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資深夜貓子要早起了
2017年5月2號,當鬧鐘在5點30分準時響起時,我起床了。心中沒有一點糾結,而是滿滿的歡喜。
今年2月20號,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每天6點30分起床。72天之后,我不僅實現了這個目標,還主動把早起時間提前到5點30分。這么迅速而顯著的變化,把我自己都嚇了一跳。要知道,我可是個資深夜貓子。一開始把目標定為6點30分——這個在很多習慣早起的人看來并不算很早的時間——是因為這個挑戰對我來說已經夠難了。
記得上中學時,因為起得晚,我是出了名的遲到王。那時的課程安排是早自習+早餐+早讀,然后才上第一節課。按照學校的規定,寄宿的同學都要上早自習,走讀的同學至少也應該在早讀課前趕到,而我常常是在早讀課結束前的最后一分鐘才踏進教室。我的同學常說,喜兒一進教室,就知道第一節上課鈴該響了。(好像不是很光彩的事,捂臉~~)
現在想來很詭異的是,盡管我從來沒有解釋過我為什么遲到,但我初中的班主任對我異常寬容,從未因此批評過我。每次我遲到,他在教室門口看見我,不僅不會板著臉說,“你怎么又遲到了”,反而總是笑著說,“你來啦”。仿佛“遲到”這件事情并不存在。
上高中后,新班主任對我這種“目無校紀”的行為非常不滿。一直沒有因為遲到挨過批評的我,理直氣壯的告訴他:“我早上學習效率很低,晚上學習效率比較高,要求我上早自習會影響我的學習成績。”我想他聽到我的這套說辭,內心一定是崩潰的。但是由于我長期獨霸文科班的年級第一,又明擺著不服管,他也只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任由我繼續當“遲到王”了。現在想來,那時年少輕狂,給老師造成了不少困擾,心中很是慚愧。
不過我說晚上學習效率更高是實話,并不是借口。我通常晚上要學習到11點半,有時甚至12點(所以我不是懶學生啊,哈哈~~),早上自然是不可能早起了。晚睡晚起的策略對保持比較好的學習成績確實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給我自己造成了一個刻板印象——我不適合早起。在其后的很多年里,盡管看到很多書、文章講了早起的好處,我還是沒有改變自己晚睡晚起的習慣。
真的下決心早起,是為了減肥。減肥肯定要抽時間運動啊,我試過中午運動、下班后運動、睡前運動,但是這些時間段要么很容易被其他事情打擾,要么已經筋疲力盡無法保證體力,運動計劃常常被打亂。最后我想到,如果我早起1個小時,我就可以完全掌控這段時間了。
就這樣,我這個資深夜貓子走上了早起之路,并且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從此再也停不下來。
二、制定早起計劃
決定早起之后,我給自己定了兩個最重要的規矩:
1、不找任何借口;
2、嚴格執行“愛美基金”計劃。
1、不找任何借口
在制定早起計劃時,我其實想過給自己制定一些豁免規則,比如頭一天晚上確實因為特殊的事情睡晚了,或者病了之類的,就允許自己第二天晚起。但是豁免規則怎么定呢?出差算不算?生病算不算?生什么樣的病算?我意識到,只要有豁免規則,我一定會在脆弱的時候給自己找到新的“豁免”,早起計劃也一定會失敗。于是我決定——
不找任何借口——無論工作日還是節假日,無論前一天睡多晚,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出差在酒店,無論如何——鬧鐘響了必須起床。
事實上,在這72天里,我真的有過睡特別晚的情況,而且次數不少,但是第二天我都堅持早起了。我慶幸自己一開始就制定了“不找任何借口”鐵律。在我第二天早起時感到萬分痛苦,工作時效率無比低下的時候,由于我早就否定了“放棄早起”這個選項,我只能從別的地方想辦法。
沒有任何借口,才能逼自己找到出口。
2、嚴格執行“愛美基金”計劃
我給自己設立了一個“愛美基金”,每天完成任務(早起+運動)后,就給這個基金里面放進100塊錢。當然了,只是記賬,并不需要真的開個賬戶放錢進去。
這個基金里面的錢不受理財規則的約束,可以隨便花;但是我的“愛美”消費,比如買衣服、鞋子、護膚品等等,必須從這個基金里面支出。也就是說,如果我沒有完成任務,“賺”不到足夠的“愛美基金”,我就買不了想要的衣服、鞋子、包包、面膜……
“愛美基金”還有獎懲措施:如果間隔一天,這一天就沒有獎勵;連續間隔兩天,要倒扣100,間隔三天,倒扣300;以此類推;如果連續一周都完成了任務,額外獎勵200。按照這個規則,如果我完成目標,就能“賺”到足夠的基金,比以往多花那么一點點來獎勵自己。
中間我確實有兩次間隔一天的情況,實在起不來(捂臉),但是從來沒有過間隔兩天的情況。一天沒獎金還可以忍受,但倒扣是絕對不能忍受的啊!畢竟,“愛美”是女人的剛需嘛!
