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則駭人聽聞的刑事案件: 北大學生弒母案。
該學生智商極高,畢業于北大12級經管學院,各科成績頂尖,托福成績甚至進入了世界排名。
在外人眼里,他是聽話的"別人家的孩子";在同輩人看來,他是自帶光環的高材生。沒有人相信,這樣的人會犯下"弒母"的嚴重案件。
他的名字叫吳謝宇,母親是一位中學歷史老師。
人性是復雜的,絕難以靠名校和成績等"外部評價"作簡單的衡量。然而,這些東西正是在我們的文化里"大行其道"。
從小聽話的人,長大多會叛逆;兒時搗蛋的孩子,長大以后可能更懂事。人性會趨向于完整,養育者不要去做多余的事。
在主觀的世界里,里子比面子重要,內部評價比外部評價更重要。如果你感覺幸福,就會幸福;如果別人覺得你幸福,大多都是不幸。
當被面子、外部評價所裹挾的時候,不管別人覺得你多正常,主觀世界已經變得失衡,甚至崩塌。
這個時候,"改變性格"就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性格的改變絕非一朝一夕,卻有一個大致的方向: 改變與世界的相處模式,重新"成長一遍"。
比如處理被父母在情感上漠視的小孩的"叛逆"問題,是把他當成更小的孩子照顧一段時間,以彌合過往的內心創傷。
再如成年人談戀愛,不會再出于"好奇"之類的原因,而是面對殘酷的現實博弈且內心失調以后,去尋求對方情感上的安慰。
在精神分析看來,是"退行"到更低一級的關系模式,達到療愈的目的后,再整裝出發,去挑戰更復雜的關系。
一些作家在寫作遇到困難的時候,會先停筆吃些東西,比如餅干之類,便是先"退行"到了簡單關系,等有了靈感再動筆。
而內向的人,也并非不可以變得外向,只是外向無法構成自己的"主人格"。所以在短暫地活潑之后,可以獨處一段時間,比如讀書,幫助自己回到更舒適的狀態。
在開篇的刑事案件里,吳謝宇的母親是歷史老師,也是一位極其保守和嚴格的人。
在她的教育之下,吳確實考上了北大成了大家所羨慕的人,但吳自己并不是真的享受學習和知識本身,而是長期在用好成績討好母親和身邊的人。
長期在母親的嚴格控制之下,吳的人格便開始失控,最終無法與母親達成合適的相處。
再提一點,吳謝宇是典型的高智商犯罪,謀殺手段極其殘忍,且至今未被警方抓獲。
孩子最終能走多遠,或者說取得多大的成就,乃是由其心智和性格所決定。
一個人的性格,是他與自己相處關系的表達,同時也是如何與世界相處的投射。
總之,"性格決定命運"絕非空談,而是大多數人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