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每天全世界產生的信息量,相當于牛頓那個時代的人一輩子所接收到的內容。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分每秒所接收到的信息量十分龐大且蕪雜,而且并不是每一條信息,對于我們來說都是必需的。也就是說,我們的很多時間,都浪費在有意無意接受這些信息上面。
當然,閱讀不應該太功利性,怎么舒服怎么來,但倘若你需要有目的去閱讀呢?你讀完之后,你會得出一些有讓你有幫助的思考嗎?
問自己一個問題,你有沒有覺得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開始慢慢退化?
給自己做一個小測試,現在讓你針對一個題目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你能夠說出多少內容?
例如:
碎片化學習,如何剝奪你深度思考的能力?
碎片化學習,如何解決你對知識的焦慮感?
看到這兩個題目,你可不可以針對它們發(fā)表一千字以上的意見呢?
一個是否定性質的題目,要讓你論證碎片化學習的壞處;一個是肯定性質的題目,要你論證碎片化學習的好處。
如果你無法從正反兩個方面去論證它們,對這些題目并沒有多少內容可以講述,那就可以說明,你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
不要以為引經據典、旁征博引,就能說明你具備深度思考的能力,頂多是證明你具備懂得怎么去深化論證這個題目的操作方法。
但真正的深度思考能力,是你看過所有的書,聽過所有的話,走過所有的路后,由此思考而形成的你對外界所持有的看法。這些看法你有自己支撐的理由,你知道怎么找到相關的例證去證明你這些看法;同時你也知道自己這些看法的局限性和適應性,而非固執(zhí)己見地認為自己所說的就是全部正確,不可非議。
這就是批判性思維。
你知道自己這個看法,在哪些情況可以更好的印證它,在哪些時候卻無法把它應用出來,而非一籃子全盤接受,不加思考的什么都往腦子里裝。你可以思考出,某些觀點好的地方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又在哪里。有道理的地方在哪里,沒有道理的地方又在哪里。
正如我說鍛煉口才一定要有朗讀這個環(huán)節(jié),你就想一想這種方法到底好處在哪里?缺點又在哪里?
好像在宿舍或者在一些人多的環(huán)境下,大聲朗讀會很容易會影響到別人。既然這樣做不好,那又如何更好去應用呢?當你知道這個方法的局限性或者缺點,你自然就會知道怎么安排時間和鍛煉的空間,用另一種更好的形式去替換。
這就是深度思考能力。
對于任何觀點,你都經過自己的咀嚼,然后得出自己的看法。
然而,正因為現在我們每一天都接收大量有用沒用的信息,很多時候一些公眾號直接向你灌輸它們得出的觀點,往往是非常簡單粗暴。當我們的大腦無形中被作者行文的流暢性和表達的爽快性吸引住,我們就會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這些文章的觀點。
一旦文章調動起我們的感受系統,讓我們接受了它們,我們就再也沒必要開動腦筋思考。最后只剩下“說得好”,“就是這樣”,“太有道理”這些片面的感覺,至于得出這些感覺背后的邏輯推論,卻被放在了一邊。
這就是為什么看了這么多文章,我們好像學到了很多東西,其實回想一下,我們什么都沒有掌握的原因。
大概只記得自己是認同這篇文章留給我們的感覺,卻為什么認同,它闡述的道理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我們說不出個所以然。
正如有些干貨文章,包括我自己寫的那些,會告訴你一些步驟,應該這樣做,應該那樣做,應該怎樣做,但那些沒有告訴你的步驟呢?你有想出來嗎?
我想你肯定很少去思考過。
當你無法把接收的這些信息經過自己腦袋的咀嚼,而由此形成自己的看法,那無論你每天多么努力的去看推文,去學習文章的知識,去解決自己無知的焦慮感,你最后還是不會養(yǎng)成深度思考的能力。
更不用說,以此為基礎的表達能力。
閱讀的目的并不在于看完
如果說,瀏覽公眾號推送的文章,只是為了圖個爽快和了解新鮮事,沒必要上綱上線做什么深度思考,那么看書呢?既然網上“短平快”的文章會剝奪我們深度思考的能力,閱讀大部頭的書籍總可以彌補這個缺陷吧!
