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你家住哪?”
“皮條胡同。”
“哦,我離你家不遠,我家住王寡婦斜街。”
到今天來看,這種對話一定是個虛構的段子,但放在過去,這完全可以在生活中真實存在。
事實上,北京過去真有“皮條胡同”、“王寡婦斜街”這樣的地名,而且互相離得不遠,那天我從它倆中間步行穿過去,也就二分鐘。
在過去,這兩條胡同都屬于有名的“八大胡同”范圍內。徽班進京的時候在這一片落腳,小鳳仙、賽金花她們曾在這里坐臺,賣藝賣身兩不誤,尋花問柳皆相宜。
如今物是人非,八大胡同卸了妝,去掉了那層抹了幾百年的胭脂味,回歸到了市井布衣之中。
為了避免后人出現開頭對話的那種尷尬,如今皮條胡同改成了東壁營胡同,王寡婦斜街變成了王廣福斜街。
一起改名的還有小鳳仙,她后來改名張洗非。這一改,也讓一個曾墜入風塵的傳奇女子徹底墜入凡塵,從此無人問津。
一個世紀之后,我重新走進八大胡同,一次不夠,兩次,兩次不夠,便又來逛了第三次,聽街坊們嘮他們的家常里短,看孩子們在胡同里調皮搗蛋。油條在鍋里如欲望在迅速膨脹,豆腐腦在入口之前依舊是一副熱心腸。鴿子在閣樓上俯看著塵囂,下巴貼地的小狗懶得抬眼張望……
有了所見所聞的如此種種,似乎心里多了些底氣,于是喚醒我在這些天整理的那些胡同往事:蔡鍔和小鳳仙究竟有一段怎樣的情感?蔡鍔和袁世凱是否也有過”執子之手”的美好初心?不妨聽我在這一期“路邊攤”為你絮叨絮叨。
在這之前,人們對蔡鍔和小鳳仙的了解,大多來自陳凱歌的父親陳懷皚先生導演的電影《知音》。電影里蔡鍔與小鳳仙以琴會友,一曲《高山流水》成為知音。于是,這次我也請來會彈古琴的老朋友張霞為我站臺,和陳懷皚陳凱歌父子一樣,他也是個電影導演,這一次,也算是圓了他在八大胡同賣藝的心愿。
張霞是假裝賣藝,真正賣藝的小鳳仙在陜西巷工作,她在這里“高山流水覓知音”,遇到了蔡鍔,此間的風光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