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帶娃的寶媽或者奶奶跟我說:
“你帶娃真有耐心,我不行,沒那耐心陪他玩。”
其實,我也不是事事都有耐心,不是時時都有耐心。
缺乏耐心,是所有人的天性。
01
缺乏耐心,根本不是什么可恥的事情,只是我們的天性使然。
看看身邊的小小孩,他們喜歡自己動手做事情,但稍微做不好,他們就會急得大吼大叫,甚至大哭。
有時候,旺仔玩那些拼搭玩具,有的地方沒拼上,或者不小心倒了,他就會立馬“變臉”。
起初,我會跟他說:“沒關系,我們重新試一次就好了,要有點耐心。”
我忽略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耐心到底是什么,怎樣才能有點耐心呀?
這個大人都搞不明白的問題,你跟小小孩說“要有點耐心”,實在是太抽象了!
他真的理解不了,又何談去做到呢?
后來,我刻意減少了跟他說“耐心”等這類抽象的詞。
取而代之的是,引導他如何讓拼圖更穩更快地放到合適的地方;
給他示范如何把斷開的車車一次次重新接起來。
在這些具體操作的指引下,他自然就發現了怎樣做可以更接近“成功”。
然后,再跟他說:“你看,這樣一步步、慢慢來,拼圖(車車)是不是就拼好了呀?有耐心一點,旺仔就可以做到啦!”
這樣,他更容易親眼看到“保持耐心”的過程和結果,逐漸就會對“耐心”有自己初步的理解。
可是,有的父母沒精力,或者沒耐心陪孩子一遍遍地這么來,他們會覺得孩子事兒多,面對一點點小挫折就使性子,真是脾氣不好。
每一個“脾氣不好”的孩子背后,必然有脾氣真的很不好的父母或撫養人。
有時候我們缺乏耐心(不光是對孩子),其實只是因為我們沒有全局思維,看不到自己身在何處、將要去向哪里。
我們用自己天生的短視本性,只看到了眼下的一畝三分地,認為“遠方”遙不可及。卻忽略了很多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缺少遠見,像孩子一樣無法做到延時滿足。
所以,缺乏耐心的我們很容易放棄,覺得自己沒有堅定的意志力。
02
怎樣保持耐心呢?
最首要的,是要改變自己看事物、看問題的思維模式,養成全局思維,培養自己的大局觀。
在我們還沒有站上山頂的時候,起碼要知道怎么去往山頂,才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對于個人成長來說,了解了復利效應,會有助于我們保持耐心。
何為復利效應?
這本是一個金融詞匯,但同樣適用于任何形式的價值積累。
個人的價值和能力成長同樣遵循復利效應,即——前期增長非常緩慢,達到一定拐點之后,會飛速增長。
了解了這一點后,對于拐點之前的那些積累階段,我們要冷靜面對,保持平常心,專注做好當下的事情,堅持到拐點的出現。
03
對于陪伴孩子而言,全局思維同樣重要。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只要我們認識到,自己的言行對孩子影響之巨大;同時,正視自身的一些缺點陋習,把陪孩子這個過程當做自己二次成長的機會,我們便會從容許多,有耐心許多。
正是因為我知道,如果自己對孩子大吼大叫,二十年后,孩子也會對我大吼大叫,甚至拳腳相向。
正是因為我知道,被吼大或者打大的孩子,心靈會有多脆弱,人格會有多討好,我不愿自己的孩子那樣,所以盡量克制自己,保持耐心。
耐心,真的不是靠毅力就能帶來的結果,而是要先改變自己的想法和認知,具有長遠目光的結果。
放眼展望一下二三十年后的孩子,或者回頭想想小時候的自己,再看看現在的自己。
我想,我們就更能知道,哪些事情值得做,值得付出持續的行動和耐力,去做。
04
當然,我們很難每時每刻都有耐心。
每到這個時候,我們要溫和地與自己對話。
培養耐心,要從接受自己缺乏耐心這一事實開始。
接受它,不與之對抗,而是向內溝通,跟身體里另一個自己說:“該有的享受一點兒都不會少,只不過不是現在。”學會延遲滿足。
在這個急于求成的時代,耐心就是最大的智慧。
耐心就是這樣:
允許自己慢慢地改變,一點點變好;
也允許自己失敗;
允許一切發生。
愿我們對自己、對他人,都能多一些耐心與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