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茶經中寫到“茶有九難”—茶之制造、鑒別、器具、茶之用火、用水、炙烤、茶之研磨、煮和飲。其中鑒別一題其實涵蓋了從茶之出一直到品飲的全過程,古代如是,當下亦如是。
現在不管是在茶山或是城鎮,我們頻繁地看到“古樹茶”字樣,從幾十到上萬元的古樹茶比比皆是。古樹、單株、母樹、千年、純料,野生……我們經常會遇到把小樹茶當成古樹茶泡給我們喝的茶農以及賣茶人,所以如何鑒別古樹茶成了我們喝茶人必過的一關。
在同是云南省的大理古城,離茶區還沒有太遠,就已經有了幾十元、幾百元一餅的“老班章”和“冰島”茶,其它名山名寨的茶更是到處可見,先不說古樹茶可不可能全國每個人都能喝上一杯,就說這個價格,就不可能是了。到底“古樹茶”的定義是什么?你聽到的“葉片大的就是古樹”是真的嗎?花高價買的名山古樹茶才是真的嗎?
不管怎樣,先來看看關于古樹茶我們知道的一些真實面貌吧,至少是這些年每年泡在茶山幾十天,回來喝上幾百天的一點經驗:
1、理不清的古樹樹齡
多大樹齡才算古樹?有說300年,有說200年,有說100年,有說七八十年,其實有哪個山頭的古樹是經過鑒定的呢?最真實的是親眼看到古茶樹那一個個比較粗的樹根,樹干樹枝上斑駁的白斑顯示著歲月的滄桑,當然還有茶地主人回憶著至少有著四、五代歲月的這片茶地。
事實上,古樹的樹齡其實是很難精確測量的,目前并沒有太好的方法。科學的說,C14什么的用在這上都不靠譜,沒有什么儀器能達到哪怕還湊合的結果。不僅活的難測,就是把樹砍了數年輪,也可能因為氣候土壤等原因出現較大偏差。
更為重要的是,茶樹也不一定越高齡茶質越好,因為最終影響茶湯本質的除了樹齡還有茶葉生長的生態環境,兩者缺一不可。相對來說,高齡茶樹所產的茶的更細膩,更平和,也更珍貴。但百年左右的茶樹也可能香氣高揚,滋味有特色,還是要用茶湯說話。
2、一座茶山不止一種茶
茶圣陸羽曾說,陽崖陰林,在不同的茶山,優質茶園的位置和朝向各不相同,有的是陽光充足的好,有的是林地里的好。同一片座山頭茶地里會有不同的茶樹品種,同一個茶樹品種會有不同的生長環境,就連同一棵茶樹的陰陽兩面都會有不同味道的茶葉。
實際上在同一座茶山,不同茶地、不同茶農家所產得茶在當地人的心目中的價值是不一樣的。千萬不要以為同一座名山都是一個品質,一個價格!
關于古樹茶一個更冷的事實是,零售市場上買的班章冰島基本沒有真的,甚至很多說得出名字的山頭古樹茶也基本沒有真的。
3、明前茶、頭春茶等于好茶嗎
每年春茶季一到,“明前古樹茶”、“頭春古樹茶”充斥朋友圈,我們只能每次把其中真實情況解釋給詢問的茶友:
“明前茶”是江南一帶綠茶的季候概念,和普洱古樹關系不大,在云南不同茶區甚至同一茶區的不同樹種采摘時間是不一樣的。有的地方明前只能采少量,有的只能采芽尖,有的完全沒有開采。多數優質的古樹茶都不是明前茶,而那些大、中、小樹茶反倒是明前期間的。
比起“明前茶”,“頭春茶”要略微靠譜一點,從大的范圍來說靠前面采的茶的比春尾茶的要好一些,但是并不是越前面越好。古樹茶有其自身的規律,往往是春茶季期間的某些天茶質最好,前面、后面都相對遜色,這里面門道可深了,和植物自身規律、生態都有關系,這么玄的東西,有機會再探討吧。
4、新茶不能完全體現茶山特色
一個尷尬的事實:每年有大量的古樹茶,包括價格昂貴的名山,在未能充分體現其價值的情況下,當年就被稀里糊涂的喝掉了。
究竟存多久才能喝,這個問題涉及到適飲期,存期短的茶和存期長的茶各有優點,都可以喝。但是至少要有一兩年的轉化,才能大概看出一款古樹茶的格局。
剛做好的新茶和存放一年以上的古樹茶差異有多大,這不好定量,新茶品茶質及工藝,經過一兩年以后,基本六七成的感覺就有了。所以我們建議邊藏邊喝,感受時間的魅力。
品鑒新茶,是基于對這款茶的熟悉度,只有建立起新茶老茶的對應關系之后,才能對新茶進行判斷。太多的茶,新茶和老茶喝起來完全不一,而且喝的越多,就越覺得規律難以捉摸,這也是存茶的魅力所在!
