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寫在前面
上上次扎針寫了一些感受,吳醫生告訴我很多人還是認可我寫的內容。自己還蠻意外的。這也讓我有了更多的動力去思考和輸出。這兩次扎針又和吳醫生聊了很多,這里也整理整理,輸出一下,也算是給自己這兩個月正骨的一個總結吧。
一、關于主動和扎針
最近在讀一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的開篇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主動閱讀。
作者舉了一個例子:作者和讀者就好像美國的棒球比賽里的投手和接球手,球可以當成是那本書。投手把球投出來其實就是作者寫書的過程。可是我們要如何接住這個球呢,這個過程就是閱讀的過程。你讀的有多么主動,你的收獲就會有多大。這就好像是你接球的時候,一定是全神貫注,充分的利用自己的運動技能,想盡辦法來接住這個球。這個過程的第一步就是你要主動的接球,而不是被動的等著球砸到你的手上。
這一段話給我的印象非常非常的深刻。讀書如此,生活里的其他事情何嘗不是這樣呢?所以我得到了一個結論:主動性是我們做一切事情的一個基本要求。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你就要去主動的嘗試。而主動性又是分層的,你有多主動,你的收獲就會有多大。
在扎針的時候,為了克服恐懼,我和吳大夫聊到了這個話題(其實好像主要都是我在說)。
- 很多人來正骨,是因為自己的身體不舒服,有了痛苦為了擺脫痛苦就需要尋求幫助。找到了大夫,就找到了辦法。這是一層主動性。
- 大夫看了病,要按摩要扎針。扎針效果好,但是相對于按摩更恐怖。所以有些人選擇了了按摩,也有很多人選擇了扎針。這又是一層主動性。
- 我覺得扎針還是不夠的,所以希望加強日常的訓練,所以我一直在問大夫自己平時還需要做什么動作。大夫給我講了一個基本的動作。我能意識到要主動的問大夫,這又是一層主動。
可是這就夠了么?但是我和大夫聊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其實還有更高層次的主動性。
- 因為僅僅知道了要做什么而不實踐,某種程度上還不如不知道。所以我其實僅僅停留在了動口,而沒有動手的主動。這也是一個層次的主動。
- 到這里,我突然明白了很多,因為主動還可以有更高層級的可能:不僅動口還要動手。自己問了醫生,回去就要認真的按照醫生說的去執行。漸漸的自己的身體也會慢慢的變好。到了這一個層次的主動,自己的身體才真正的會有更加積極的改觀。
- 到這里就夠了么,其實還不夠,因為還可以更加的主動,比如說積極的反饋,按照醫生說的實踐了之后,也要讓醫生知道自己的態度,遇到的問題等等,這樣可以方便醫生對自己的情況做出更精準的判斷,是恢復的更好還是更壞。讓醫生在后續的治療過程中可以輸出更符合自己狀態的治療方案的調整,讓自己的治療更加的高效。
- 到這里就夠了么,還不夠,還可以繼續。比如可以繼續向醫生了解更多的動作,在日常生活里的更多的注意事項。因為醫生這么多年的積累,已經到了專家的級別,可以說我們用杯子在大海里舀水。不用有任何的擔心,不斷的去尋找可能性吧。我覺得醫生在了解到你的風格之后,一定會給出更加積極的反饋。
- 到這里就真的夠了么?我覺得并不盡然,其實還可能有更高層級的主動,比如說因此對這門技術感興趣而轉行潛心研究骨科等等(這是一種可能性)。當然,對于治病來說,我覺得能做到上面的那些就已經很主動了,目前我還沒有想到更多,也許等我做到了還會有更多的感受,那個時候再繼續分享吧。
二、關于恐懼和扎針
其實積極治療的過程和自己扎針的過程是相似的,都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深入的過程。但是在這個過程里要克服的很重要的一點是恐懼。上一次文章里已經寫到了自己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恐懼的負面作用,并嘗試克服它(其實這也是一個主動治療的過程)。這兩次扎針我自己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當我開始主動的克服之后:
第一次扎針:自己還是很緊張,但是疼痛感消失
第二次扎針:自己已經開始主動選擇在過程里要干什么,還會想到要拿起那根轉移注意力的木棍。這一次,醫生很明顯的加大了動作幅度,而自己的傷口上創口貼的血很少很少。
第三次扎針:自己已經忘記了木棍,醫生在扎第二針的時候拿了過來,可是自己自始至終都沒有再拿起這根木棍。這一次,醫生的動作幅度大到我瞄到了都覺得很驚訝。我竟然可以開始嘗試去關注我的疼痛,體會那種不同的疼痛感,并且嘗試去解讀這種疼痛,理解下我的肌肉和筋針之間發生了什么樣的故事。醫生說感覺我已經很淡定了。
其實我很意外這樣的一個變化的過程,我一開始僅僅是為了加速治療,減少痛苦,積極應對的策略也僅僅是主動的轉移注意力。但是到現在,我不僅發現了很多轉移注意力的辦法,并且可以開始關注到扎針的那個時刻自己的感受了。是的,我已經可以真正的開始覺察我的身體了!這樣的變化讓我非常的吃驚。很難想象,如果再繼續的治療下去,我和扎針之間還會有什么樣的故事,我們拭目以待。
當然,這件事情對我的影響遠遠不止這一點點,我想到了對于自己身體的控制。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必要直接和我們的身體較勁。我們可以采用更加溫和的方法對待我們的身體。但是我們的態度一定要是積極主動的。那個時候,你的身體就會成為你強有力的武器,達成我們希望的目標。另外,我現在開始相信,當年關云長刮骨療傷的故事是真的,或者說至少是可能的。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這不會是那么那么困難的事情。
