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 速讀
外賣平臺看上去非常強大,但是那個假設中的“上帝”(消費者)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消費者的責任最大,但卻無法追究。
放眼全社會,除了外賣平臺,誰又能承擔這個責任呢?外賣平臺作為一種創新,其實是把全社會的問題集中到了自己身上,只能從此入手來解決問題。
文 | 張豐
外賣是偉大的發明,但是外賣造成的垃圾與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中國人每天能點2000萬份外賣,這個數字還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據統計,2017年的外賣交易額會突破2000億,2018年會突破3000億,而到2020年,有可能到7000億。那個時候,外賣垃圾將達到令人恐怖的量級。
餐館:怕投訴,連一雙筷子都不敢少
日前,重慶市綠色志愿者聯合會日前將餓了么、美團、百度外賣三大外賣平臺起訴到法院,請求判令三被告對已經產生的生態環境損害進行修復或承擔修復費用,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已經受理此案。不管此案最終結果如何,能夠進入司法程序就是一件好事。
新聞圖片:8月24日,建外SOHO東區B座地下二層的垃圾臨時中轉站,大量的外賣餐盒垃圾充斥其中
就目前所知信息來看,此案還頗有含混之處。比如,如何對外賣造成的“生態損害”進行評估?修復環境的工作由哪些機構來做?如果要承擔費用,外賣平臺需要承擔什么樣的責任?
重慶市綠色志愿者聯合會的起訴理由是,外賣平臺在訂餐的頁面上,并沒有給出要不要餐具的選項,而是直接配送。據說很多用戶根本不需要餐具,“送來就扔了,想拒絕又沒有途徑。”
外賣造成的垃圾,餐館、外賣平臺以及消費者都有直接的責任。在這三者之中,外賣平臺是新生事物,因為其迅猛的發展引起了廣泛關注,同時,也最容易被輿論所指責。事實上,外賣平臺是行動最迅速的一方,差不多在這起起訴同時,美團和餓了么都在頁面上增加了“自備餐具”的選項。
作為新功能,“自備餐具”選項旨在減少筷子和餐巾紙等一次性餐具的使用,用戶如果選擇“自備餐具”,可以獲得一些積分獎勵。澎湃新聞調查發現,這個新舉措并沒有取得預料的效果,不管消費者是否點擊“自備餐具”,餐館都會乖乖地把筷子奉上。餐館的解釋是,萬一消費者并沒有筷子,一次服務不周引來的差評,損失就比一雙筷子值錢多了。
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外賣平臺作為新興行業,把消費者奉為神明,這就是這個行業迅速發展的奧秘。因此,一次差評,可以讓送外賣的小哥賠上10天的勞動,也可以讓餐館損失信譽。外賣平臺看上去非常強大,但是那個假設中的“上帝”(消費者)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消費者的責任最大,但卻無法追究
對消費者來說,中午在公司點外賣,比到街上覓食更方便,也更便宜。很多人不但中午在公司點外賣,晚上回到家,同樣也用外賣對付。這樣,既省去了做飯的麻煩,也不用再為該誰來洗碗而發生爭執,而這種爭執曾是不少都市題材電視劇中常見的橋段。
我們可以假設這樣一種場景:上班的白領,隨身攜帶一副碗筷。外賣小哥過來,餐食裝在保溫設備中,白領伸出自己的飯碗,外賣小哥把飯菜倒入碗中,白領的飯碗和餐廳的保溫設備都可以反復使用。這樣的畫面,非常荒誕,它永遠不會發生。即便每頓飯少花5元錢,白領仍然不可能選擇這種方式,因為這違背了人性。
就“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的問題,人們已經討論了幾千年,也許人性的本質不在于善惡,而在于懶惰。偷懶是人類進步的動力,大腦越發達,身體可能越懶惰。外賣所迎合的就是這種需求。
消費者需要更多的免費(餐具),需要更多的優惠(買50省5元),更重要的是,消費者需要更多的方便,吃完飯把所有的餐具都扔掉,是最符合消費者習慣的,因此,才有各種一次性產品的發明。
事實上,最能表達這一需求的產品是“方便面”,中國很快就成為了方便面大國。外賣平臺是把方便面企業的理念與互聯網思維結合起來,從消費者角度看,他吃到的東西,其實就是方便面的升級版。
如果我們承認環保是每一個人的責任,那么,在生產外賣垃圾這件事上,消費者的責任其實是最大的。但是,悲哀的是,這種責任是無法追究的。消費者出錢消費,這就是責任的終結,除此之外,他不會有任何責任。
前些年人們呼吁超市減少塑料袋的使用,最后的辦法是對塑料袋進行收費,但是,自己帶購物袋去超市的人仍然很少,在人們需要一個塑料袋時,他總是能得到一個塑料袋,每個袋子3毛錢,又能起到什么阻礙作用?
這個鍋啊,還是由外賣平臺來背
到底誰該為外賣垃圾埋單?最準確的答案,肯定是全社會。環境污染的惡果,最終會由全社會來承受。
但是,全社會的責任,最終會導致誰都沒有責任。其實,大量白領在辦公室用餐,節約了午飯時間,有可能做更多的工作,為公司創造更多利潤。但是,我們還沒有看到哪個公司為解決外賣垃圾出過力。
大多數寫字間的垃圾桶,都是前外賣時代設計,不要說對垃圾進行有效分類,連垃圾的收納都很成問題。幾個人的外賣,就能迅速填滿一層樓的垃圾桶,這大大增加了保潔的工作量。如果寫字樓普遍采用更大的垃圾桶,普遍對垃圾進行分類,將大大方便后面的垃圾收集和處理工作。
但是,我們看到,絕大多數公司和寫字樓都無動于衷。
算來算去,外賣垃圾的處理,責任還得由外賣平臺來承擔。我們承認每個環節都有責任,但只有這個外賣平臺可以依賴。“我們不產生垃圾,我們只是垃圾的搬運工”,我們看到在這樣的輿論中,外賣平臺充滿了委屈,這種委屈絕對是合理的,但是對此,我們也許只能聳聳肩。
外賣平臺作為迅速崛起的新型企業,其利潤可觀;作為新型企業,外賣平臺又是對各種負面新聞最敏感的。有媒體臥底外賣平臺的直營廚房,發現有的地方衛生堪憂,于是整個社會就一起譴責。但是,在此之前,那種街邊的蒼蠅館子衛生狀況一直存在,消費者不但不在意,甚至還比較得意:蒼蠅館子擁有更好的味道呢。
就目前來看,外賣垃圾的這口鍋,外賣平臺似乎背定了。餐館能以害怕被打差評為理由把責任推給消費者,但是外賣平臺卻不能。事實上,放眼全社會,除了外賣平臺,誰又能承擔這個責任呢?外賣平臺作為一種創新,其實是把全社會的問題集中到了自己身上,只能從此入手來解決問題。
對消費者來說,在滿足自己需求的時候,也可能需要支付更多的費用。可以預見的未來,點外賣會變得更貴,但是消費者已經習慣外賣,已經習慣不做飯,而街邊的餐館,很多也被外賣重構——到這個時候,消費者最終也必須為這一切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