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生命是什么
第一章、經典物理家走近這個主題
- 研究的一般性質和目的
一個生命有機體的范圍內 在 時間和空間 中發生的事件,如何用物理學或者化學來解釋?
- 研究的一般性質和目的
- 為什么原子如此之小?
- 有機體的活動需要精確的物理學定律
- 物理學定律是以原子 統計力學為 根據的,因此只是近似的
第二章、遺傳機制
- 經典物理學家那些絕非無關緊要的 設想是錯誤的
第三章、突變
- ”跳躍式“的 突變---自然選擇的工作場地
第四章、量子力學的 證據
- 經典物理學無法解釋的持久性
- 量子論 ---不連續 狀態 量子躍遷
量子論的 最大啟示是在“大自然 之書”里發現 了不連續的特點 ,而原先的觀點認為自然界中除了連續性外皆為荒謬。
第一個例子是能量 ,經典理論中一個物體可以在很大 范圍內連續 的改變著它的 能量,例如一個擺,它的擺動在空氣阻力下逐漸緩慢下來。非常奇怪的是,量子論卻證明了,具體原子這樣大小的微觀系統的行為是不同的。根據無法在這里詳細論述 的那些理由,必須假定一個小的系統只能具有某種不連續的能量,這是它本身固有的 性質,這種不連續能量稱為能級。從一種不連續狀態轉變為 另外一種,人們稱之為“量子躍遷”。
- 量子論 ---不連續 狀態 量子躍遷
第六章 、有序、無序 和 熵
- 生命物質避免了向平衡衰退
生命的特征是什么?一塊物質什么時候可以認為是活著的呢? 答案是當它繼續在“做某些事情”、運動、和環境 交換物質等的時候,而且期望它 比一塊無生命物質在類似情況下“保持下去”的時間要長的多。 當一個非活的系統被孤立出來,或者把它放在一個均勻的環境里,由于各種摩擦阻力的結果,所有的運動都將很快的停頓下來,電勢或化學勢的差別消失了;傾向去形成化合物的物質也是如此 ;溫度也 由于熱傳導而變的均一了。此后整個系統衰退成死寂的無生氣的一團物質。這就達到了一種持久不變的狀態,其中不再出現可觀察的事件。物理學家把這種狀態稱為熱力學的平衡,或“最大熵”。
- 生命物質避免了向平衡衰退
- 以 “負熵” 為 生
一個有機體避免了 很快的衰退為 惰性的“平衡”態,因而顯示出了活力。
自然界中正在進行著的 每一件事,都意味著這件事在其中進行的那部分 世界的熵在增加。因此,一個生命有機體在不斷的產生熵,并逐步趨近于最大熵的危險狀態,即死亡。
要活著,唯一的辦法 就是從環境 中不斷的汲取負熵。
- 以 “負熵” 為 生
- 熵是什么
在處于絕對零度時,任何物質的熵都等于零。
- 熵是什么
- 從環境中 抽取“序”來 維持組織
生命以負熵為生。
- 從環境中 抽取“序”來 維持組織
第七章、生命是以物理學 定律為基礎的嗎
- 在有機體中可能有 新定律
第二部分 意識和物質
第一章、意識的物質基礎
- 問題
世界是我們感覺、知覺和 記憶共同的產物。有個問題,何種物質活動是與意識有直接關系的呢?
- 問題
- 一個嘗試性的答案
知乎節選:無意識的神經活動:系統發育,心臟跳動,腸胃蠕動等;大腦中有意識的神經活動只占很小一部分,意識是在基因之后產生的,是高級生物的特征
- 一個嘗試性的答案
- 倫理觀
有意識的生命必然與我們原始的自我欲望進行持續的抗爭,故而產生倫理。對自然狀態的人而言,我們原始的意志以及相伴而來與生俱來的欲望,顯然是從祖先那里繼承的物質遺產的精神參照。
在生命的每一步、每一天中,我們當時擁有的某種 形體似乎必須發生變化,它們被征服、被刪除或者被某種新的形體取代。我們原始意志對此 的抵抗是現存形狀對改造期形體斧子的抵抗的精神呼應 。對于我們來說,我們自己既是斧頭也是雕塑,既是征服者也是被征服者,它是一個真正持續不斷的“自我征服”。
- 倫理觀
第二章、了解未來
- 生物發展的死路
達爾文的進化論,一定是 最終的理論? 根據地質學記載,我們了解到一些生物,幾百萬年來都沒有什么大的 變換,如烏龜、鱷魚。
- 生物發展的死路
- 習慣 和 技能的遺傳固定
有人認為行為 本身并不通過遺傳物質傳遞,但蜘蛛生下來就會織網,鳥兒會筑巢,貓狗愛清潔(個人理解,類似于電腦自帶系統一樣,生物某些行為就是基因寫好的?三體里的思想鋼印技術?
)
- 習慣 和 技能的遺傳固定
- 智力進化的 危險
人類是否有進一步進化的可能?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 會不會 使得人類智力器官衰退?
- 智力進化的 危險
第三章、客觀性原則
兩個構成科學方法 的基礎總原則:
大自然的可理解性原則 ;源自希臘的自然哲學派,作者 認為這點不是重點。
客觀性原則;我說的客觀性原則,也常常被稱為“真實世界的假說”。(
我們嘗試客觀的去理解這個世界,但一切嘗試的 基礎均建立在主觀之上
)
正是同樣的元素組成 了我的 意識 和 我的 世界。對于 任何他人的意識及其世界而言,情況也是如此,盡管它們之間有不可思議的大量的“相互參照”。我只被賦予了一個世界,而不是存在 和感知分開的兩個世界。主體和客體是同一個世界。它們之間的屏障并沒有因物理學的實驗發現而坍塌,因為這個屏障實際上不存在。
第四章、算數悖論:意識的單一性
為什么我們描繪的科學世界的圖畫中任何部分都找不到感覺、知覺和思考的自我? 因為 它就是 那副畫面的本身。這里我們碰到算術悖論,看似有很多意識的自我,但是世界只有一個。這是因為世界這個概念產生 了它自己。若干個“個人”意識的領域有部分重疊,其中重疊區域構成了 “我們周圍真實的世界”。但我們 仍會有一個疑問:你我的世界真的相同嗎?
是否 有一個真實 世界,不同于 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通過感知內向投射獲得的畫面?如果是這樣,每個人 對真實世界的感知是否一致?
《人與自然》謝靈頓:對“構成 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個體生命”的宣言 絕不只是一句話而已,也并不是 為了描述的方便。細胞 作為身體的組成部分,不僅是我們看得到的可分離的個體,而且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個體生命。它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每個細胞都是單個生命,因此,我們的生命全是由細胞生命組成的統一體(個人概述:我的個體生命其相關生命體的集合;我是一個總體秩序的宇宙,而宇宙內部會有各種局部混沌和局部生命
)。
物質和能量在結構上由微粒組成,生命也是一樣,但意識卻不同。人類的意識是我們 星球上新近的產品。
第五章、科學與宗教
科學能否解答宗教的一些 問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