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2.29,仿佛是憑空多出的日子。
恰逢休息日,在這如獲至寶的多出來的一天里,我翻看了那些年的讀書筆記和觀點記錄,其中有的成了我的人生體驗,有的成了我現階段的信條。
在今天,整理之后把篩選的部分分享給你。
文| 阿花
編輯| 阿花
圖片?| 來源于網絡
01??刺激和回應之間,人有選擇的自由。
阿花詳談:自由意志這個問題,是從高中開始就一直困惑著我的。“人到底有沒有自由意志?”這似乎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哲學命題。
而當我翻開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看到這句話時頓時豁然開朗。
弗蘭克爾是個傳奇的人物,他作為猶太人經歷了納粹時期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家人之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重獲自由后他展現了對生命生機勃勃的追求——
作為心理醫生開創了“意義療法”,67歲還學習駕駛飛機,80歲登上了阿爾卑斯山。
弗蘭克爾于我的意義,是他探討了一個終極問題。在這般煉獄的痛苦之中,當一個人被剝奪了財富、名利、尊嚴、自由,什么都沒有的時候,他還能追求什么?
弗蘭克爾用實際行動告訴了我們,“你還有選擇,你還可以選擇。”
現代人們偶爾會陷入“習得性無助”,甚至進入無望的深淵。
當腦海里閃過一絲“做什么都沒有,我真的只能這樣了”的念頭時,弗蘭克爾這句話總會給我勇氣。
不管外部環境如何,我永遠可以有選擇。
02??真正的幸福只有一種,此刻覺得幸福,未來也覺得幸福。
阿花詳談:“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是老一輩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它仿佛一句不容置疑的人生信條。
是啊,勤勞、刻苦、延遲滿足有什么需要值得懷疑?
直到我看到了哈佛大學幸福課的教授Tal Ben-Shahar的《幸福的方法》和Ti mothy Ferriss的《每周工作四小時》,這個觀念開始被解構。
Tal Ben-Shahar說:“我們總是對成功的公式深信不移:犧牲現在的快樂,才能換取未來的幸福;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獲。”
他在提醒我們,不要做一個不快樂的忙碌奔波者。幸福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能力。
知乎上有一個火爆的問題:“為什么那些月薪25k的人卻活得像2.5k?”引來無數共鳴,總結了兩個關鍵詞——時間和空間的不自由。
《每周工作四小時》的作者Timothy?Ferriss直接給我們展現了一種新的人生方式,他倡導“移動辦公”,并提出“迷你退休”的觀點。
把“閑暇退休時光”分配到你的整個人生,而不是愚蠢地把休息和享樂統一延遲。
不論是Tal Ben-Shahar還是Timothy?Ferriss,他們都展示了新的生活方式——別談苦盡甘來,我要的是既享受當下,又期待未來。
這個觀點也讓目標導向的我開始學會享受過程,真正體驗付出本身就是一種回報。
03??人生唯一的安全感,來自于充分體驗人生的不安全感。
阿花詳談:這個觀點來自于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
我們人類天生不喜歡因果不明的東西。從原始時代開始,我們就開始用故事、神靈去解釋當時超越我們認知的自然現象,以求得那份安全感和掌控感。
我在研究創造力的時候,總結了一句話:創造力的本質其實就是面對不確定性的能力。
這也是為什么每個人在這個變化的時代和世界,都需要這樣的創造力。人生就是一個自己創造和自證預言的過程。
所以,當面對未知的事物和嘗試產生膽怯,派克的這個觀點也在提醒著我們:“冒險,檢驗著蕓蕓眾生。去冒險吧!”
