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第一任同事C查出了中度焦慮,需要吃藥控制,每月定時去醫(yī)院檢查的程度。
兩年前我和C共事的時候,她還只是控訴著自己原生家庭給她帶來的種種打壓和控制,脾氣暴躁,執(zhí)拗,但整個人還是外向,看起來很精神的。前幾天偶然碰見她,我都大吃了一驚。因為她整個人看起來眼神空洞,臉色蒼白,像是一具行尸走肉。C知道我是學心理學的,加之大家都是才入社會的第一任同事,自然更親密一些,所以也毫不隱瞞地告訴我她患病的事情。
和C分別之后,我久久不能平息自己的情緒。我知道C太過執(zhí)拗的性格會給她帶來些磨難,但是久未聯(lián)系,我也不知道竟嚴重到了如此程度。
2
C是家中獨女,父母都是鄉(xiāng)鎮(zhèn)小學的老師。用C的話來說,從小父母就各方面打擊她,從來不曾肯定過她,導(dǎo)致她現(xiàn)在絲毫沒有自信,也導(dǎo)致了他們的親子關(guān)系如此差,一言不合就開吵。
只會打擊不會肯定的教育方式,在中國來說應(yīng)該是相當普遍的。至少我就是這種教育方式的受迫害者之一,所以我很能體會C所經(jīng)歷的那種痛苦。加之C的父母都是小學老師,所以對她的管教方式更偏向于對命令的服從,對規(guī)矩的遵循,更為嚴苛一些。
C說,他們家從來不曾有過擁抱,甚至手挽手的這種情況都難得一見。于是她也從不會向父母撒嬌,因為得不到回應(yīng),因為彼此都會覺得別扭。
之前有幸同一位從業(yè)十余年的心理咨詢師聊過一個話題,大意是人之所以會有心理問題,其實皆是源于缺少愛。
C說,她從來沒有感受過家庭的溫暖。
說出這樣的話,C大約是覺得自己的父母是不愛她的吧。
3
拿什么愛呢?
冷嘲熱諷的貶低,無端端的指責與破口大罵,從未有過心與心的相互溝通,只有一味的控制與約束,只有你必須聽我們的?
如果有人說,這就是愛啊!相信正常人都會覺得他有病。
我們想要看到什么,世界就為我們呈現(xiàn)什么。如果只看到負面的事情,我們也必然不會找尋到快樂。
在C與父母生活的二十六年里,是真的一絲一毫的快樂都沒有過嗎?是真的一點一滴的溫暖都沒有過嗎?
4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如果真的未曾得到過,那C自然而然是早已習慣,哪里還會痛斥父母的所謂“暴行”。
就像一個從來沒吃過糖的人,他不會想象糖的滋味有多么美好。
C之所以痛斥,是源于內(nèi)心的不滿足。她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了,至少事實上不如往常愛了。一個從未吃過糖的人,一旦嘗過了糖的滋味,是會上癮的,是會惦記一生的。同樣,一個原本擁有過愛的人,享受過被愛的滋味,也是會上癮的。一旦這份愛被剝奪,那份愛消失所帶來的空缺,是會讓人失控的,它太讓人痛苦了。尤其對方還是個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
C現(xiàn)在已經(jīng)二十六歲了。可是面對父母,卻依然如同一個話都說不全的小孩子,除了用爭吵,用控訴來替代幼兒的哭聲,用來表達對父母的憤怒外,她也手足無措。
其實她也不知道,一切的矛盾與爭斗之所以發(fā)生,是源于她缺失的愛,和她對愛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