不過這個辦法只是在初期使用,不能長期使用。習慣的養成,長期來看還是要靠內部激勵,就是得讓自己真的享受這個事情。實際上在堅持早起大約60天的時候,我確信自己已經養成了早起習慣,就不再用這個愛美基金獎勵早起了。因為早起本身就是對我的獎勵。
愛美基金還可以用在別的習慣養成上,比如早睡,這個后面還會講。有了愛美基金之后,我發現自已對“養成好習慣”這件事情也有點上癮了。改變壞習慣的最好方法,是養成好習慣。我越來越發現,習慣養成也是一種技能,是可以遷移的。
三、治好“晚睡病”
前面說了,我是個資深夜貓子,所以在決定早起的時候,我雖然意識到“必須早睡”,做起來卻感覺異常艱難。我得了“晚睡病”——困得眼睛都睜不開了還是不愿意躺下睡覺。由于早起是“不能找任何借口”的,為了不讓自己累死,我只有一條路可以選——治好自己的“晚睡病”。
記錄大法
怎么治“晚睡病”呢?一開始沒有頭緒,我就想到了一個自己減肥時用的一個方法——記錄大法。
為了減肥,我一直在記錄自己的飲食,包括每餐吃到幾分飽,吃完之后的感受。剛開始記錄的時候,我驚訝的發現,自己幾乎每餐都會吃到超過10分,有時甚至15分,也就是說,我必須“吃撐”才會停下來,而且經常超過自己實際食量的50%之多(腰圍三尺非一日之胖,這么吃法,我不變胖子誰變胖子啊,嗚嗚~~)!
然后我又發現,自己吃撐之后感覺并不舒服,胃很難受。這時候我就很奇怪,我不知不覺虐待了自己這么多年,為啥呀?每次我忍不住多吃的時候,我就問自己這個問題。然后我慢慢發現,我不由自主把自己吃撐的原因,居然是我擔心下一餐時間到來之前會餓!這個原因讓我自己都感到啼笑皆非。
后來我仔細想了想,這可能跟我小時候經常挨餓有關系。小時候我家雖然窮,但還沒到揭不開鍋的地步,挨餓的主要原因是我爸媽做生意太忙,經常顧不上我們(他們自己也經常顧不上吃飯)。自然而然的,只要有飯吃,一定要使勁吃,吃到吃不下為止啊!雖然現在我隨時都能找到吃的,但這個行為模式已經內化到我的身體里,變成了一種潛意識。
想明白之后,我的解決辦法也很簡單:給自己在辦公室準備足夠的零食。每次我忍不住吃撐的時候,我就跟自己說,萬一等會餓了,還有很多零食呢,放心吧!這個方法真的極大緩解了我“擔心挨餓”的焦慮,我現在已經能夠比較好的控制自己的食量,吃撐的時候大大減少了。實際上吃零食的量也并沒有變多。
合理飲食的辦法居然是給自己準備零食,這個是我一開始絕對想不到的。這件事情讓我體驗到“記錄大法”的強大。于是我決定試著用記錄大法治療“晚睡病”。
每次晚睡早起后,由于休息不夠,第二天都會感到精力不濟,于是我就記錄下來:“昨天睡太晚,今天精神好差,一定要早睡”。寫下來,而不是在腦子里想,這一點非常重要。你可以非常直觀的看到自己連續做這樣的不明智行為做了多長時間。白紙黑字的東西,可沒辦法抵賴。
要注意的是,在記錄的時候不要批評和自責。批評和自責很容易讓我們陷入自我否定的消極情緒。之所以好習慣養成是一件困難的事,就是因為在習慣養成的路上有很多考驗,而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這個考驗,僅此而已。
自從有了記錄之后,“晚睡病”再犯的時候,我變得更容易意識到:哦,我又晚睡了。“意識到“晚睡,幫助我減少了很多晚睡行為。
