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老師在布置任務的時候說“學歷案”這本書就挺好,我當時心里很好奇:劉老師不是一直不贊成各種模式、框架下的課堂嗎?為什么還這樣推崇這本書呢?我帶著好奇心翻開來這本書!一路看下來,結合最近的工作,有以下幾點感悟頗深:
一、從考慮”怎樣教"到考慮“怎樣學“
本書給我最大的觸動就是:從考慮”怎樣教"到考慮“怎樣學“!文中的一段話讓我印象尤其深刻:“學習永遠是 "學“會的,不是教會的,學習需要親力親為,教師既不能"替學",也不能"虛學"。
這段話讓我想起了前幾天的一件事:期末復習期間,以前我們會把知識點總結,讓學生填空——對答案——記憶,但是有很多同學背到最后發現答案還是錯的,于是今年我們填空版和答案版各印了一份,但是這兩版怎么發給學生效果會更好一些,我還在摸索。于是我先將答案和填空同時發給學生,叮囑學生的是先背完答案,然后自己在填空版默寫,心里的預期是有一部分學生能夠照做,一部分學生可以照著答案抄一遍。
但是學生的一番話讓我感到了深深的絕望,他們說:“老師,我們就喜歡發答案,大家都是照著答案抄上!”我說:“那如果后發答案呢?”學生們繼續說,那就會先胡亂寫上,然后等著答案發下來的時候再抄!還特別認真的對我說,“老師你放心吧,除了王某某和李某某,其他沒有人背!”
我當時就覺得心灰意冷!每年到期末的這個時候,都是如此:老師急的要死,絕大多數學生都悠哉悠哉地像在逛風景!
當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忽然明白了:是我們“替學”了!本應該是學生著急的事情?為什么他們現在沒有我們著急?
(一)課堂是老師的課堂。
雖然我們在備課的時候,寫教學目標是以學生為主體,但其實在我們的意識里,考慮的還是課標要求什么?考試要考什么?我們在備教學活動的時候,想的也是怎樣把知識講明白了,這個“明白”的主題卻是老師,老師認為的明白,并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想學生怎樣才能學明白!寫教學目標如此,設計教學活動也如此!因此才會出現:XXX我已經講過n多遍了,為什么學生還不懂?
所以我們在備課的時候,多問自己一句:“如果我是學生,通過這樣的問題或者活動,我能不能學懂這個知識?”
(二)學生內在動力不強
這是一個亙古的難題,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有很多種,學生的過去我們無法參與,當我們接手這些學生以后,我們能做些什么激發他們的內在學習動機呢?
如果我是學生,我為什么會喜歡一門課呢?我想第一是有意思,第二就是能用的上。還好我們生物課本身就具備這兩份特色,那問題就轉變成了,我們如何將這兩份特色展示給學生?
1.守住課堂。
將知識融于有趣的生物學案例,或者是生活的具體情境當中講解,并且有意識錘煉自己的語言,使之生動有趣。
2. 拓展課外。
現在是自媒體時代,我們可以通過錄制微課,開創公眾號,打造朋友圈等手段,向學生展示豐富多彩又有趣的生物世界!
二、我們缺失了反思學習
學歷案體現課程教學方案必須具備的目標——教——學——評一致性特征,學歷案要設計學后反思的路徑,引導學生養成反思學習的習慣。
我們習慣性的認為:我要講的知識講完了,頂多再讓學生做點練習,這節課就結束了。但其實,這個關注點還是落到了“教”,并沒有關注學生的“學”!學生到底學進去了多少?并不是坐在那里聽了45分鐘,你45分鐘講的知識,他都學進去了,只有經過思考之后內化的知識,才能納入到他自己的知識體系當中,才算他學會了!因此一定要引導學生養成反思學習的習慣。
怎樣才能反思學習?我覺得可以借助學歷案中的多種形式,比如:提出開放性的思考問題,或者結合預先設計好的評價體系!除此之外我覺得也可以讓學生建構思維導圖,學生能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將知識重構,那一定是理解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在重構的過程中,已經將知識內化了!
綜上所述,我覺得教學不是簡單的教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應該是教會學生學習,學生學會了如何學習,即使他忘掉了我們教過他的書本知識,他也可以憑借他的學習能力,去獲得任何他需要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