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位同事參觀鳳皇社的時候,鳳皇社里面有一個展品上,寫著這樣一句話:“格局就是懂得體制,了解江湖,上能達于廟堂,下能安于草芥。有專業,懂人文,知行合一,又本于良知。”這句話仿佛寫盡了“格局”二子,其實不然,它只是描述出了大格局所展現出來的狀態,至于如何養成大格局,卻只字不言。
中國的文化到了一定高深的境界,就只能意會,而不可言傳了。有的人大談格局,卻一遇到與自己相關的事,格局就變得很小了,這就是典型的知行不一。很多人現在很會講道理,大道理、小道理他都會,可是行動起來,卻往往不能遵循自己講出來的話,為何?因為他所講出來的道理都是在自己的角度,看他人的人生,就如同看一場籃球賽一樣,你又如何真正知道真正站在球場上的人的狀態呢?以這樣的角度講出來的話與事后諸葛亮或者站著說話不腰疼有何區別?所以,人貴在自知,中庸是常態,自謙才能變得平和,才能被他人喜歡,收獲更多的朋友,愚蠢的人一個人戰斗,聰明的人一群人在戰斗。
境界的取得需要歷練!逆境比順境更能成就人。關鍵是人內心的強大,跌倒了,再爬起來,只有自己能打敗自己,其他任何人都不行。所有的人生哲理,聽別人說和自己親身去經歷絕對是兩碼事,但是別人的經驗卻也能在你碰到類似的問題的時候給予你相應的指導,或者是另外一種錯誤選擇的迷惑,畢竟,人不到死去的那一刻,絕對是無法總結自己的人生,選擇的對錯,也不是一時的得失能夠判斷的。
萬事萬物到達最高境界的時候,反而用最平實的話語就能描述了:如“易”、“道”等詞,一詞道萬物,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萬物最終歸一的真理。然而即便你知道了其中的道理。凡人眾眾,圣人唯一!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你現在的境界,唯一的處事辦法就是包容,包容他人的缺點,包容萬物生機,不拘泥于小節。我們奮斗的過程中,難免與別人有利益沖突,但是你要記得,最重要的永遠是做好自己的事,夫唯不爭、天下莫與之爭!
但是圣人并不是不爭!棋在局外,功夫也在詩外!跳出棋局看棋盤,你會懂得什么才是你真正需要爭的東西,除了這個東西,其他的都可以當做必要時期舍棄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