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昆明梁艷分享1147天。中原焦點團隊網絡中級五期。2020.04.29
? ? ?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標題是?《如何毀掉一段關系?講道理,不停地講道理》。乍看,覺得講道理不好嗎?難道“胡攪蠻纏”才好嗎?看完,才發現講道理不是不好,而是要分時機、場合,想起了劉友龍老師的一句話“情緒出不來,道理進不去”,是也!當一個人處在情緒中時,她最不需要別人對她講的就是“道理”,正如文章中所寫,“道理都懂,但當下那刻就是不想聽、聽不進去、甚至有點煩”。那當下此刻當事人需要什么?接納ta 的情緒、感受ta 的感受、理解ta 的心情,也許什么都不做不說,一個擁抱,一個關愛的眼神,足以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理解,愛的流淌。當當事人的情緒被理解、被支持、被接納時,ta 心里面的委屈、沮喪、失落、怨憤…… 得以舒緩后,內在的空間重新分配調適后,外面的道理才有暢通的通道傳遞進來,ta? 才有力量接收到。文章中說爭執的雙方“一方在表達情緒,說情;一方卻在講道理,說事,”根本就不在一個頻道,難怪道理行不通,而且越說吵的越激烈。從另外一層意義上看,講道理,就是一方比另一方“能”,一方比另一方“強”。所以,在一切關系中,如果不想毀掉它,那就少講道理,多問問對方此刻當下的感受和心情是什么?多陳述看到客觀事實,不刻意夸大,也不隨意忽略,更不帶自己的評判,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讓對方去選擇去決定。“當我們越陷入‘正確’的道理時,我們的關系就越可能出現‘錯誤’”。如親子關系,如果家長一味地與孩子辯“正確”,強拉硬拽孩子往“正確”的道上走,那也意味著家長越快速地失去孩子。是要贏了孩子還是贏得孩子,那就看家長怎么做了。話又說回來,看到這兒,如果你說“道理都懂,可是一遇上事就全忘了。”這也很正常,知行合一的關鍵是事上磨,所以在生活中多留意多覺察,多想一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或許慢慢地就從好講道理的漩渦里爬出來。
? ? ? 我在想,如果隨時隨地都能關注到他人的心情和感受,或許許多看似沒有“解”的難題都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