其實最近的這一次扎針我還在想一個問題,我們內心的恐懼感來自于哪里?因為明明按摩的手法在很多時候痛感遠大于扎針,我們的內心并沒有那么大的恐懼。可能是因為扎針是進入我們體內的一件事情,畢竟有東西在不受自己控制的前提下進入了身體,而對于后果,自己又無法給出精準的判斷,所以大腦里在潛意識中產生了很多壞的聯想吧。如果能控制到這個層面,也許這種恐懼感能夠徹底的消失?這純粹是一種個人猜測,沒有任何的依據,大家就隨便一聽吧。
關于如何克服恐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辦法。我的選擇,自己現在想起來還真是挺好笑的。
轉移注意力的辦法,我選擇的是讀書、聽國學錄音、和吳醫生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聽錄音只在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嘗試了一部分。讀書作為備選,自己最喜歡的竟然是和吳醫生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因為我發現在分享心得體會的時候,自己的大腦需要思考,這就好像電腦一樣,高速運轉的時候是要占用CPU和內存的,所以自然就沒有時間關注自己的恐懼了。
每一次自己都巴拉巴拉將一大堆,不知道吳醫生有沒有聽煩了,哈哈。自己當時還控制不住,要不停地說,嗯,以后得和吳醫生交流一下。
二、關于金錢
那天和吳醫生溝通的很重要的一個點就是關于金錢的認識。在我現在的認知里,金錢其實是一種資源、一種手段,一種我們實現目標的方式。或者是一個用來衡量某一件事務或者其他東西的標尺。沒有它行不行,肯定不行,但是有那么多又不一定是必須的(請注意我的措辭,是不一定)。因為金錢有很多種的使用方式,在不同的場合,作用又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在資本市場,錢和我們蓋大樓的磚頭差不多,那當然需要在一定的基數基礎上去運作。而在日常生活里,即使是“極盡奢華”的平常人,平時都去超市買有機蔬菜,出門都是飛機商務艙的人,其實對于金錢的需要也真的沒有那么的大。金錢對于生活,就好像石油對于傳統汽車,沒有它不行,但是你開車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更多的石油。
回來說到扎針,扎針的費用其實并不是一筆很小的數目,但是也沒有到一定要咬咬牙才能花的地步。而且在這件事情上,你換來的是一生的健康,換來的是身體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器官:脊柱的健康,換來了全新的運動、習慣養成的認知,還換了一段愉快的時光和修行的經歷。這個錢貴不貴,其實不是很貴,值不值,一定是很值。那就夠了!
為什么不說財富呢,因為金錢其實只是財富里很小很小,很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財富包含的內容太過廣泛,自己還不能很好的說清楚,所以就先從小處入手吧。
三、關于扎針
自從我知道,筋針的主要作用是撥開結節,醫生給我講解了為什么要用筋針之后。我自己每一次都在嘗試感受這個過程。我發現這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先周圍再核心,先輕后重。先表面,再深入。每一次扎針都能感受到微妙的變化。其實每次扎針也都在胯骨的兩側,但是每一次都有所不同。就那么大的面積,能有這么多的學問,人體真是一個超級精密和復雜的系統。醫學也真是非常的神奇啊!
四、關于學習
這個話題貌似自己和醫生溝通過好幾次。在過去,“學”和“習”是兩件事情。“學”而不“習”僅僅是知道。我覺得最經典的例子就是:你問一個抽煙的人抽煙對身體的危害,大部分都會說我知道。可是那你為什么不戒煙呢?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學”而不“習”的案例。
那我在對“學習”的實踐過程中,自己采用了一套方法,就是先了解,知道這個事情或者領域,一旦自己決定要進入,就會在腦子里種下一個念頭,種下了念頭就要立刻去試一試。雖然你可能還不夠了解,雖然你的實踐可能很“淺”,但有誰天生是天才呢?只要做了就一定會有問題和感悟,怎么辦,找專家溝通,自己再回來學,或者繼續深入的實踐。有了新的問題新的感悟,繼續實踐。不斷的循環,不斷的嘗試,最后就真的是學了也習了。
記得我剛開始意識到這一個方法的時候,我經常會問自己一個問題:XXX的這個事情,你“習”了么,你真的做到了么,真的懂了么?不斷的反省,不斷的實踐。這就是我對學習的認識。
五、下一步行動
我的博客基本都是這樣的,有開篇為什么而寫,就需要有最后寫完的行動,我需要做什么。不然,怎么讓自己繼續的成長呢?
- 可以聽吳醫生多講一講自己的體會和感受,我講的太多….
- 自己去實踐醫生要求的動作,年后給醫生反饋,再學更多的姿勢和方法以及注意事項
- 繼續克服恐懼,繼續體會感受,繼續寫博客。讓我的扎針之旅繼續更加主動,收獲更多。
========
20160211 更新
其實吳醫生說到的一個點給我很大的觸動,之前忘記記錄,現在補上。“智慧”和“聰明”其實這里的每一個字的含義都是不一樣的。“智”“慧”“聰”“明”四個字兒,四個含義,為什么有“慧根”,但是沒聽說過“智根”。
其實這個觀點我是認可的,但是自己沒有做過實證的研究,對漢字也是不夠了解,所以不敢貿然評論。
自己想在下一步行動里增加一條:重新學習和理解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