5、越陳未必越香
普洱茶的存放是個大課題。只要是好茶,如果存放環境正確,短存期的茶和長存期的茶都很不錯,不過普洱茶的轉化有其自身的規律,不只是越陳越香那么簡單。
什么叫存放合理?就是滿足三個要求,避免外界干擾,防止芳香類物質流失,合適的溫濕度。這個課題很復雜,對于初級茶友來說,最重要的原則是要保持茶品的密封和合理的含水率。所以通風什么的就免了吧,那是為了防止發霉的,芳香類物質會快速流失。如果存茶還在考慮防霉的問題,說明還沒入門呢。
在合理存儲的前提下,茶品不同階段的香型有不同的特點,不是和時間的正比關系那么簡單。大體來說,前期的香更清揚一些,后面更醇厚一些。“越陳香越陳”可能更準確一些。
6、是否古樹和外形無關
常有各路大師通過干茶或葉底的外形來判斷一款茶是不是古樹茶,這都是胡扯。臺地茶的品種簡單;古樹品種是豐富多彩的:不僅包括大葉種,也包括中葉種,小葉種;有長的、圓的、扁的、柳葉形、卵形、心形;有鋸齒鋒利的,也有鋸齒模糊的;有葉片厚得跟皮革似的,也有跟紙那樣薄的。這些外形差異都是品種不同帶來的,和是不是古樹茶沒有很大關系。
過去受易武和勐海地區茶山影響,人們認為大葉才是正宗,現在這種觀點已經逐漸被拋棄了。
唯一能通過外形判斷是否古樹的情況是,你知道原料就來源于這座山,而你完全清楚這座山有幾個品種以及品種的特點。這個就不是大師能干得了的,能分出來的是茶農,當然出了這個山,茶農的經驗也不靈了。
7、理性看待名山
關于名山,記住三句話:名山一定有好茶,名山茶不一定好,好茶未必在名山。
第一句,名山一定有好茶。不管名山成因如何,有歷史的,有一時口感偏好的,有炒作的,但是有一點,名山一定有特點鮮明的好茶,而且是讓大眾喜愛的,性價比不論。
第二句,名山茶不一定好。名山有好茶,但你去名山收的茶未必好,為什么?請往上翻,一座茶山不止一種茶。
第三句,好茶未必在名山。一些有好茶的地方,或是因為交易不便、文化閉塞、產量稀少又或是說不清楚的原因,不為人知,這些茶的水平并不低于名山。
買名山還需要考慮原料真假,即使真的還要考慮性價比,即使不差錢還要考慮過度采摘品質下降的問題。
8、品鑒古樹有內涵
相較于葡萄酒、咖啡等文化飲品,目前對古樹茶的品鑒整體還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顯然不在茶,古樹茶要比前面兩種飲品更加豐富有內涵,那原因應該就是在人了。
這些年我們聽說的關于普洱茶品鑒的常用詞有“霸氣”,還有相反的“柔”。而實際上,普洱茶的香氣高達二十幾種,關于口感的詞匯也不少,關于體感的詞匯亦遠比其他飲品豐富。之所以目前大家還沒有用上,和經濟發展階段,文化興起的時間點不無關系。
9、神秘的茶氣
聽到茶氣,有的人就覺得玄虛,實際上茶氣是絕大部分喝古樹茶的人都會有過的一種體驗,如后背發熱、滲汗、身體通泰,敏感的人會感受氣血運行,在身體的一些穴位比如百會、涌泉等也會有感應。當然因人而異,有些人沒有體感也不能說喝的就不是古樹茶。
茶氣這個詞是近年來興起的,但是這些體驗并非是現代人的發現,古人早就記載過,大家比較熟知的是盧仝的《七碗茶》詩,對茶氣的描述不僅準確,也很優美。"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