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零零后》是一部講述在2006年就讀于同一所幼兒園(北京芭學園)的5名00后成長故事的紀錄片。記錄一直持續了十年,這群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中學,這期間孩子們改變的不僅有外貌,還有逐漸獨立的思想以及青春期的迷惘和叛逆。影片以家庭為主線,學校及社會生活為副線,展現了孩子們十年的成長,以及時間的力量。
? ? ? ? 一、愛的方程式
第一集的主角叫錫坤。是個熱衷于科學實驗但不善社交的男孩。
# 錫? 坤 #
錫坤上幼兒園的時候真是萌萌噠,圓嘟嘟的臉蛋,充滿了好奇的眼鏡忽閃忽閃真是可愛極了。那時的錫坤在幼兒園里算是最小的孩子了,不懂規矩為何物,喜歡探索,也調皮搗蛋(比如把同學們老師們的鞋子扔進垃圾桶,在集體看電視的時候偷偷溜進老師辦公室找到一個小鋤頭“7”才滿意地離開……)。印象最深的場景是錫坤喜歡把教具小骰子弄得滿地都是,有同學提醒:“錫坤,你不能這樣做。”但小小的錫坤仿若無人,繼續專心地趴在地上用手把骰子弄得到處都是。于是,為了滿足錫坤的好奇心,老師在某個中午特別把錫坤一個人留在教室里,在老師的陪伴下讓他盡情地探索——將教室里擺放整齊的教具扔得一片狼藉,然后再用小掃帚和小撮箕打掃整齊。園長李躍兒說,此舉用意是“給他一個空間,讓他盡情地自由探索,不然他老憋在那兒。”“因為老師已經擺放得很整齊了,他沒辦法弄得更整齊,所以只有先破壞掉這種整齊,然后才能重構。”(大意)尊重孩子的天性并且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并創造條件給予滿足,這就是好的啟蒙教育吧。
第一天上小學的小小的錫坤,在媽媽的帶領下,進了學校。他的眼睛里寫滿了懵懂與不安。但在媽媽耐心的陪伴下,錫坤順利度過了適應期。
錫坤愛探索以及沉浸于自我世界的特質還在。小學數學課上,錫坤自顧自地疊著紙,不管老師怎么提醒,他依然我行我素;在科學實驗課上,錫坤的眼睛在發光,認真地對待每一個實驗;錫坤會自己做些小發明,利用物理知識做有意思的模型……錫坤是個熱愛科學的孩子。
但錫坤不善交際。他最好(大概也是唯一)的朋友是幼兒園時的玩伴球球。在媽媽為錫坤成立的“錫坤科學工作室”,球球來找錫坤玩兒,但錫坤一做起實驗來連球球都不太愿意搭理,最后球球無聊得只好去做錫坤的家庭作業(太可愛了這種玩伴!)媽媽對錫坤不善交際這一點很是焦慮,害怕兒子無法享受與人交往的樂趣,無法享受生活進而影響幸福感的獲取。為了讓錫坤走出自己的世界,嘗試與更多的人交流,媽媽讓錫坤跟著球球一起參加了語言訓練班。但一年以后,球球順利轉到了更高階的班級,錫坤卻因為進步不明顯而留在了原班。沒有了球球的陪伴,錫坤再也找不到去語言訓練班的動力了。
在上語言訓練班的過程中,錫坤迷上了魔術,媽媽一如既往地支持。在語言班的匯報表演中,錫坤和球球搭檔完成了一個讓大家叫好的出彩的魔術表演。看得出來,錫坤很開心。但錫坤更愿意待在自己世界的個性,卻并未因此而改變。因此在小升初后暑假的英語夏令營中,孤獨的錫坤是那么的不合群。即使他曾經愛的魔術表演,都不愿意上臺進行表現。媽媽聽說后趕來了,上臺前,媽媽在寢室里做錫坤的思想工作,錫坤哭了。后來在候場區,錫坤依然抵制上臺,并對媽媽的勸說表示出極大的不耐煩。最后迫不得已上臺進行了表演,但效果也是差強人意。媽媽很擔心很無奈,錫坤很難過很無奈。這里真是讓人心酸酸的。