事實上,閱讀的好處,就是我們從中獲得的知識,更具邏輯體系。而不像公眾號那些文章那樣,每一篇都講述一個觀點,你看的這篇和看的那篇文章,很難形成一個統一的體系,當然你也懶得整理成型,于是看的很多,學的卻很少。
我們看書之所以感覺有所得,是因為我們看一本書,每一次拿起閱讀都是一種記憶喚醒,喚醒你之前曾看過的內容。
這個優(yōu)勢,公眾號上的文章是不具備的。
我相信你看到喜歡的文章,把它點擊收藏之后,幾乎就不會重新再看一篇了。而書籍,由于大部頭,看完很費事,所以每一次閱讀,都能夠讓你記起前面的內容,當你看完一本書,多多少少都有所獲。
但,這對于提高我們深度思考的表達能力,還遠遠不夠。因為閱讀不是結果,怎么把閱讀到的內容透過思考輸出我的看法,這才是結果。
現在很多人都標榜自己一年讀了多少書,好像一年不讀個200本書,就對不起自己,對不起社會,對不起黨和國家似的。
問題是,讀過的這些書,有多少東西留在自己的腦海當中,形成自己的思想?我們很容易錯把“擁有”書籍,當成已經“學會”書籍。
看書“有得著”的顯著特征,就是你合上書本,隨便拿起書中的觀點論述,你都可以侃侃而談。你不但能夠用書中的例子印證自己這個看法,還能夠透過自己現實生活當中的例子,去說明這個觀點。
如果你無法把書中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看法,你的表達能力,就無法得到顯著的提高。
所以看多少書并不是目的,你用什么方法看才是。
那到底要怎么看,才能鍛煉出自己的深度思考,從而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呢?
如何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看法
想要培養(yǎng)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無論你閱讀什么樣的內容,公眾號的文章也好,大部頭的書籍也好,你都必須要有一種審視的態(tài)度,就是把自己當成是“審稿人”。
首先,你要懂得識別書中的內容是“事情”還是“思想”。事情,可以是事實,可以是故事,也可以是案例、實驗等等;而思想,就是觀點,結論,看法,評價等等。舉個簡單的例子:
如:小明今天去了小東的家回來,心情很不好。
這個例子,前者就是發(fā)生的事,后者就是表達的思想。
看到這句話,你依然不明所以,因為這句話缺少了把兩者聯系起來的邏輯結構。
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只需要加個為什么,對方就會告訴我們具體的原因,但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很多時候需要自己去尋找這個邏輯關系。
有些文章,只是描寫事情,并沒有輸出觀點,這時你就要發(fā)掘其中的思想,好像被我們老師玩壞的魯迅文章,就是屬于這一類;而有些文章,只是講述觀點,很少附上具體案例說明,這時我們就要思考,自己周遭到底存不存在可以印證這個觀點的事實。
當事情和思想你都找出來了,這時你就要讓兩者建立邏輯關系,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
1.這兩者的論證,是否合理?
2.你能否找到文章以外的例證?
3.這個觀點是否具有普遍性?