后來,我開始記錄自己晚睡時的感受,思考自己困了卻不愿意睡覺的原因。慢慢我發現,不想睡的原因其實就一個——舍不得睡。細想起來,舍不得睡背后還有兩個因素,一是覺得還有很多事情沒做完(比如讀書、刷朋友圈……);另一個是,作為一個職場媽媽,睡前這段時間其實是挺寶貴的獨處時間,沒有工作,沒有孩子,只有自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是一個非常喜歡獨處的人,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會讓我感到焦慮和不適。
找到原因之后,我給自己想了三個辦法:復盤、晨起閱讀和愛美基金。
復盤,就是每天晚上睡前,回顧自己這一天做的事情,做了什么運動,工作上有什么進展,讀了什么書等等。說是復盤,其實我常常想一兩分鐘就睡著了(汗~~),但這個方法極大的緩解了我“還有好多事沒做”的焦慮。
后來我做了蓋洛普優勢測試之后,發現我之所以產生這種焦慮,很可能跟我有一個“成就”主題相關。擁有“成就”主題的人,很難從已經取得的成就中獲得持續的滿足,需要不斷追求新目標,因此特別容易焦慮。解決的辦法是給自己更多的慶祝和肯定,我想到的“復盤”法無意中契合了針對這個主題的解決方法。
晨起閱讀,就是早晨專門留一塊時間讀書。因為一天下來幾乎沒有整塊的閱讀時間,所以我睡前最常做的事情就是讀書,但是這個時候已經昏昏欲睡,讀書的效果實在太差了。于是我把起床時間提前到6點,這樣在做完運動之后,我還有至少半個小時可以讀書(后來我又把運動時間改到中午,早上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來讀書和寫作了)。早起讀書的狀態自然比昏昏欲睡時好多了。這樣安排之后,我每天都能保證有一定的讀書時間,睡前就不那么焦慮了。
愛美基金,具體方法前面已經說過了。我在早起項目上取消愛美基金后,啟動了“早睡”的“愛美基金”計劃。話說,早睡早起本來就可以讓人變美呢,“愛美”基金還是很名副其實的。
這樣做了一段時間之后,我的生物鐘慢慢調整過來了,焦慮情緒也緩解了,復盤的辦法只是偶爾用一用,目測過段時間也不再需要用愛美基金來激勵早睡了。
四、用運動代替午睡
自從開始晨起讀書和寫作,我覺得這個體驗實在太好了,就想把早上的時間全部用來閱讀和寫作。那運動怎么辦呢?我決定改到中午。如果中午做運動,意味著我不能午睡了。這是對我生活習慣的一個巨大挑戰,因為我曾經是一個“不午睡會死星人”。
以前我們科室的三個同事,中午在辦公室午睡時常常躺著聊天,有點像大學宿舍的“臥談”,而我永遠是在“臥談”時最快進入睡眠狀態的那個。用科長的話說,才聊三句呢,發現我已經開始發出“均勻的呼吸聲”了。入睡快,是因為我到了午睡的時間總是困得要命。如果中午不能午睡,我整個下午都沒辦法高效工作。
一開始其實不習慣,有幾次在跑步機上閉著眼睛跑(因為很困~~),但特別神奇的是,在跑步機上跑上20分鐘,或者做一個20-30分鐘的keep訓練,不僅沒有讓我感到疲憊,反而覺得精力更充沛了。下午的工作狀態并沒有因此受到影響。我有一個美女同事CC,每天中午跟我一起運動,也有同樣的感受。后來我才知道,原來適量的有氧運動對腦力工作者來說是一種很好的休息方法,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就這樣,從決定早起開始,我的生活習慣發生了一連串的變化,而這些變化都讓我感覺生活更美好。
五、早起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1、跟自己相處的美妙時光
