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在一個光線挺好的上午,看完了《牯嶺街》。
不談演技,來說說這個故事。
這是個發生在1960年代的臺灣的中產一家怎么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從平淡波瀾不驚的生活摔得支離破碎的故事。爸爸是從廣州到上海來臺灣的耿直男人,媽媽女校出身愛嘮叨,他們有共同的在臺灣做得不錯的好友,大姐上海出身,正好要去美國讀書了,二哥性格和四兒一樣老實,彈子球打得特別好,二姐信教,小妹還在長身體,從某種程度來說已經很乖。
一家人擠在牯嶺街的日式住房里面,他們平日里接觸的有本地的雜貨店老板,也有一起從大陸來的朋友們。在學校里的孩子因為家庭背景的不同也被分為了好幾個不同的派系,四兒沒考好考上了夜間部,也就認識了以HONEY為首的一票學校團體,再加上眷村以山東為首的一群學校團體,為了爭奪一個地盤叫做小公園的酒吧的控制權,兩方杠了起來。孩子們玩的地方有個電影片場,再不遠處有個靶場,生活確實不大,在這片地方,兜兜轉轉來來回回。
《孽子》所寫的也是差不多的時間,可以看到當時的臺北大環境下似乎有種漂泊而來的焦躁感,特別是在少年們的身上能夠感知到,幫派的興起和這種大時代的焦灼感不無關系,所有人都不知所措的時候,抱團爆粗口,似乎是最好的解決方法。一邊將所有的道路都以中正仁義友愛廉孝命名,而人因為失鄉而變得越來越不像是自己。
善在黑暗中閃著光,可是這微光實在是太微弱了。
父親。
小四被一步一步的卷入到幫派斗爭中其實不是一件多大的事情,雖然小四兒的脾氣不好,但是如果當時所有按照既定軌道來走,他本是要慢慢地離開這個環境的,和小貓小馬他們走不同的道路,但是他的人生迎來了兩個轉折點,一個是小明,另一個是爸爸。相比起小明,爸爸被無端叫去隔離審查是整個事情最終發生的最重要的點。導演用了將近有二十分鐘來表現爸爸受折磨的過程。這個審查來的很突兀,不太能找得到清楚的源,也是突兀的結尾。放大到一整個時代來說,可能只是一次例行檢查,但是對于一個本身心性就特別高傲的大學教授來說,無疑是人生的一次重大的酷刑。日夜不停的審查,一次又一次的翻底,沒有因果,哪怕說錯一句話,就會萬劫不復的緊張感,在他出來之后看向自家老婆的那一眼里面才真正的完全顯露出來。
之后他多疑、暴怒、卑躬屈膝的求人。這讓他的兒子心中那個英雄慢慢地垮下來。
自古美人如良將,不許人間見白頭。
英雄是不能垮的,在英雄電影里面他們總是能在無數次失敗之后再站起來,可是事實就是并不是這樣,張震的英雄垮了就再沒有站起來。
母親哭得撕心裂肺,父親雞毛撣子一下一下抽打在二哥的身上,全家驚天動地,這哪是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的常態啊。
最讓人流淚的并非在多慘的遭遇,而是在遭遇到這些悲慘的時候他們家的人血濃于水的親情。尤其是五個姊妹之間的感情,電影幾筆勾畫,第一次是二哥拿了媽媽的手表,大姐直接拿錢出來罵了一頓讓他們去把表贖回來,這件事情并沒有告訴媽媽。接著是老三在搬書的時候看到小四寫的字條,也只是震驚了一下,沒有告訴媽媽,小四找二哥借錢泡小翠,把媽媽的手表當了,二哥去彈子房去賭球贖回來,這件事情本來不會被媽媽知道,直到小妹因為和大姐拌嘴而被捅破。多說一句小妹一直以來都是極其羨慕大姐的,從她看到大姐穿的衣服時候羨慕得不得了的眼神中可以窺探一二。二哥死守著沒說告發小四,被打得滿地滾爬大姐撲上來替他擋撣子,小妹也跑了上來抱住父親,二姐在外面叫住了小四,說你最好不要上去。平日里大姐潑辣伶俐,二姐內心信教,二哥老實被欺負,小四執拗,小妹不懂事,小小拌嘴有,爭吵也有,在媽媽面前不入眼的勾心斗角也有,但是電影讓我們看到人和人的聯系是血與血的聯系,我們總說臺灣電影關注家庭,是因為在很多臺灣電影的家的刻畫,是特別有血肉的。
像李安的《飲食男女》《推手》里面所表現的那種親情和這種都是這樣。平時的爭吵是真,在大事來臨的時候的扶助也是真,這就是生活。
說起來,二姐應該算是最懂小四的人。電影對這個人物的著筆不多,可是在《飲食男女》里面也有個信教的大姐,因為青春期的諸多壓抑卻找不到出口因此選擇信教的人生旅程來看,二姐的選擇應該是相似的。或者說非信教家庭的年輕女性信教的理由應該來說是差不多,尤其是在青春期時期信基督教的。因此才會有在小四郁悶時候,對著小四神叨叨地說你的心頗不平靜,在家庭慘狀時于黑暗中對弟弟說神救人,給他熱心的聯絡牧師,在得知弟弟殺人之后是她最為崩潰,奔跑、尖叫、大哭。