例如,鍛煉口才對于我們的生活會有很大的幫助。
很明顯,這是一個觀點,也是一個結論。
但直接接受它,是無益于我們的深度思考的。這時,你就要把漏掉的“事情”補充回來。想一想,在你的現實生活當中,有沒有具體的實例,可以證明到這個觀點。
如,小丁以前是一個笨嘴笨舌的男生,后來參加主動演講訓練班,鍛煉自己的口才。一年之后,他被舉薦成為辯論社團的辯手,代表學校參加辯論賽,還贏得第一名。現在他的工作是營銷經理,年薪幾十萬,經常跟老板談生意,生活如意,口才真的幫了他很多。所以,好的口才,真的可以幫助我們生活得更好。
如果你找到具體的實例,你就要想一想,讓小丁生活變好的原因,有多大程度是跟鍛煉口才有關系的,也就是這個結論跟事情的之間邏輯關系,是否合理。
為了印證這個結論合理性,你可以從書中尋找案例,或者做實驗調查,甚至直接找當事人去詢問。假如小丁的回答是“鍛煉口才真的幫助我很多”,說明你這個“好的口才真的可以幫助我們生活得更好”的觀點,在小丁身上是合理存在的。
那,這個觀點具有普遍性嗎?普遍性,就是普遍合理。這個問題的作用,就是讓你思考觀點的正反面。一個觀點,不可能全部都落實應用,肯定有例外的地方。假如這個觀點具備普遍性,也就能從另一方面說明相反觀點所占據的比例。
例如你從各種歷史人物的評價或不同人物的講述當中,都發(fā)現了口才好會給生活提供很大的幫助一普遍的現象,那就證明,鍛煉好口才,真的會讓生活變好。
相反,口才不好就會影響生活變好這個觀點的例證,也肯定存在。
否則別人很容易拿個案去反駁你的結論,說誰誰誰口才不好,還不是一樣會成功?畢竟普遍性是可以證明觀點的可行程度高,而個案則證明觀點可行程度低。
所以,想要提高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各個方面都要想到。
這一連串的思考,就是積累意見的過程。一本書里面,通常會有一個大的觀點,為了說明這個大的觀點,整本書會有很多小觀點來輔助證明。當你遇到每個小觀點,都按照這種模式去咀嚼,最后這個思考過程完成之后,你自然就會有話可說,懂得對一些事物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不管這個看法是正確還是不正確,你也有相應的內容去證明,而非泛泛之談。
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
閱讀的時候,保持審視性的思考,需要我們主動出擊。
只要主動思考,我們才能夠咀嚼觀點,消化觀點,最后講述觀點。那怎么運用習得的觀點武裝我們的表達能力呢?
1.主動復述
既然書本上的內容,大多數是由“事情”和“思想”組成,那么把事情記下來,這就積累了一個案例;而思考觀點,就是形成自己看法。想要把這兩點混合起來作為自己表達的武器,復述就是最好的方法。
當你看完一篇文章,找出“事情”和“思想”的地方,經過我上面教導的方法思考一番之后,再用自己的語言圍繞這個觀點復述出來。
由于復述事情就好像講故事,而復述觀點就好像在表達自己的意見,所以多做這樣的練習,你的表達能力自然能夠提高。
2.自我反駁
正如我在前文所說,一個觀點,肯定有正面和反面的證明。當你按照書中的論述,復述出它們的觀點,這時你就要從相反的方向去辯駁這個觀點。
而這個相反的觀點,也必須是經過你自己思考得出的答案。
既然書中教導你“鍛煉口才可以幫助生活變好”,你就要自己思考出“不鍛煉口才,也可以讓生活變好”,然后你尋找相應的例證去證明這個說法。
經常做這個自我反駁的練習,你的思維就會越來越清晰,語言表達力也會越來越強。
3.思考關聯邏輯
很多知識,其實是相通的,只是表述的側重點不同,從而導致名稱不同而已。
例如經濟學上的滾雪球效應和哲學上的滑坡謬論,在表達上都是從上往下伸展的一種姿態(tài),只是前者用來描述“錢滾錢”的資源積累,后者就是用來形容我們對某個想法過分嚴重化的傾向。
當你能夠把A知識和B知識搭建起相聯的邏輯關系,懂得如何類比知識,你就會知道一些觀點,到底可以發(fā)散應用到哪個地方,應用到哪些方面。這樣做,可以鍛煉你的聯想能力,這是別人給你拋出一個話題,你對那方面沒有相關的知識,也你可以聯想類比出一個看似有道理的答案。
例如別人問你,你對當前中國的經濟形勢有什么看法?
你心里罵道:我又不是學經濟的,你問我這個問題是傻X嗎?但表面上,你依然很鎮(zhèn)定地回答:
就好像愛情那樣。我們都渴望可以找到廝守終生的愛人,就算熾熱激烈的感情,慢慢歸于平淡,也依然不離不棄。很可惜,現實永遠沒有那么完美。當我們的愛情歸于平淡之后,痛苦就來了。中國經濟帶給我們的感受也是如此。
留下對方一臉懵逼,而你卻深藏功與名地趕快離開。
這就是透過聯想邏輯得來的胡扯表達能力了。你只講述了“事情”,至于這個事情帶出的是什么觀點,你自己知道就好。
有了上面這些能力,你的表達能力肯定比以往變得更加有深度,說出來的話自然也更加有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