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自己關注了很多公眾號,但是基本上不會點擊進去閱讀.曾經很長時間我都覺得只是我自己是這樣,但是問了周邊的朋友才知道,原來他們也基本上不會點擊進去,能促使他們點進去的動力也只是為了消除右上角的小紅點而已,真正能夠去閱讀的也只有真正感興趣的一兩個;聽到這里,我就徹底放心了,因為不是我一個人.
現實情況也是如此,微信公眾號的閱讀量持續下降,不少公眾號的閱讀量較去年相比下滑了20%-50%.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網絡中信息量的過載.
根據數據顯示,截止到2015年5月微信月活躍用戶量為5.49億,公眾號數量為800萬,其中服務號為400萬,企業微信號達到30萬.
當用戶關注的公眾號越來越多的時候,接受的信息也就會越來越多,以至于超過了個人信息接受的限度,出現了信息故障,于是很多人便放棄了打開公眾號.
在關注點即使金錢的時代,用戶關注的公眾號過多,也就分散了他們的注意力,所以就導致了微信公眾號閱讀量持續下降.
微信公眾號僅去年就已1.5萬/天的數量增長,其中真正優質的公眾號少之又少.
微指數公布的數據顯示,微信公眾號粉絲量在10萬-50萬的只占0.24%;50萬以上的僅占0.03%,八成微信公眾號的價值不足100元.
公眾號內容同質化嚴重,轉載、抄襲、偽原創已是絕大多數公眾號運營人員的工作方式.其中,微信運營者的技術參差不齊,更是讓用戶不愿打開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并不明白運營好一個公眾號所需要的時間、精力和資源,只看到表上寫寫文章就可以每個月作用數十萬甚至百萬,眼紅的不要不要的.于是自己也風風火火的申請了公眾號.但是,結果往往是運營不到幾個月發現并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也就放棄了.
婚姻中有"七年之癢"的說法,同樣對于微信公眾號來說也是這樣.
在今日頭條、百度百家、騰訊企鵝號這些自媒體平臺大量崛起之后,擠占了微信公眾號大量的空間。
另一方面,相對于微信公眾號來說,這些自媒體平臺的功能更加的豐富.根據用戶的瀏覽習慣、地域、標簽等,智能的推送用戶喜愛的內容更是給微信公眾號沉重的打擊.
面對公眾號的"疲倦期"不知道微信方面接下來會不會有一個調整,當然對于優秀的自媒體人來說這可能關系并不大,因為微信倒了還可以轉戰到其它平臺,畢竟優秀的人到哪里都是優秀的.
文|d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