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白了朵云,這是我在簡書創作的第47天,今天首頁只有一篇我寫的文章,我要給可愛的你帶來一本書,我想讓你變得更愛自己一些,與此同時,希望我的文字可以對得起你的時間。
前些日子有個好友在群里問了一個問題,說她一直不太會拒絕別人,讓大家幫她支支招,并列一列哪些事情自己會拒絕不會去做的?其中一個姑娘發話了,說:“舍友的個人垃圾我不會幫她倒、她的碗筷我也不洗,她之前能把自己的碗筷放那發霉,好心和她說,她讓我幫她洗,然后我直接扔了!不想做的就直接拒絕啊,要什么清單,還不是看心情和看關系。”看到這個回答,我有點大跌眼鏡,實在佩服這姑娘的耿直,之前也遇到過舍友不愛刷碗、甚至有時她放到忘了以為是我的碗的情況,也挺困擾的,但是能像這個姑娘把碗直接給人扔了,我恐怕一輩子都做不到。
當時挺想給那好友一些建議的,但是每個人的標準和承受力并不相同,我即使苦心列出清單,也并不一定適用于她,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于是給她推薦了雅基·馬森的《可愛的詛咒》一書,這是一本圣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冊,作者是一名心理咨詢師,也是一位“圣母型人格”患者,她利用大量的案例詳細講述了“圣母型人格”的自我治療和心靈成長的故事,相信對好友會有幫助。
我是個可愛的人
當初這本書是黑土先生推薦給我的,因為和他在一起不久,他就發現我遇事特別糾結,凡事只會一心為別人著想,經常忽略自己內心的想法,即使心里不愿意做某件事,也不忍心拒絕別人。比如,好朋友邀請我去參加婚禮,因為時間上有沖突并不能參加,但我會在心里糾結很長一段時間,我會想這是她一輩子最重要的時刻,我應該去見證的,我們是大學非常要好的朋友,我拒絕她,她一定會傷心的,但是下周我要加班,產品就要上線了,真的走不開,就在我左右為難的時候,黑土先生一臉無奈的幫我分析,你工作確實走不開,直接和朋友說好了,婚禮不能參加確實遺憾,但是以后你們可以再聚,你又不是新郎,婚禮離開你依然可以舉行,但是這個上線工作你不在,有人可以替代你嗎?產品出了問題你能負得起這個責任嗎?我搖搖頭,其實他說的這些我都明白,我也知道孰輕孰重,但是要開口去拒絕別人,看到她失望的表情,聽到她遺憾的話語,我心里會非常不安,我不知道這是對這段友誼的不自信,還是只是內心很抵觸拒絕這個動作,后來我在書中找到了答案。
從可愛的孩子開始
作者在書中沒有把有這種心理障礙的人稱為心理病人,相反,她稱我們是一群可愛的人,因為凡是能替他人著想而委屈自己的人,大都很好相處,朋友的要求我們都會盡可能的去滿足,因而我們很受大家歡迎,也很容易結交到朋友。而作者把始終有禮貌、讓別人覺得愉快、不讓其他人失望、從不說“不”、防止沖突等行為也稱為“可愛的詛咒”,我很喜歡這個詞,因為它不會讓我感到壓力,相信在生活中被施以這種詛咒的人也并不在少數,而我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員,那么我是什么時候被施以這樣的詛咒的呢?
當然不是一朝一夕煉成的,書中提到我們的種子大多來自于我們的原生家庭,即從“可愛的孩子”開始。比如我從小是老媽的小跟班,我的很多習慣和處事原則幾乎都沿襲于她,印象中老媽是個非常熱心的人,熱心到我經常看到她坐在客廳打電話為朋友找工作、幫人解決家庭矛盾、幫鄰居家的適婚小伙介紹對象,而且經常是大晚上直接在我家相親,弄的我爸對她怨言不少,經常抱怨她對朋友的事非常積極,對自己家的事都沒那么上心,把家里搞的烏煙瘴氣。當然了,在老媽看來這只是幫一個小忙,但成天小忙幫多了,朋友們對她就越來越依賴了,以至于大事小事都找她,導致她也顧不上自家的事情了,因而老公和孩子自然會不滿。但是從老媽的角度來看,她習慣為朋友著想,把自家的利益排后,她難道不為難嗎?她不累么?都是她心甘情愿做的事嗎?可能心里也挺委屈的,覺得自己出力不討好,成全了朋友,卻得不到家人的理解。
因而受老媽的影響,我從小到大對別人的要求也是一呼百應,能滿足盡量滿足,即使這件事我真的不喜歡,我也會硬著頭皮去完成,但是晚上回到家多少會有些心力交瘁,心里也不覺得快樂,偶爾躺在床上會想,這輩子是自己的一輩子,如果都為別人而活,凡是都以別人為重,不注重自己的感受,會不會太可惜了?