她其實并非是要拉人入教,在某些程度上,她也覺得他們倆很像,可以說姐姐是教化的化身,所以她最后的奔潰口是尖叫大哭,而小四兒則變成了殺人。
如果說將二姐視為小四的外顯,那小四本身是原罪的化身,其實是不對的。小四是真正被教化過的孩子,他的心中的良善和正義驅使著他做事。他的桀驁不馴是用來抵抗外界的渾濁,污蔑他的老師、陷害他的同學、抄他作業的同學,他不想也不愿意跟他們混為一談。有兩次,一次是拿著磚頭去準備丟喝醉的老板,二個是拿著刀去看瀕死的山東,他都沒有最終下手,第一次是救人,第二次是轉身離開。在面對一次大過一次退學的時候,他在他爸爸那兒看到正義,并且用自己的正義來揮擊球棒,在看電影的人看來他是可憐,值得憐惜,希望外界能夠善待他,甚至希望他能稍微低點頭對自己好一點,可是從頭到尾,至死至終可以看到,小四兒沒有一點妥協,他甚至是自傲的,他和他們不一樣,和這個世界不一樣。他甚至要爭口氣來考上日間部。真真到了最后,他對惡女(例如小翠)是看不起的,他都只是用“正義”來解救小明,用他的法則來殺掉小明身上的“惡”。
應該不止一篇影評上面提到了小四是純粹的理想主義者,確實如此。小四兒在他爸爸的身上看到了這種正義的力量,他能用來保護自己的孩子,也在他爸爸身上看到了這種正義的惡果,他牽扯著他的爸爸最后變得不堪一擊。
這世間所有的惡鋪面向他襲來,在這個敏感的年紀,變成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小明
電影海報上是兩雙眼睛,一雙小四的一雙小明的。小明的眼睛我認真的看了看,丹鳳眼,干凈清澈,還真是一雙特別美的眼睛。
小明和母親一直寄人籬下的生活著,先是在舅父家,后來又搬家,再搬家,直到后來搬到小馬家。小明無疑是早熟的,她和滑頭、HONEY、小馬、小四、小醫生都談戀愛,甚至在這個年齡階段她發展出了自己的戀愛觀。她喜歡強者,也喜歡好學生,可是她是獨立的,她不需要他們來改變她。這不是單純的僅僅給好處的事情。十四歲女孩子的心,大多還能放得下愛的,如果我們把那種摻和著虛榮崇拜的感情勉強稱之為愛的話。放到現在來看,這和游戲里面動輒追求著幫主夫人陣營夫人地位的女孩子沒有區別。
小明知道有很多人喜歡她,并且她善于用這種喜歡。說實話,并沒有覺得她有多喜歡小四兒,但是小四只碰到了這一個。這一個讓他產生了憐愛的女生。她的身世悲慘,人漂亮,HONEY又出這么大的事情,遭遇更慘了。因此小四兒跟小明說得最多的不是我喜歡你,而是我要保護你,你有什么事情你要和我說。做最多的動作是逗小明開心。他想見著她臉上的笑,卻又隱隱覺得她這樣處理HONEY的事情不好,因此開口說,你這會讓別人瞧不起的。
別人、有一個朋友都是自己系列。
比起很多導演拍攝十四五歲初戀一定要拍性沖動這種事情,楊德昌在牯嶺街中對于十四五歲的感情處理更為的真實。回想當初,早戀、暗戀在并不少,誰不春心萌動一下?但是真正搞上床的有幾個?大家都是幾個念想,連接吻,都是在黑暗中才敢偷偷摸摸地進行。
小明這個女生,和我當時認識的我們班的一個女生很像。
在女生中所謂的騷,男生卻不這么認為,他們樂意和這樣的女生交往,因為名聲大,更可以有面子。因此為什么滑頭、小馬紛紛會和小明戀愛,或多或少有這樣的理由。當時發生的最大的事情是有高年級的女生把她約到了小后山去,打了一頓,她回來嚶嚶嚶的哭,被打到內傷的說法傳得神乎其神,打電話給外校的男友,男友沖到我們學校門口,被保安攔住了。保安當時號稱朝陽十三少,拿著根標槍站在門口問你們誰敢進來,高年級的女生問詢沖到門口,在這個女生沖到男友懷中的時候一把拉過,直接當著她男友的面扇了她一耳光。然后男友刪了高年級學姐一耳光,兩方掐了起來,最終還是因為保安的原因沒有發展成集體斗毆事件,在這之后我班女生火了。
之后的事情我也不太記得,總之還是換過幾個男友的吧。
如此腥風血雨的事情在將近四十年后所行的軌道模式幾乎一模一樣。特別有種輪回的荒謬感。
看著小明,就像看到了以前的同學一樣,知道是個什么樣的情況。
這樣的躁動其實在過了青春期之后便會恢復到正常的軌道之中,只可惜碰到了小四兒。
小四兒對這段感情的認真程度應該說來,如果他人生有以后的話,也不會再有了吧。我也有碰到過這樣的同學,喜歡了一個女生喜歡了三年,那個時候的三年哪是現在成年了的分量可以比,急速成長的三年里一直有這個女生。其實也沒做多少的事情,只不過是幫他保守了一個秘密,就發覺了這個女生的好,然后將那點好無限的放大而喜歡著。后來我問他對喜歡的人如果一直沒有回應還會堅持多久,他的回答是兩三個月吧。至于為什么那個時候有那么久?大概是因為年紀小,眼界只有這么寬把,我的世界里面就她最好。
哪兒好?
