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意·芬芳
循著青石板鋪就而成的小路踱進圣堂寺,小路兩旁的籬笆里簇擁著叢叢鮮艷的秋菊,往上瞧去,是十月丹桂的鵝黃。已是重陽,菊桂的芬芳更是一直延伸到姜黃色圍墻盡頭的彌陀村,禪意漸深……
住在彌陀村的老人家都信佛,七十來歲的他們每天清晨相聚佛堂,誦經禮佛,幾十年都是如此。平日一起喂鴿、種菜、做飯,塵世的紛繁、急促與他們無關。
姑蘇人喜甜食,逢年過節,總要吃些糕點,老一輩的人更是會親手制作糕點。顧阿婆是寺院里最會做重陽糕的人,阿婆搬了張紅木的小矮凳坐在廚房里,圍繞著她的是林林總總的鍋碗瓢盆,分別盛放著紅曲粉、雞蛋液、熟芝麻、白砂糖、香粉、紅綠絲數種材料。阿婆在香粉中加入冷水和紅豆沙,然后嫻熟地揉搓著粉團。她那雙枯瘦的老手在粉團中是那么剛勁有力,滿手的褶皺根本無法阻擋它們的力量。
箍好蒸籠,篩好的香粉鋪平,放中層,最后鋪上一層香粉。阿婆弓著腰,伏在鍋灶旁,蒸籠上冒出的熱氣繚繞,將阿婆層層包圍。朦朧中,只見得阿婆那雙眼睛炯炯有神,還如少女般清澈。
那雙含笑的眼盯著擺鐘,細數時間。十五分鐘后,阿婆掀開蒸籠,白里透紅的面糕映入眼簾,阿婆湊近蒸籠嗅了嗅,熟粉的噴香氤氳在空氣中。阿婆咧開嘴嘟噥著,“正巧,正巧,這火候剛剛好。”雞蛋液、麥草汁、紅曲米汁和紫薯汁被她精細均勻地淋灑在面糕上,霎時朱白色的面糕呈現出多彩,阿婆頂著銀白色的頭發在鍋爐的熱氣間穿梭,在五顏六色的面糕映襯下如一朵銀絲蓮花。
阿婆一邊往面糕上涂著桂花醬和菊花醬,一邊向我解釋說,“這醬是去年腌的,用來調味最合適了。新鮮的桂花和菊花洗凈了放在糕上,會很好看的。”顧阿婆抓起一把紅綠絲和熟芝麻,鋪灑在涂了醬的面糕上,而后,捏起小巧的花,小心翼翼地綴在糕上。剛好,正午的鐘聲響起……
老人家們團團而坐,圍著剛出爐的重陽糕嬉笑談天。近處,是撲鼻而來的軟儒香甜,參和著菊桂的清逸;遠處,是寺院里冉冉飄升的青煙與淡淡繚繞的梵音。沐一線日光、品一茗新茶、賞一樹桂花、聞一叢菊香,佛音繞梁,芬芳層涌……
不覺老、不畏老,老即老去,無需大驚小怪。老人家們就在這深秋的寺院中細細咂巴著悠然的時光,禪意深深、芬芳陣陣……
『 謹以此文祝所有的老人重陽節快樂!』
寫在最后:
上面大家看到的這篇文章是我自己的原稿,文中發生的故事不是真實的。但是圣堂寺是真實的,彌陀村是真實的,做糕點的過程也是真實的。而我自作主張地投機取巧,把我在異鄉所懷念的故土、所懷念的生活、所懷念的人組合在了一起,才呈現了這篇文章。這篇文章的創作來源于蘇州陽澄湖圣堂寺,寺中有一彌陀村,住在那里的老人給我的感覺就是老即老去、我亦安然。我很敬佩也很憧憬這樣的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所以用我的文字記錄下曾見過的點滴……
我是我們學校大學生記者站的一名實習記者,上周五例會提策劃時和小伙伴一起提了關于“重陽節”的副刊策劃案,通過策劃后,花了一天時間自己寫稿自我審稿,之后上交到中級記者、高級記者以及指導老師的手中一一過稿。
原稿經過改動,和記者站學長學姐的稿子進行了語句、主題等方面的整合,首發在了成都理工大學官網專欄上。下附官網整合文章的鏈接。希望大家能夠多關注我的成長、多關注我們記者站的成果、多關注成都理工大學的進步。
『http://www.cdut.edu.cn/xww/news/153965546442692397.html』
( ↑ 成都理工大學官網文章鏈接 )
( ↓ 關于圣堂寺我曾寫過另一篇文章《禪意·臘梅》,更有自己拍攝的配圖,歡迎大家閱讀。)
『http://www.lxweimin.com/p/5f9c17fd9b24』
敬謝!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楚之北,訪問yuanben.io查詢【651QCKQY】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