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山有路,學(xué)海無涯。
我們這一代從記事起,讀書成了第一要務(wù),似乎也成了一等的苦差事。雖然沒有頭懸梁錐刺股,但是,三更起五更眠的日子還是有的。那時候高考的重壓之下,大多數(shù)時間奉獻(xiàn)給了教科書,其實(shí)教科書里有好多精華,但是一旦成為一種任務(wù),量化為某些分?jǐn)?shù),精華便也變得索然無味。有句話怎么說的來著,你若想毀掉一首你喜歡的歌,就把它設(shè)置成你的鬧鐘鈴聲吧。讀書的道理也一樣,所以那時候在教科書中獲得的樂趣少之又少,更多時候它以一種謀取分?jǐn)?shù)的工具或叩開高一等學(xué)府的敲門磚的形式存在于我們成長的時代。
讀書的幸福時光,應(yīng)該是從大學(xué)時代開始的。大學(xué)的閱覽室里有大大的玻璃窗,臨窗放著幾張大桌子,那時候常常在午后坐在閱覽室里看自己喜歡的書,一消磨就是一個下午。午后的陽光斜斜地照進(jìn)來,鋪在桌子上,溫暖而透明,和著空氣里彌漫著的書籍的清香讓人心曠神怡。
對書籍的選擇,和年齡有關(guān)也和趣味有關(guān),這些年來,讀過的書不算少,但是卻越來越覺得自己讀的書太少了,少不更事的時候多隨波逐流地讀一些暢銷文學(xué),甚至曾說過“讀書破萬卷算什么難事”的狂言,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心逐漸沉淀下來,才發(fā)現(xiàn)真正能經(jīng)得住大浪淘沙的作品自己讀的實(shí)在太少了,急忙低下頭俯下身,讓自己化身為一個空空的杯子,祈望能承接先賢的一點(diǎn)智慧雨露。只是此時,人生已過半,歲月苦催逼,于是內(nèi)心常會有一種惶恐,如同面臨一座可盡情開采的寶藏卻發(fā)現(xiàn)自己兩手空空,連個包裹也沒帶更別說開采寶藏的工具了。想起古人一句話“書到今生讀已遲”,談的是與蘇軾齊名的黃庭堅的典故,說黃庭堅能做到詩書畫三絕并不是今生才開始讀書的,而是前世已讀了很多書了。故事說的是有關(guān)輪回的玄妙話題,但是我更愿意理解為這也是古人面對浩瀚書海頓感人生苦短而發(fā)出的無奈慨嘆。就算是為來生讀書吧,我也愿意讓自己的今生徜徉在這美好的書山書海當(dāng)中,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日益厚重和高貴。
正因?yàn)橛辛藭覀儾趴梢陨碓诜酱缰兀娘w萬里之遙;才可以穿越時空,與古圣先賢們談天說地評古論今;才可以體會王羲之在《蘭亭集序》里提到的“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的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美妙感受。
一直覺得,讀書應(yīng)該是一種靈魂的散步或者遠(yuǎn)足,首先我們要有一種悠閑的心境,所以我一向不大贊成那種“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勸學(xué)箴言,讀書這東西若是離名利太近也就沒有那么純粹了。當(dāng)然,我們還要有充足的準(zhǔn)備,包括身體上,也包括心靈上,還有物質(zhì)上,近年來也常常想起高中時候讀“閑書”的經(jīng)歷,那時候讀的多是言情或者武俠,常常是在課余的時間爭分奪秒甚至忍不住在上課期間就在課桌下面偷偷翻閱,讀得心驚膽戰(zhàn)驚險萬分,如今想來那時候冒險的刺激反而大于讀書的樂趣,更像一個孩童小時候背著大人偷偷溜出來玩的心情,只是,溜出來玩一玩可以,若是因此忘記了回家那就成了“迷路的小孩”了。至于讀過的收獲,自然是讀得浮皮潦草不甚了了。回頭想想,也許還是因?yàn)樽约寒?dāng)時候的人生積淀不夠吧,經(jīng)歷有限視野有限趣味有限,自然收獲也就有限。化用史鐵生的一句話,讀書也是一件不能急于求成的事情啊。倒是少年時讀教科書的滋味如今想起來卻有些變了,苦味之后漸覺甘甜,有點(diǎn)像云南三道茶“頭苦,二甜,三回味”。都說一個人開始回憶就說明他老了,也許我真的開始老了,白駒過隙,這樣過得飛快的日子里,還是趕緊讀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