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書看完有好多天了,此后又看了兩本書,累積了3篇閱讀筆記沒有寫,今天早晨五點多起床,沒有鍛煉計劃,就想先把這個寫掉。
上上個周末,忙完家務,泡了杯咖啡坐在桌前。
咖啡杯和小勺子都是最近新買的,非常喜歡,平時單獨放在陳列架上當裝飾品,只在家里收拾得干凈整潔,洗完澡清清爽爽,想要好好享受一下的時候,才會泡一杯咖啡邊喝邊看書。
那天亦是如此,坐好以后,喝了一口咖啡,想隨便找本書看看,看到于娟的《此生未完成》隨手打開了。
關于于娟,此前有過一點點了解,知道是復旦一個得癌癥去世的年輕老師,幾年前在網絡上看過《于娟:為什么是我得癌癥》,也就是本書中的《“為啥是我得癌癥”的非學術報告》。
周國平給本書作的序,才看了一點,忽然覺得這本書太不適合一邊小口抿著咖啡一邊看。
總覺得,這動作,實在顯得自己太裝逼。
于是急匆匆地把咖啡喝完,收拾好杯子碟子和勺子,虔誠地捧著kindle安安靜靜地閱讀。
嗯,就是虔誠這個詞。
這是于娟在生不如死九死一生死里逃生死死生生之后,對于生命的感悟,對于人生的價值的深刻思考。
哪怕語言再詼諧,哪怕看的過程中曾多次笑出聲,依然無法不用沉重的心情來看完這本書。
于娟并沒有比我大幾歲, 她因為乳腺癌去世的年齡,和現在的我相差不多,燦爛的生命之花在32歲的時候停止開放。
于娟本科就讀于上海交大,研究生就讀于復旦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她生病和去世,都是我在復旦讀研的時候。
雖然從未聽過她的課,未曾謀面,甚至在她因為得了癌癥并且聲名遠揚之前,壓根就沒聽過她的名字。然而,說起來,既是我的校友,也算我的師長,想到這點,總有種很親切的感覺。
2009年12月,博士畢業留校工作時間并不太久,當上母親也并不太久的于娟突發嚴重腰痛,后幾經周折才確診為乳腺癌晚期,她的發病迅速,很長一段時間痛的不能有絲毫動彈。2011年4月19日凌晨去世。
于娟在博客上寫下一年多的病中日記,對自己的生活進行了反思和記錄,從她的文字中可以看見,這是一個極為優秀、堅強、樂觀、善良又可愛的年輕媽媽。
于娟去世后不久,她的親友們將她的生命日記整理后出版,取名《此生未完成》。
這本書由周國平和于娟的好友鄭培源作序。
周國平罕見地在序言中大篇幅摘錄于娟文中的文字,因為他說”我不想從文學角度來評論這部書稿,雖然讀者從我引用的片斷可以清楚地看到,于娟的文字多么率真、質樸、生動。文學已經不重要。“”上蒼怎么忍心把這么可怕的災難降于這個可愛的女子、這個可愛的家庭啊。嗚呼,蒼天不仁!“
鄭培源在序言《老于的森林》中說道:”她首先是一個好人,透透徹徹、干干凈凈、明明白白的一個好人。“他還說,很害怕媒體把于娟的故事解讀成一個關于都市人健康話題的新聞快餐,得出譬如”晚睡導致癌癥,大家一起早睡“的速食結論。
很可惜,鄭培源一語成讖,媒體確實是這樣解讀和誘導的。世人談論起于娟的時候,確實幾乎都在圍繞于娟的“為什么是我得癌癥”。
然而,看完書就會知道,于娟的文字雖然有提到了她認為可能對她得癌癥有促進作用的生活習慣,但是文中更多的是親情、友情與愛情,關乎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關乎靈魂和理想,以及她至死都念念不忘的環保事業、能源林項目。
盡管書中流傳最廣的是”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么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但是卻遠不止類似于"如何才能不得癌癥"這樣的健康話題。