04?永遠堅定地告訴自己“我是個有價值的人。”
阿花詳談: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個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但是,有時候童年的傷痛就會讓人在成長過程中產生自卑以及容易被他人傷害。
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也是培養自律的根基。
我身邊常見的,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遇到不斷用負面評價去損害和降低他自我價值的人,那個人也許是他的父母、朋友、伴侶。
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對自己說這句話,也許會讓我們在社會環境中學會更好地保護自己、尊重他人。
05??生活中的悖論:工作節奏越快、越繁忙,就越需要我們在自己的工作日程中留出更多的時間用以思考和抽離。
阿花詳談:這個觀點來自Greg McKeown的《精要主義》。他倡導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逃離的空間,以便從不重要的多數中分辨出重要的少數。
生命留給我們的時間少得可憐,我們一定要擁有把自身必死的命運放置于重要的事物上的勇氣。
這和奧勒留的《沉思錄》提出“隨時回歸內心的城堡”有異曲同工之妙。
以前不懂奧勒留作為羅馬皇帝和哲學家,寫下這句話時身上那種感性的溫柔。如今才知,給自己的生活留白,是一件多么重要卻又容易忽視的事。
快節奏和高壓力下,我們無法清晰地思考。在我們心每個人的心里,一定都要留有一座理想的自我島嶼。
06??過著合乎自然和心中理想道義的生活。
阿花詳談:富蘭克林有一本筆記,清單列出自己要遵守的道義并每天檢查自己是否做到。正直、勇敢、明智、真誠、坦蕩、仁慈...
曾經看這段,只覺得是圣人之行,離我們很遙遠。
但如今,當見了太多學識淵博卻一朝不慎的人、太多進入某個體制便放棄妥協隨波逐流的人,終于知道堅守自己的道義去生活是多么重要的原則。
100%的堅持比98%的堅持容易得多,避免人生出現道德讓步的唯一方式,就是堅決不要讓它開始。
07??你的成功不是由“你”決定的,而是由“我們”決定的。
阿花詳談:一個人并非有能力就可以成功,以及很難靠出賣自己的單位時間獲得財富,這也許是進入職場后學會的第一課。
這個觀點來自《巴拉巴西成功定律》,這里的成功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指的是我們從所屬社群中爭取來的回報。
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更多由社交網絡完成,它需要借助杠桿的使用。常見的杠桿有互聯網、人力、資本、聲望、時間等。
這個觀點于我而言最大的啟示就是,個人無形資產(信譽、口碑、人脈、渠道)比有形資產重要得多,也更值得去積累。
08??傳統的三段式人生必將消亡,多段式人生即將登場。
阿花詳談:這個觀點來自于《百歲人生》。當我們每個人平均可以活超過100歲,我們將如何規劃我們的人生?
它于我最大的啟示,就是我們要更具有創造性、適應性以及迎接流動的人生節奏。
這也意味著我們要經常和過去的自己說再見。敢于放棄你現在已經擁有的東西,包括你的經驗、學歷、知識、甚至你的三觀。
很多人越活越窄,只是因為他們舍不得和自己過去的經驗說再見。自我更新和善于接受新事物將成為每個人首要的生存技能。
09??世界上最好的動機,就是和一群才華橫溢的人一起創造一項偉大的成就。
阿花詳談:最近看《喬布斯傳》覺得很感動。里面這樣描寫他的完美主義——
在開發iMac的時候,為了設計出完美的塑料外殼,他帶著設計團隊跑去了一家生產糖豆的工廠參觀,只為了學習如何把半透明色彩做得更有活力;
為蘋果零售店設計店面裝潢的時候,他覺得淺色木地板太過平庸,一定要花高價進口一種精挑細選過的灰藍色石頭;
最好玩的是當他癌癥惡化住院,在重癥病房里昏迷了幾天剛醒來,醫生要給他戴上面罩,但他居然嫌那個面罩太丑不肯戴,還要求醫生拿來五種不同的面罩讓他選擇。
果然,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從不妥協。
而當他們終于完成自己心目中完美的產品,就拆開了電腦主板蓋,里面刻下了團隊每一個人的名字,盡管這個客戶是看不到的。
在工作中遇到一個合拍的團隊并和一群有才華的人一起工作,才是一份美好的工作必要追求之一啊。
10??達成目標的五個步驟:設定目標-認識問題-診斷問題-設計解決方案-執行解決方案。
阿花詳談:這個觀點來自于達利歐的《原則》,這五步看似簡單,做起來很難。
第一步考驗認知,剩余步驟更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之一——學習力。
如果真的掌握了達利歐這五步,每個人都可以無懼任何項目和無懼未來的問題,總能在一團混沌之中,快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并解決問題。
用戰略思維規劃人生,把有限資源分配到人生目標,再用這五步指導,人生理想也就這樣階梯式實現了。
11??做一個專業的犯錯者。
阿花詳談:達利歐同時也鼓勵大家理性地把自己的錯誤和反思記錄下來。
他認為,從人生和事業上獲得的經驗不要只停留在感性層面,一定要理性進行記錄和總結。
這也許就是“復盤”的重要性吧。我有一次復盤了自己至今的整個人生線,竟意外發現了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自己從小喜歡的其實就是現在一直堅持在做的,比如每7年就會有一次人生大轉折等。
關于從犯錯中如何成為一個快速學習者,達利歐還提出了一個學習與改進的方式:大膽的目標-失敗-學習原則-提高-更大膽的目標。
12??學會不帶評判地自我覺察,這是一切改變的起點。
阿花詳談: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個人對你大吼:“你怎么說話說成這樣?你剛剛為什么沒有那樣做?你就是比別人差!”