前面講過,由于中學時候的晚睡晚起策略效果不錯,讓我在很多年的時間里一直以為自己屬于“夜貓子”型,晚上搞事情效率更高,但在堅持了一段時間早起以后,我發現自己以前錯得離譜。
中學的學業,尤其高中的學業是非常繁重的,需要保持長時間的專注,而學校的安排對我來說非常不合理:我剛進入最佳狀態,告訴我該吃飯了,吃完飯再從斷掉的地方撿起來,又要浪費好多時間;在我需要安靜思考的時候,正好是大家背誦課文的嘈雜的早讀課,在我想要朗讀的時候,正好是要求安靜的早自習——總而言之,這個統一的模式不適合我(其實我覺得,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能適合所有人)。
相對應的,晚上在家里學習,我有一個非常獨立的空間,確保不被打擾,時間可以自由安排。可以自言自語(我好像從小就喜歡自言自語,汗~~),可以隨意走動,可以聽音樂,可以小睡,這對我自主安排學習進度,進行深入思考和深度記憶,顯然是一個更好的環境。
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晚睡還是早起,而在于什么樣的時間安排能更好的滿足我的需求。
今天的我,作為一個職場媽媽,白天要工作,晚上要陪娃,等娃睡了基本已經筋疲力盡。這個時候躺在床上,在昏暗的燈光下翻幾頁書,效率之低下,可想而知。
改為早起,情況就大為不同。5點30分起床,洗臉、刷牙、裝扮整齊、開車上班,做這些事情,大約需要1個小時的時間(如果像以往一樣早高峰出門,可能上班路上就需要1個小時,所以洗漱的半個小時,完全是賺到的),6點30左右可以到公司。5點30到6點30之間的這1個小時,可以聽聽得到音頻。我訂閱的5個得到專欄,還有在“每天聽本書”欄目上買的感興趣的書,大部分都在這個時間段聽。
6點30到8點30,整整2個小時,是最寶貴的時間。這個時候精神狀態非常好,大腦很活躍,用來做讀書筆記、寫作、寫日記、閱讀一些有難度的書,都是非常好的。完全不受打擾的整段時間,對思考和學習來說極其寶貴。除了早起,我想不出其他更好的安排了。
8點半到9點,吃個早餐,休息一下。其實吃早餐用不了半個小時,多出來的時間可以小憩一下,或者做個短暫的冥想來恢復精力。畢竟2小時高強度腦力活動是非常消耗精力的,一定要想辦法讓自己恢復過來,為接下來一整天的工作做好準備。
2、在平凡的生活中創造一點點不平凡
早起給我的另一個巨大收獲,就是我的老公也成了早起人,每天早晨5點30起床,然后去跑步。在這件事情上,我從沒有勸說或鼓動過他。就是我早起了一段時間之后,他也開始早起,然后我們就自然而然的一起早起,一起運動。
一開始,我們一起到公司的健身房做運動(感謝公司提供的這個超級福利!24小時可用的健身房,讓我更加熱愛我的工作了,哈哈),最近春天來了,空氣質量變好了,他決定到家附近的公園去跑步。我們都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安排。雖然沒有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但是我們都知道對方跟自已一樣,在堅持做同一件事情。
記得有一天早上,他突然對我說了一句:“從來沒想過自己能過上這么好的生活!”他指的“這么好的生活”,并不是“有錢的生活”,而是“早起的生活”。
那一刻,我覺得我們都在平凡的生活中為自己創造了一點點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