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繡,見證了在戰(zhàn)亂中享太平的安世之道,寄寓了人之生活百般滋味。她用一針一線描繪最平凡的美麗,又用秀麗的面孔展示最精致的人生。
蜀繡與蘇繡、湘繡、粵繡共稱“四大名繡”,又是其中源起最早的一個。她起自古蜀“蠶從國”,無論戰(zhàn)爭和平,都是民眾不可或缺的美之體驗。
人們對它視若珍寶,皇家對它也是青睞有加。蜀繡于三國蜀地為經(jīng)濟大宗,兩晉與金銀珠寶價值齊名。此后刺繡作坊遍地開花,清代道光設立“三皇神會”,光緒又立勸工總局刺繡科,統(tǒng)籌研習御用技藝。
刺繡作為女紅常為女子做工,而蜀繡尤其特殊,常有大量男繡工的加盟。
這般妙藝是于綢緞絹紗之上行針走線,蠶絲制成散線和股線,為她提供了絢麗的色彩與多變的視效。有時,還用到金制的片金線和捻金線,更為刺繡圖案增添華貴之氣。
蜀繡針法百余種,除平常的齊針、鋪針技法外,還有適合衣物圖案的衣錦紋針。
適合表現(xiàn)寫實畫面的針法更是紛繁復雜。暈針與摻針結(jié)合,便將不同顏色的線條柔和的過渡起來,絲線相雜卻能光滑細膩;蓋針與纏繞針令圖像變得立體,凹凸有致;滾針與留水路之法則令圖像邊緣清晰,線條靈動。
車擰針最為細膩寫實,令線條自然順暢的錯落分布,尤適于表現(xiàn)動物毛發(fā)之疏密與曲線圖案。
另有加金銀絲線的釘線類繡法,以線釘線,稱包金繡。
此等繽紛繡法在蜀繡中不僅見于衣物裝飾、單面畫作,還見于一種獨特的雙面繡。
雙面繡也叫兩面繡,是中國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工藝之一,雙面繡始于宋代,是在同一塊底料上,在同一繡制過程中,繡出正反兩面圖像,輪廓完全一樣,圖案同樣精美,都可供人仔細欣賞的繡品。
蜀繡的內(nèi)容從自然、動物、人像、神話,到吉祥圖案應有盡有,用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它亦是一種藝術創(chuàng)造,其畫稿從國畫到油畫,皆可繡繪。
現(xiàn)今于人民大會堂四川廳陳列有“芙蓉鯉魚”、“萬水千山”等多幅蜀繡作品。二十世紀就已有“海棠鯉魚”、“白孔雀”等作轟動歐美各國,于博覽會上大放光彩。
世界刺繡只看中國,中國刺繡首看蜀地。
故蜀繡之魅力盡顯,蜀地之幸福美麗的生活方式亦于絹上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