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此次學習的初衷
近幾年覺察到自己的模式:戰術上勤奮,戰略上懶惰。每天隨機的忙碌,事兒來了就做,沒事兒,東學學,西學學,最終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
心里時不時浮現的念頭:有一天自己真的離開人世時,完成了哪些事,可以讓自己毫無遺憾和后悔?
二、課程簡介
主講老師:舒淇老師
課程主要內容:
WHY層面:為什么人生的愿景和意義對我們很重要?
HOW層面:如何找到長期驅動自己的人生意義和長期目標?
三、課程具體內容
1、開設目標行動營”的初衷
(1)職場人的困惑:
舒淇老師的標簽:行動力很強。老師是怎樣做到在有兩個孩子的情況下每天講課、讀書、寫作、運營社群這樣一種持續行動的?(行動力和長期專注的目標相關)
想要實現的目標很多,怎樣專注和聚焦在一個目標上?(專注持續的目標來自清晰堅定的人生愿景)
如何找到看上去又大又虛的人生愿景?
(2)2020年疫情的影響:企業裁員減薪,職場人陷入焦慮和恐慌,容易做出短視的選擇和行為。
(3)面對環境不確定性,思考如何長遠布局個人的發展?
? ? 現代職場人,要學會企業家的思維和態度,? 企業經營的思路和發展對個人的發展起到借鑒作用。
2、商業案例的啟示
稻盛和夫在《在蕭條中飛躍的大智慧》一書中總結了他在實際經營過程中總結的具有普適性的經營12條原則,這些原則立足于“作為人,何為正確‘’的觀點上。當他的企業愿景轉向“追求全體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幸福的同時,為人類和社會進步發展做出貢獻”時,公司面對經濟危機要求全員銷售的政策得以推動執行。所以一家企業理念的轉變,對公司管理層和員工帶來的驅動力量是很強大的。
阿里巴巴女一號彭蕾女士在湖畔大學的演講:當公司快要活不下去的時候,我們花了2年將近20個工作日專門討論價獨孤九劍每一條是什么,客戶第一是什么意思、合伙人的價值,集團未來的愿景、使命等等。這些事情一定要投入時間做。
作為職場人,我們應該思考人生的意義和長遠的目標,為自己未來10年的發展定下很好的基調。
3、人生意義對個人職業發展和人生幸福具體有什么作用?
(1)普遍現象:
真實咨詢案例的現狀:抱怨一直忙碌、掙扎、卻沒有活出想要的狀態。短期目標達成陷入迷茫,做事情的意義來自外部的人說好或者大家都在做。
未來以來,只是還不均勻。大部分人思考方式停留在父母那一代,不去主動思考。
學者錢志龍博士招學徒發現的問題:現在年輕人缺少真正的成就、真正的挫折、真正的思考。真正的成就指的不是取得成果,而是自我突破后那種內心的自豪感和很爽的感覺。大部人沒有嘗試和探索可能性,沒有經歷真正的失敗。而實際上真正的學習是從挫折和失敗中獲得的。按部就班,跟從大眾,別人考研,我也考研,從來沒有真正思考過到底為什么要這樣做。
(2)探索人生意義的價值:恢復對生活的掌控感。開啟真正的奮斗,構建自己的生活。知行合一,實現豐富幸福的人生。
4.追求人生意義的態度:
心態一定要好,慢慢做,等爆發。因為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例證名人羅杰伊伯特用8年時間寫影評,最終獲得普利策獎。
向內探索,向外求證。不斷覺察,在實際做的過程中檢驗。
多行動,多反思。
5、追求人生意義的過程:
不斷回顧你的經歷,反思看到自己對哪些人產生了哪些有價值的影響,你做的這些事情是不是讓你很快樂,然后一步一步找到自己可以向這個世界交付的內容。這就是找到人生意義的過程。
6、開啟追求人生意義的正確姿勢
(1)接納自己真實的表現,從自己能夠掌控的地方做起,一點一點變得更好。
(2)有秩序的靈魂拷問-人生意圖七步法,來自《五維教練力》。
(3)用黃金圈開啟人生意義之旅
TED演講《偉大的領袖是怎么激勵行動的》,西蒙提出黃金圈法則。
需要注意的是:在職場和生活當中取得突破的人也是從what和how開始的,才慢慢形成why,不是一上來就把why想清楚的。他們多走了兩步,深度地挖掘意義層面,提出創造性地how,最終呈現出來不一樣的what結果。
穿透黃金圈思維模型
熱愛自己所做事情的職場人有一個特點:能在別人的需求和自己的價值之間找到平衡點,去給自己找到源源不斷的的動力,通過不斷的行動,取得成績,最終成為人生的成就者。
從思考者到成就者,需要方向聚焦、堅定。
(4)躬身入局,提煉方法論
低齡青年容易抑郁和焦慮的原因:一方面想活出自己的人生狀態,一方面不愿意通過行動精進。
怎么算投入一件事情?見下圖簡書有名作者彭小六的解釋
當你的人生意義還沒提煉的很明確的時候,至少可以投入到提煉方法論,在做的過程中積極思考,你做的這些對哪些人有價值,服務這個人群是不是感到很快樂,滿足了內心的哪些價值,從而逐漸找到人生的意義。
(5)你的人生意義:就是內心主觀世界與現實客觀世界的穩定連接點。
(6)找到大于自己的事情。
金句:
我們的人生,在找到人生意義之后才真正開始。
任正非先生在2015年達沃斯論壇上講過一句話:我們除了比別人少喝點兒咖啡,多干點兒活以外,我們也并不比別人又什么長處,就是因為我們起步得太晚,成長的年限太短,積累的東西太少了,所以我們就要比別人多吃點兒苦。
羅杰伊伯特在《偉大的電影》一書中回答了什么是偉大的電影?就是如果你以后再也不看了,內心就無法忍受的電影。
人生的終極意義: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
積極心理學之父賽利格曼對于幸福的定義:幸福不是競爭,真實的幸福來自于你的精神層次的提升。你不是跟他人比較,而是做最真實的自己,最好的自己,讓幸福在心里面,讓幸福像花兒一般怒放。
《產品思維》梁寧說一個人的信仰不是說出來的,而是活出來的。
能耐=能力+耐力,能力的上限和耐力的下限,決定了一個人的成長空間。
轉型的痛苦是大部分人想讓自己看起來很好,然后各種不接納,受挫,自我懷疑。
所謂安身立命,是在工作和手藝中得以安身,得以安心,在一個個勞動的結果中,立起自己的命。從投入、到精進、到敬畏、最后天人合一。
@五組 阿霞 人力資源管理?非常認同這個認知[強][強]“努力活過是為了可以站在更高的地方,來看待世界,經歷過的事、遇見過的人,都很精彩很有意思,過有意義的人生!然后掛的時候告訴自己,不虧,因為好好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