如果老媽能有選擇的幫助別人,騰出一些時間處理自家的事,如果我能拒絕別人一些無理的要求或者我壓根不想做的事,我們會不會過得更快樂一些?不試試怎么知道,說不定會有不一樣的結局。
從小事開始嘗試
像我們這樣可愛的人,直接拒絕別人,我們會有一種很不安全的感覺,我們害怕失去朋友,擔心讓別人失望,于是作者教我們先從小事著手,不想做的事,主動拒絕試試,看拒絕之后會不會發生我們害怕的后果。于是,我便開始了試錯,有個周末朋友約我逛街,但是這周我工作很忙,感覺很累,并不想出門,但下一秒我就開始焦慮了,這個朋友我很久沒見了,人家第二次主動約我,我不去人家會不會難過,如果她一個人逛,她沒男朋友,都沒人幫她挑好看衣服,她又得糾結了,朋友糾結的神情、失望的眼神仿佛就要在我的腦海浮現了,于是便想著周末頂著疲憊的身軀去吧,但是突然想到書中的提醒,我冷靜下來,問了問自己,我真的想去嗎?不去她真的會失望嗎?要不試著表達一下自己的想法?而且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對吧?于是鼓起勇氣向她表達了自己這周很累并不想出門這個事實,但是確實很久未見、也很想見她,于是約她下周一起吃飯。然后她很理解的接受了我的拒絕,讓我好好休息,沒有關系。看到她的回復,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第二天下午看到她朋友圈曬了和另一個朋友一起逛街的照片,笑容也挺燦爛的,瞬間覺得是自己之前多慮了,沒有我的陪伴,她同樣可以有個很愉快的周末。
就這樣一件件小事嘗試下來,我對擺脫這個詛咒有了信心,面對別人的某些請求,我不會像以前那樣第一時間給予滿足,如果我內心真的不想去做或者無能為力時,我會勇敢的去表達,直到取得對方的理解。
并且我也明白一個道理,如果一段關系,你維系起來特別吃力,對方總是讓你單方面作出讓步,那么這段關系也并不會維系太久,只有雙方都能給予一定的理解和空間,這段關系才是讓人愉悅和放松的。
所以,如果你也是個可愛的人,你也正為可愛的詛咒苦惱著,那么你也可以從小事開始學著拒絕,因為這樣更容易讓你獲得成功和成就感。
學會拒絕只是學會愛自己,不等于自私
學會拒絕是讓你能感受身體發出的信號,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做生活的主人。如果你太久沒有休息,你的身體很疲倦,你只想一個人在房間里靜靜,這一天你可以拒絕做個好媽媽,試著和家人商量一下今天幫你帶帶娃;如果你還沒遇到心儀的姑娘或者小伙,但是你還在用心尋找,你可以拒絕父母逼婚的要求,請他們給你的愛情一點空間;如果你想趁年輕出去闖一闖,體會一下外面世界的精彩和無奈,你可以拒絕親人們的阻撓,只為人生能不留遺憾……既然這些我都可以拒絕,那么我是不是太自私了?當然不是,如果合理表達自己的訴求就是自私,那么人類豈不是應該進化成啞巴?既然沒有,那么我們就應該勇敢去表達,去為自己爭取一些權利,尤其是愛自己的權利。
早點行動,不留遺憾
《臨終前最遺憾的五件事》的故事中說:
臨終前排在第一位的遺憾是,希望能夠有勇氣在生活中做真正的自己,而不是為了別人對我的期望而活。
當然,我不想留下這個遺憾,我想為自己爭取一些時間和自由,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因此我已經在擺脫詛咒的路上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