”,到了第六集《黑色博物館》,也能咂摸出相同的味道。宣傳中對于該集一直強調的一點是膽小勿入,曾經是著名景點的黑色博物館是一個專門收集犯罪物品的地方,參觀者來到這里,聽館長講那過去的事情。
第一集《卡利斯特號飛船》中男主提取DNA的棒棒糖
《黑鏡》第四季播出后,口碑并不理想。絕大部分人將這種失望的感情甩鍋在了Netflix上,并忘掉了Netflix豪氣續訂時帶來的激動和欣喜。
要知道的是,從活力和劇集質量來看,五大商業廣播電視網、三大付費電視網之外,三大流媒體平臺也是不可忽視的主角,就算Amazon和Hulu的《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和《使女的故事》在金球獎上出盡風頭,還是無法撼動食物鏈頂端是Netflix的事實。論內容,Netflix《紙牌屋》《女子監獄》《怪奇物語》《心理神探》等作品口碑與收視并舉,Netflix相對而言表現更強勢。
到了《黑鏡》這,Charlie Brooker一貫的藝術品位和價值導向沒有改變,只是世界更迭的速度快過內容創作,人們很難再次被《黑鏡》征服。
Charlie不止一次在采訪中表示,他們的工作不是重復自己。從《黑鏡》第四季來看,他們也沒能刷新自己,作為一部科技驅動的劇集,主創們應該考慮一下走到科技前面了。在不久的未來,將根本不存在現實和電視劇的區別,閉上眼睛前黑掉的手機屏幕告訴你,《黑鏡》的bad沒有E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