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司城
恩施土司城,靠山而建的土司文化風情地,在2015年作為“土司遺址”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城內一座綿延的城墻將一座座烽火臺、鐘樓、鼓樓串聯,吊腳樓、風雨橋、精致雕琢的亭臺屋檐,都還原了土家族原始的居住風格,訴說著土家族命運百年滄桑的故事。
城內有土家族、苗族、侗族三個民族的傳統建筑,以展示各具特色的建筑、雕刻藝術。
土家族“九進堂”,將土家族傳統的干欄民居吊腳樓、擺手堂、官言堂、書院、月臺、戲樓等融為一體,亭榭樓閣錯落有致,雕梁畫棟賞心悅目,雕花門窗原始古樸,集土家族建筑、雕刻、繪畫藝術之大成,是全國土家族吊腳樓中規模最大、風格最典型、外觀最壯觀的仿古建筑群。
為什么是仿呢?因為這是縮小版的,元明清,到了清朝皇帝覺得土司威脅到了皇位,就改成流官管理,當地百姓就一把火把土司城燒了。老百姓也討厭土司,四百年的統制,世襲制,土司有殺人權,有軍隊,最可恨的是姑娘出嫁前三天都送去土司那里,三天后才出嫁,所以家里的孩子中老大一般都是土司的,不招家人愛,老大過的也比較苦,人嘛都喜歡自己親生的。所以土司取消之后,燒了土司城就成了老百姓宣泄憤怒的方式。
2002年正式對外開放,我問導游那就純粹是為了旅游建的唄,導游說是,她說真正的土司城比故宮都大。雖然是縮小版,但也還原了原貌。
恩施土司城有三個主要景點:一是墨沖樓(以展示土司威儀和鄂西南土家族人文軌跡的門樓為載體);二是廩君祠(供奉巴人首領、土家族先祖廩君和樊氏、鄭氏、覃氏、向氏諸神像,供海內外土家族子孫后代和游人憑吊和緬懷);三是九進堂(再現土家土司王府的歷史風貌,展示土王府的氣派和威嚴,給人以歷史厚重感)
導游著重介紹了九進堂,前四進辦公,后四進居住,五進隔開,沒有房,命為“逸院”意為安逸唄
九進堂。整體建筑由低向高遞進,有九重九進,九為極數,表示最多最大,象征土司以至尊至貴的身份而居。九進堂由333道門,333根頂梁柱,90個窗戶,千余扇雕花門窗等組成。縱深99.99米,寬33米,建筑總面積3999平方米。建筑布局別具匠心,錯落有致,樓中有閣,閣上有亭,回廊相連,于巍峨壯觀中透出富麗、玲瓏和神奇。“清江連九派,白虎踞千秋”。這便是土司當年生活、理政的宮廷。
還有一個地方我著急記錄了下—什用殿:“什用殿”是土司的辦公場所,因此是土司王城中心的中心。殿堂的風格非常壯觀和獨特,飛檐五層,上三層為圓形,下兩層為方形。偌大的建筑結構顯示著王權的威儀,也傳遞著土家族“天圓地方(上圓下方)”傳統的宇宙觀;另一方面喻意土司“處世圓融、操守方正”的從政理念。堂中是白虎圖騰塑像,上面高懸“仁民愛物”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足表土司開物成務、勵精圖治的胸懷。
吊腳樓、擺手堂、官言堂、書院、月臺、戲樓等等眾多景點沒法一一都記住。
恩施女兒城
“世間男子不二心,天下女兒第一城”,女兒城依山而建,濃縮了土家時代特色的建筑風格于文化,更能親身體驗當地源遠流長的摔碗酒(想起西安的摔碗酒)、擺手舞、相親等土家民俗。
在女兒城小吃街,還可以品嘗恩施老派土家燒餅、合渣等特色小吃。“女兒會”在每年的農歷7.7-7.12。
???白天去了一趟,看到演出表都在晚上,晚上又去了一趟。哈哈
最后一天,下午的飛機,早上起來想著去一下恩施博物館的,起來之后腿疼的實在是不想動,出去轉悠了一圈,吃了早飯,回去洗澡收拾,窩著看了會手機,就到退房點了。
其實為自己的懶有點后悔,每一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習俗、不同的歷史,一個博物館承載著一個地區的整個回憶啊。
我是文文心兒,喜歡生活中一切新奇的事。喜歡記錄生活、記錄故事。喜歡分享走過的旅程、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努力做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其它專題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