說不上哪兒好,就是她最好。
小四兒對小明,感情上或多或少就有點像這種,什么都不計較,只是想和這個人在一起而已,因為他的世界特別小,小到就小明好點。
現在再來看,這樣的兩種初戀模式相遇,造就了最后的悲劇。如果世界上能夠有外方選擇,讓喜歡亂搞的和喜歡亂搞的在一起,讓小清新和小清新在一起,塵歸塵土歸土,或許這件事情就不會發生。
可是世上哪有那么多或許啊?
小明說:對我好就是想交換我對你的感情,你太自私了。
實在是細思恐極的一句話,她把愛情看得太透徹了。
小四碰上了小明,只能說算是劫數吧,我確實已經詞窮到不知道拿什么來描述這場愛情了。
其他人
小馬,富家公子,他看小四看得比小明重,在中二的年紀身體力行著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的觀念,以及哭著承擔罪行。
小貓,唱歌奇才,小四兒對外界的緩沖帶(擔任他爸爸身邊這個角色的是他的媽媽),你看到最后,小貓王還在用自己的一點點力量在給小四兒溫暖。他是常亮燈。
HONEY,小明說他老實,其實真的挺浪漫主義的。對于他的死,或許是暗算,但是我覺得他去就不是為了求生。更像是殺我一人而找機會弄死217,看很多武俠小說,最后確實死的想帶頭大哥一樣,給小四兒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吧。
小翠,看得很開,很會談戀愛,甚至比起小明來,還算是有點良知。她和滑頭是推進劇情用的,用得也很巧,輕輕那么一攪,整個水都混了。
這幫子小孩最后各有歸宿,有的提筆不寫了,但是最終還是回到了日常生活中。導演舍棄了獄中的小四的樣子,在幾場爆發的哭聲之后,小四兒的戲碼落下,相當于是直接蓋棺定論。或許就是因為導演本身作為局外人,對于這件事情的感官也到此結束,在三十年后再拍這戲的時候,多加揣摩監獄里的同學的身影實際上脫離了真實事件的,正巧在電影片場,導演借著張震的口說了一句:說哭就哭說笑就笑可真自然,自然,你連真的假的都分不清楚拍什么電影啊,拍屁啊!或許真的就是導演自己的寫照吧。
最后的最后,太陽照常升起,張家準備搬家,確實在當時牯嶺街也慢慢的收縮,很多家都搬了出去,外面一片風和日麗,媽媽曬著被子,錄音機里面又傳來了考起大學的人的名字,和開頭首尾呼應。
里面自然是沒有張震的,媽媽那聲嘆息估計是,如果自己的兒子今年去考,應該是能在這個收音機里面聽到的吧。
后來有人說張震一生的電影都走不出小四,看之前我不覺得,看之后,確實有這種感覺。小四這個角色,已經是成為了張震的一部分了。在青春期,人生的轉折期碰到這樣的一個角色,難怪之后五年再沒好好拍過電影。
連我多年之后看完都要去找找我震現在的圖看看壓壓驚,何況是當時。
牯嶺街這部片子的幾個主演的人生旅途基本上都只停留在了這部片子里,小貓去開了汽修廠,小馬沒多久車禍去世,小明到美國成了會計,只有小四一人還留在影壇,繼續走著他的孤獨路。
也算是這個故事的另外的一個人生結局吧。
片子里出現了幾首很好聽的歌曲。
姐姐哼的《南屏晚鐘》、審查員唱的《紅豆詞》都是民國的經典歌曲。
《紅豆詞》還是曹雪芹作詞。
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
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
睡不穩紗窗風雨黃昏后
忘不了新愁與舊愁
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滿喉
瞧不盡鏡里花容瘦
展不開眉頭
挨不明更漏
展不開眉頭
挨不明更漏
呀啊~~呀啊~~
恰似遮不住的青山隱隱
流不斷的綠水悠悠
小貓唱的《a brighter summer day》
《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也都是貓王經典的歌曲。
另八卦一句,查資料的時候發現南屏晚鐘和紅豆詞蔡琴都唱過。
哎,往事真是不用再提。
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