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主持人汪涵曾說過:
“寧可高質量的獨處,不要低質量的社交。”
低質量的社交,
不僅耗時費力,對自身價值提高毫無裨益,
很多時候,還會讓人身心俱疲。
情商達人蔡康永在一檔節目中,
談到了關于自己的一段經歷。
他曾被一個朋友拉入一個微信群,
但進群沒多久,他就立馬退群了。
因為自從進了群,手機每十幾秒就響一次,
他以為有重要的消息,
結果打開一看,全是大家在群里討論
“這件衣服如何好看,哪個餐廳比較好吃……”
這些他根本不感興趣的話題。
不顧忌其他群友的感受,不在意群里人的看法,
原來,一向以高情商著稱的蔡康永,并沒有那么“高情商”。
但何為高情商?
蔡康永曾這樣說:
“真正的高情商,其實是搞定自己。”
人生,如孤旅,
一輩子我們似乎一直在跟別人相處。
但實際上,需要真正面對的人,只有自己。
一個人,獨處的時候,
沒有浮躁喧囂的塵世瑣碎,
沒有忙于應酬的疲累無趣,
天地萬物俱寧靜,唯有我心自馳騁。
于是,靈感常常迸發,人生得到思考,
我們才會真正做回自己。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
“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明。”
《英國心理學雜志》的一項也研究表明:
更聰明的人會更加傾向于獨處。
李白善獨處,哪怕無人同飲,也能對影獨酌,
寫下“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千古名句。
陶淵明愛獨處,辭官歸野,肆意田園,
生活雖然清貧,也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愜意。
獨處,
不是孤獨者的郁郁獨居,
而是聰明人的浮世清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