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一位搞心理學的老師討教, "我的孩子現在對學習不感興趣, 不愛閱讀". 這位老師給我回了句"這是因為你太感興趣了". DUAN, 原本我想讓這位老師"修理"一下孩子, 結果把我一棒子打回來.
"我對我孩子的學習太感興趣了, 結果讓我的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 ?這是一個多么諷刺的場景啊. 這時內心一幅幅過去的畫面涌了上來: 孩子小學低年級, 為了讓孩子喜歡上精品閱讀, 我抱著一本昆蟲的書讀,, 讀了一段時間, 孩子也沒上鉤; ?隨著他長大, 市場上有些聲音說這么大的孩子可以讀<四世同堂>了, 買了回來讓他讀,他沒讀,我很郁悶; 再想到他的數學不太懂得時候, 我嘴上說"孩子不要著急", 語調中沒少帶著不耐煩; 孩子上英語課外班,老師讓孩子回來每天指讀, 而且要大聲朗讀, 我相當的重視這個:好習慣的養成", 于是經常盯著他讀, 不斷提醒, ?結果學習過程經常性的不愉快; 我還想到我小時候, 對度量衡轉換特別遲鈍, 我老爹就一遍一遍的給我講,讓我做題, 我不想做了還不行,結果以后凡是遇到度量衡的事我都一幅自暴自棄的樣子.
孩子喜歡不喜歡閱讀, 這是他的興趣,這也是他的事, 而讓孩子喜歡閱讀, 這是我的興趣, 也是我的企圖心.當我在自己的企圖心迫使下, 不斷的使用各種套路, 希望能達成我的愿望時, 孩子就從讀書興趣中漸行漸遠, 把精力拿出來對付我的企圖心. 而在我強大的企圖心下, 是對"如果他學不好和做不到"的恐懼, 而這份恐懼又是來自害怕達不到社會的標準, 害怕孩子不夠優秀而被淘汰. 家長的那份恐懼越大,那個企圖心就越大, 最后有可能演化成孩子被家長的興趣吞噬, 終身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兒, 或者對抗, 遠離自己的興趣.
在這個當下, 面對我的孩子, 看到他, 和他的學習, 我, 和我的企圖心,我選擇放下我的企圖心, 而給他祝福, 信任, 和耐心的等待. 全然的放下不容易, 以后我的企圖心還會隨著外界的風吹草動而起. 沒關系, 至少在這一刻, 我看到了, 我放下了, 以后, 且行且實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