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笑書神俠
勤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我們從小就被教導“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這句話有兩種理解方式,即:
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獲
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獲
前者重點在“耕耘”上,后者重點在“收獲”上。無論哪一種理解,都容易上我們走入“只要努力,就可以不斷進步”,這種說不上太蠢但也足夠蠢的幻想。
而真相是什么呢?
就在這本書里!
看這標題,你一定會以為這是一本“時間管理”類的書籍,恰恰相反的是,作者提出了“時間不可管理”的觀點。
李笑來的《把時間當作朋友》(第3版),是我上周在看的一本書。作者的許多觀點,刷新了我的認知。
時間不可管理
作者認為盯著鎖頭是打不開鎖的,開鎖的鑰匙往往在別處。
時間是個問題,可是“管理”它卻不是個辦法,“管理時間”不過是人們的一廂情愿而已。“管理”的焦點不應該是時間,而是我自己!
那些時間管理類的書籍并非沒用,但那只是巧匠手中的工具罷了。武俠小說里的那些高手,手拿一根樹枝也一樣可以橫掃天下,可是對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人來說,給他干將也罷,莫邪也罷,又有什么用處呢?
時間不一定是金錢
每個人的時間價值是不同的,有時候是天地之差。
牛頓用一生打造了經典物理學的基礎,有人卻終其一生也沒造出他想要的永動機。
亞當斯密用一生奠定了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基礎,而另外一個哲學家終其一生寫了無數著作,引發的卻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最失敗的社會實驗。
正如我們們經看到的、正在看到的或者將要看到的一樣,總是有些人一生中有無數作為,而更多的人耗費一生的時間最終換來的其實可能只不過是四個字——“死因不詳”。
所以,時間不一定就是金錢。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把時間轉換成金錢,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把時間轉換成同等高額的金錢。
拿出紙筆、列一列,然后問問自己:“我的時間究竟可以標價多少?”
這就是一個人決心不再浪費時間的最有效的起點和動力。只有愛惜才可能產生節約的動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實際上,學習的時候,進展和時間之間的關系可以肯定不是線性的,那個曲線實際上更可能是階梯狀的。
有的時候,你會很長時間沒有一點點進展,但是某一刻開始感覺突飛猛進;而后,就又是長長的一段所謂的“平臺期”。
事實上,每個階梯可能沒有那么陡峭。如果放大一點,階梯的每一階可能應該是這樣的。
在任何一個階段,總是有一段時間進展緩慢,許久過后,所謂量變到質變的效果才會出現,才可能有突飛猛進的感覺。
可是人們往往在行進一小段時間之后,就因為覺得進展“過分”緩慢而產生動搖。所以,從來都沒有體會過突飛猛進的感覺。
然而這樣慢慢動搖直至最終放棄的人在漫長的一生中總是會遇到身邊的某些人在“突飛猛進”。
于是,在不愿意承認自己曾經的錯誤的情況下,當然貌似“最合理”的解釋就是“呀,他肯定有什么訣竅”。
當然,更多的時候,那個曲線應該是一個并不規則、上下起伏,但最終總體上依然是上升的曲線,類似下圖中的曲線。打個比方,有時候就有點兒像華爾茲那樣,先進兩步再退一步。
如果,你把時間和進展之間的關系僅僅理解為純粹的線性關系,那你最終根本不可能遇到你所滿意的進展。其實,沒有哪個人可以長時間忍受失望。
這樣看來,你曾經的放棄,往往并不是因為你沒有毅力,而只是對時間和進展之間的關系理解錯誤造成的。
在頻繁發生失望甚至絕望的情況下,你居然堅持了那么久,你其實是多么的有毅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