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關鍵對話
目標:學習者拆書后,能夠理解非語言信息如何接收和識別
【R片段】? ? 對非語言信息的積極“傾聽”?
非語言信息常常比語言信息更加難以正確理解,因為同一個信息(比如微笑或者交叉手臂)可能傳達著完全不同的幾種意思。因此,最好通過下面三個步驟來檢驗你的理解是否正確:
1. 告訴對方你所看到和聽到的、借以得出自己結論的內容。
2. 試探性地告訴對方你對其動作的理解。
3. 問對方你的結論是否正確。
例如:
1.“我問你是否愿意一起去我學習結花邊的課堂,你只是輕輕地說:‘聽起來好像很有意思。’然后就轉移了話題。我覺得你不是真的想去,對嗎?”?
2.“你剛才說喜歡你的職業,可是又皺了皺眉頭。是不是有什么令你不太滿意?”?
3.“你不停地打哈欠,我覺得你是不是想回家了?”
I·拆書家講解引導
一般來說,“傾聽”就是用耳朵聽。但是在現實溝通中,考慮到當時的情景或者彼此的情況,很多關鍵信息人們不會主動說出口。因此為了達到更好的溝通效果,就需要我們學會“傾聽”(識別)對方的非語言信息,比如說一個眼神、一個表情,甚至一個簡單的身體挪動等等。
具體如何去做呢?
1、表達出你觀察、感受到的對方的表現,從而得出你認為的這些行為代表著什么。
2、試探性地說出自己得到的結論。
3、確認自己的判斷是夠符合實際情況。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我想對來說比較敏感,對于別人的非語言信息不敢說都能關注到,至少沒有過忽視別人非語言信息而造成的溝通不暢。相反,別人的舉動有時會對自己造成一點心理負擔。比如家人說話時語調忽然升高或嚴肅,放杯子時聲響過大,用力關門,用力洗碗我總會先想到是不是生氣了。有次我母親洗碗的時候開的水量較大,我也沒有問就覺得她應該是什么事不開心了。于是我就走過去說“我洗吧,什么事又惹著你了?”語氣也不大好。我母親說“我哪里生氣了,你沒看見水龍頭松了,你們天天看不見,也沒人換…………………”。結果我成功的打開了母親的話匣子。如果我提前詢問一下是不是真的生氣了,我母親會溫和的多。也反思自己平時做飯太少。
A2·以后我要怎么用
下次再遇到讓自己感覺別人情緒變化的時候,首先不要妄下定義和結論,要描述事實。其次表達自己的感受,最好能說出個出于對方角度的合理解釋。第三詢問與自己的判斷是否相符。
比如:
你洗碗的時候水龍頭開那么大(描述事實),我還以為你生氣了呢(描述感受加詢問與判斷是否相符)?
你洗碗的時候水龍頭開那么大(描述事實),水龍頭松了(自己想象出于對方立場的解釋)還是生氣了啊?(詢問與判斷是否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