我們也許會勃然大怒或者認為對方是個瘋子。但是,那個人是自己呢?那個人就這樣每天在腦海中對我們自己呼喊呢?我們卻就真的信了。
從腦科學層面來看,每個人的大腦里的確存在兩個自我,試圖影響我們。
關掉那個自我評價的聲音,試圖讓自己成為旁觀者去看待每一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或者情緒。
這的確很難,我也還在努力。但這樣不僅會讓我們更加勇敢,也會讓我們離了解自己又近了一步。
13 ?每個人都應該建立多元思維模型。
阿花詳談:這個觀點來自查理芒格的《窮查理寶典》,這本書雖然不是我喜歡的類型,但這個觀點確實讓人印象深刻。
一個人的確無法靠一套思維模式存活在這個世界上。
從這幾年的實踐中,個人覺得人人都應該具備的幾種學科模型有:心理學、統計學、經濟學、管理學、市場營銷、哲學、藝術。
14??所謂的情緒或狀態問題,大多都是身體健康和精力的問題。
阿花詳談:我們常常說的自我管理,其實就是包含這三種:時間管理、精力管理、選擇管理。
其中精力管理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它不僅僅是指要保持運動、合理的膳食、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如何高質量地休息。
《睡眠革命》里提出了“R90睡眠法”,即我們的睡眠是由5個不同的睡眠階段組成,一個完整的周期約90分鐘。
比如如果晚上12:00睡覺,你10:30就要開始進行睡前準備;第二天7:30起床,你就睡了完整的5個睡眠周期。如果當天熬夜,就按照自己睡3-4個周期來推算時間。以周期計算而不是時間會擁有更優質的睡眠。
身體疲憊一般最大的原因是大腦疲憊。目前已知讓大腦休息的其中一個方式是正念冥想。
疲勞會以對他人缺乏善意的形式表達出來。每個人精力充沛的世界,生機勃勃的世界,就是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15??婚姻是一個人的事。
阿花詳談:我們常常會聽長輩們念叨婚姻是兩個家庭的事情,所以我們總是忍不住多了更多有條件的愛——家庭、出身、財富等。
《親密關系》里這個觀點卻回歸了本質——婚姻生活是你一個人的事情,是一個人面對自己的內心,調整自己的狀態。
有時候產生的摩擦,是我們各自內心的缺口。了解自己內心的這個缺口其實就能解決,而不要責怪伴侶。
也許這個觀點也有偏頗之處,但它說明了一個背后的邏輯,那就是每個人都有能力為自己生活中的事百分之百負責。
愛對方最好的方式,也許就是交給彼此一個更優質的愛人。
阿花后記:
今天為了更方法論,給大家分享的大部分都是工具書籍里的觀點。但個人人生中,其實影響更大的,是哲學與文學,期待以后與你們分享。
你曾經從哪本書里或者哪個人那里收獲了一個影響你人生、顛覆你生活的觀點?請在留言區與我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