彈幕里有人說,小時候那么調皮搗蛋的一個孩子,長大后為什么變成這樣了?這也是我覺得最心疼的點。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是如此,原本都有著自己的天馬行空的銳利的世界,卻被社會的規則以及家長認為的“應該”磨平了棱角,在青春期里經歷著迷茫與疼痛。錫坤的不善交際讓媽媽擔心,但強迫他去與人交流對錫坤來講何嘗不是一件痛苦之事——我這樣是不好的,至少是不夠好的,連媽媽也不能理解我。所以青春期的錫坤,變得更加不愿與人交往,不愿展示自己。他甚至跟媽媽說想回到媽媽的肚子里,因為那里是最安全最溫暖的。小小年紀的錫坤,已經開始初識人生不由己的愁滋味。
# 錫坤的媽媽 #
在錫坤的世界里,除了科學實驗,最大的情感寄托大概就是媽媽。
錫坤的媽媽是個事無巨細的好媽媽。錫坤的媽媽不僅在生活上對孩子照顧有加,還是一個有著豐富科學育兒知識的新時代的媽媽。比如堅持母乳喂養,每天堅持坐車到幼兒園給兩歲半的錫坤哺乳;比如她小心地呵護著孩子愛探索的好奇心,會允許幼兒園時期的錫坤在廚房里燒面條,感受探索的樂趣;比如支持錫坤對科學實驗的熱愛,為他成立“錫坤科學工作室”,支持他對魔術的喜歡,帶著錫坤參加各種魔術表演活動……鏡頭里錫坤的媽媽,總是那么溫柔,那么有耐心。
但錫坤的媽媽也是個事無巨細得有些過頭的不那么好的媽媽。雖然她自己說“要做60分媽媽”,但看得出來,她一直在朝著100分媽媽的方向努力。比如錫坤上小學后,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她辭去了工作;比如,對錫坤的發展總是表現出各種擔憂,尤其是對錫坤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這件事情。為此,錫坤的媽媽做了很多努力——讓錫坤上語言訓練班、為錫坤報英語夏令營……但這些,都沒有改變錫坤內向的個性。至少暫時還沒有多大的幫助。
每個媽媽都會對孩子有諸多的擔憂,也都想盡全力為孩子鋪墊好未來的路。但有時候,用力過猛,也未必是件好事情。錫坤的媽媽,應該適當地放手。12歲的錫坤,內心還是個小小孩子。媽媽送他去夏令營時,媽媽拉著行李,他拉著媽媽的手。在夏令營里,媽媽打電話還會告訴錫坤,穿哪件睡衣好么?什么顏色的都會說得清清楚楚。錫坤想放棄魔術表演,媽媽立刻趕了過來進行勸說……可憐天下父母心!
可是孩子的路,最終還是要孩子自己去走。
與其做一個全身心鋪在孩子身上的媽媽,不如做一個過好自己生活的媽媽。影片中,幾乎沒有對媽媽其他方面生活的描述,媽媽的日常就是錫坤、錫坤、錫坤。錫坤的不善交際,跟媽媽的過度保護是有關系的。錫坤說想要回到媽媽肚子里的話時,除了表達自己對現實生活的壓抑感之外(這種壓抑有一部分其實來自于媽媽事無巨細的關懷和各種焦慮)之外,也在表達潛意識希望永遠和媽媽“共生”的愿望吧。
影片中爸爸沒有出鏡,唯一有關爸爸的信息是媽媽說爸爸之前是在異地工作,后來為了錫坤上學回到了北京市區工作。但沒有爸爸陪伴錫坤的鏡頭,也沒有任何關于爸爸陪伴錫坤的內容出現。仿佛錫坤是由媽媽一人撫養大的。大概錫坤爸爸為了養活一家人,工作非常忙碌。這也是全職媽媽家庭的一種常態——爸爸賺錢養家,媽媽一心帶娃。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陪伴都是重要的,媽媽讓孩子學會愛,爸爸讓孩子學會規則和勇敢堅韌。尤其對于男孩子來說,爸爸是其如何成為一個男人的最好的榜樣。但對于錫坤來講,爸爸似乎是缺位的。
放手,對于家長來說實在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但——
“這世上幾乎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唯有父母之愛,最終指向別離”。
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并讓ta懷揣信心、勇氣和滿滿的溫暖踏上屬于自己的人生之路,是每個父母最大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