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起繼續閱讀《勇敢的面對謊言》的第二章,有沒有罪惡感,是善與惡的分水嶺。佛洛伊德曾經說過:“人類有兩大本能,一是生存和發展的本能,二是摧毀和殺戮的本能。”這里生存和發展的本能就是善,而摧毀和殺戮的本能則是惡。
善與惡在人們心中常常發生戰斗。善的表現是愛,是理解,關懷,慈悲…善助長生命活力,鼓勵生命的多姿多彩,以及人獨一無二的特征。而惡,則是運用一切影響力,阻止他人心智成熟與自我完善的行為。比如某些人對他人擁有強烈的控制欲,試圖剝奪他人成長的意愿,增強別人的依賴感,消弱別人的創造力,拼命把別人改變成溫順聽話的機器,這種扼殺別人人性的心理和行為就是惡。
對于生命而說愛是一種正能量,它能促使自己和人的心靈獲得成長,而惡則是一種負能量,它不僅阻礙自己的心靈成長,還會阻礙別人的心靈成長。邪惡與真正的愛完全對立,他試圖扼殺人的感受,感覺和情感,扼殺人的創造力及生命力,是一種病態的表現。有一句話說的好,為了追逐快樂,人會努力,為了逃避痛苦,人會不遺余力。很多人為了逃避痛苦,選擇謊言和欺騙,為了謊言,他們扭曲了心靈,由于心靈的扭曲,他們無法面對真實的面對自己,為了逃避負罪感和良心的譴責,他們會把一切責任和痛苦,歸咎于別人,甚至不惜拿別人當替罪羊。這些人不在乎別人的感受,也不管別人死活,唯一關心的就是自己怎樣才能逃避痛苦。
我們說,逃避問題和痛苦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內疚和罪惡感也會給人帶來痛苦。而逃避罪惡感,人就會變得邪惡,有沒有罪惡感,正是善與惡的分水嶺。一般來說,區分善與惡的標準,不是看他做不做壞事,而是看他有沒有罪惡感,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一般人干了壞事之后,會受到良心的譴責,正是由于這種內心的譴責和罪惡感,我們才會約束自己的行為,努力凈化心靈,坦坦蕩蕩走向善的道路。
讀完今天的文章,我更加的明白了惡在我們心理的體現。我一直自認是個好人??涩F在我該反思自己了,我對孩子表面上愛的培養其實是一種強烈的控制欲。我讓他們好好學習,讓他們上輔導班。自己覺得是對的,可在方式和方法是嚴厲的,是他們不愿接受的。如果他們有反對的話語,我還會以不聽話為由嚴厲的苛責。其實這是自己心理不成熟的表現。不愿意聆聽孩子內心的聲音,自己真的是個惡人。
真正明白了我也很慶幸。現在改還來得及,以后要多和孩子溝通,去了解他內心真正需要什么。我希望他們能夠做真實有力量的自己,我也一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