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慢慢也有了自己的政治正確……這種政治正確就是:我要與別人不一樣,要有個性化表達,要經歷過不尋常的事,要標新立異……但是只是追求與別人不一樣,其實也是一種一樣……不知道這是選手的誤解,還是節目的傾向
——摘自某位朋友的微信朋友圈
不知不覺發現,自己的朋友圈里偶爾也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有共同愛好的朋友,也發現他們對各種事情的理解角度跟自己也存在不一樣的差異,而且很高興看到不同的理解,因為自己不會再說“還有這樣想的人啊”。
過年在家同時還在看《詩詞大會》,這種感觸更深刻。每當我們作為外人,一個根本沒在現場答題的人,看到屏幕上的詩句,能夠立馬脫口而出的時候,下意識的會想,這下百人團肯定能全對——“畢竟,我都能答對”,然后現場盾牌卻有時候超乎我們意外的大面積破裂,似乎會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情緒油然而生“這都答不對,怎么在現場混的”潛意識碎碎念吧。
“這么簡單,居然還有不會做的人?”
“怎么還有你這種想法的人?大家都那么想啊”
“怎么還有你這樣讀文言文的人,是不是怪胎啊?”
……
“怎么還有這樣的人啊?”,而我的解讀,奇葩大會大概是給讓我們自己說出“嗯,我就是這樣的人”的機會吧!
尤其在年歲增長時,我們會發現,很多事情不用對錯評價,更多的是習慣,是隨大流,是你應該,而不是我想要。
每當你感嘆“居然還有這樣的人啊~!”,心里除了有那么一絲絲的鄙視不屑之外,我相信更多的大概是一種嫉妒,是一種自己不敢承擔踏出那一步的后果但別人卻在走出那一步后平安至今(雖然你不知道他承受了何種的痛苦和非議,他的平淡無事相信也只是你理解或者你以為)。
本科時候,住在十人宿舍,自己還延續著高中的生活習慣,早起去自習室讀英語或者語文,課余時間泡圖書館,晚自習聽聽力或者做題看書。寢室的同學天南海北,而我剛剛是唯一的一個本地學生,在前幾周周末義務性的帶大家找遍了我熟悉的吃喝玩樂(高中和家兩點一線的生活,哪里知道吃喝玩樂)的地方,然后依舊我行我素的過著自己的生活。
大概僅僅過了一學期,大家知道的好吃好玩的地方比我還多;在大家印象里我好像總是獨來獨往,找不到人,走在路上也根本不打招呼(近視沒帶眼睛,根本看不清路人臉)……
好寂寞啊!
不知道什么時候自己妥協,不再堅持早起,和大家一起睡著懶覺,學習的積極性不再那么高,直到準備考研,才又找回了學習狀態。
可沒想到研究生期間,自己也成為了會對別人說“還有你這樣的人啊”這種話的人。寢室的一個女孩十分努力的準備考托福,每天早上六點起床,背單詞,練習口語,晚上寢室要鎖門了才匆匆回來,第一次分數不理想后,還不斷鼓勵自己,有了考試經驗,下次會更好。而我卻酸溜溜的想,一次報名費1500,都夠我一個月的生活費了……而且考的分兒也不高,好像沒啥卵用,居然還有這樣的人啊,還想著考第二次第三次。沒成想,她自巋然不動,依舊堅持早起練習英語,晚歸做題,考到了讓她滿意的成績。
《烏合之眾》中所提到群體的力量,有多少璞玉被群石而攻破,泯然眾人;可反過來想想,這些面對非議和口舌卻依然堅持下來的朋友,如果找到他們相似的個體而匯聚在一起,價值似乎不可估量。
我看到《詩詞大會》中那些熱愛詩詞卻身處各行各業的朋友們,在談論詩詞的時候滿臉幸福,互相交流切磋,惺惺相惜,如覓知音的感覺也是十分羨慕。因為有這樣一個群體的存在,會讓大家知道,哦,原來還有這樣的人,熱愛詩詞的人,而此時你也會在心里默默的肯定一句“嗯,我就是這樣的人”。
看《奇葩說》或者《奇葩大會》,這種感覺就更強烈。
“當你們還在做環球旅行的白日夢時,我已經完成這個夢想”
——奇葩大會某選手
不管是節目,亦或是人,都會或多或少存在各種目的和意圖。這些我不知道,也不會揣測,但是,不妨礙我去聆聽他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狀態,還有對待不同生活的態度。
也許,我們還是要抱有那一些小小的堅持。
喜歡詩詞,每天吟誦一手,背上一段……300天后,唐詩三百首大概是信手拈來;
喜歡寫作,每天寫上幾百字或者一千字,對比別人的寫作方式,逐漸改進,或許會收獲幾枚文字之友;
喜歡手繪,每天看到感興趣的畫上兩筆,或許能連載一副自己的生活小段篇;
……
更加希望,在別人質疑某種生活狀態“咿呀,還有這樣的人啊~!”時,
你能以最好的狀態,自信說出:
“嗯,我就是這樣的人~!”
(作者:星雨小妖童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