全書共分六個部分,第一部分無畏施(話說,個人認為于娟最偉大的就在于無畏施),第二部分病中記,第三部分寫給我的寶貝,第四部分故鄉,第五部分在挪威,第六部分生為女人。
既有寫發病、治療的過程,有給兒子土豆說的話,也有寫她的家人朋友,在挪威求學的經歷,對老家的回憶,童年時候的時光,等等。
她飽讀詩書,精讀《紅樓夢》,喜歡尼采,喜歡詩詞歌賦;
極為聰慧,總是靠考前兩周突擊就能獲得優異的成績,考出各種各樣的證;
善良純真,熱愛環保;
朋友眾多,且大家都非常喜愛她;
雖然是個有名的超級學霸,卻也喜歡泡吧,還曾穿著亮片背心超短褲在酒吧醉酒后被警察誤抓,在警局說出“復旦的怎么了?讀博士怎么了?上了復旦讀了博士非得穿的人模狗樣不能泡吧了?”的經典名言;
她是一個好妻子,老公是交大教授,在一起十幾年依然相親相愛,夫妻彼此包容共同進步,同時也是一個好女兒,一個好母親,愛姥姥姥爺,愛父母,愛兒子。
如果不得癌癥,一定是大家眼中上帝的寵兒。
具體的內容就不詳說了,在此摘錄幾句書中的一些文字:
1.人越是長大,越是不知道自己要得是什么,越是不知道想要什么就越是會去拼命想自己到底要什么。
2.二十幾歲的時候,覺得人生冗長,善待自己最重要,于是愛自己甚至愛別人。如今想來,善待自己不是給自己多買幾盒價格不菲的化妝品那么簡單,寬容他人才是最好的善待自己的方式。既然上善若水,那么自心間流出的大愛大善,自會延綿回轉到自己。
3.三十歲之前的努力更多是因為自己有著太多的欲望和執著,從沒有“只要活著就好”的簡單。
4.生與死,前者的路對我來說,猶如殘風蠶絲;而死卻是太過簡單的事。不僅簡單,而且痛快舒暢,不用承受日夜蝕骨之痛。但是死,卻是讓這個世界上我最愛的親人們承受幼年喪母、中年喪妻和老年喪子之痛。雖然能不能茍活,由不得我,至少我要為自己的親人抗爭與掙扎過。自戕是萬萬不能的,因為我是個母親,雖然,我這個母親做得很無力,我現在唯一能給孩子,只有微笑,能為孩子做到的,也只有堅強。
5.感情永遠是見異思遷的,所謂感情,大概就是人孤寂時剛好兩個人可以做伴,由是所謂日久生情。但是思想共鳴,卻是真正可以產生互相吸引,引以為知己有所思為融通的伴侶,通常不會受到時間和距離的影響。沒錯,我也是這樣認為的。所以我不相信日久生情。我對自己另一半的全部要求也正是“思想共鳴”。
6.世上很多事,經歷之前你會認為非??膳麦@駭,而確確實實落在你頭上,需要你迎頭趕上,你會知道,萬事無非如此。世上萬事并不可怕,你認為可怕的次數多了,也就成了可怕。 對過程的定見,需要智慧;對必來的世事人情,則需要勇氣。
7.有太多的計劃要完成,有太多的事情要應付,總是覺得做好手頭的事情,陪父母也是來得及的。反正人生很長,時間很多?,F在想想并不盡然,只有一天天地過,才是一年年,才是一輩子。無頭緒的追逐與奔忙,一旦站定思考,發現半輩子已經過去,自己手里的成敗并無多少意義,然后轉身,才發現陪伴父母親人的時間已然無多,發現最重要的幸福已然沒有時間享用,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如此。
8.透過生死,你會覺得名利權情都很虛無,尤其是首當其沖的名。說穿了,無非是別人茶余飯后的談資。
9.讀書,要讀的是別人的思想,花鳥魚蟲固然是天然趣,仁孝廉禮立是忠義魂,此間要參透的,是高尚悲憫的人性,矜貴持重的品行,洞眀豁達的修養,鍥而不舍的理想和追求。
10.我甚至想,哪怕就讓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動,每日像個癱瘓的人,污衣垢面趴在國泰路和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罵萬人踐踏,只要能看著爸媽牽著土豆的手蹦蹦跳跳去幼兒園上學,我也是愿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