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是我本學期語文選修課的必讀書目,通過選修課在老師的分析之下,確實覺得有些意思。從作者路遙一直講到主人公孫少平,再演話劇,對于人物有較為深刻的剖析,雖說無幸讀完整本作品,但是通過課堂和話劇對于主人公有了一定的理解。在講主人公的第一節課,我想到了另外一部神作那就是《馬男波杰克》兩部作品都可以說是對于“生活”這個主題刻畫的典范,在豆瓣上平凡的世界三部曲獲得的得分是9.2;馬男波杰克得三部得分為9.3 9.5 9.5,在豆瓣上能獲得這樣的分數確實不容易了,雖然都是反應“生活”但是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作者和編劇用了兩種截然不同方法敘述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
孫少平的背景設定在中國農村,而波杰克在洛杉磯的好萊塢;一個是平凡而貧窮的小伙子,一個是好萊塢家產萬貫的過氣明星;一個有著溫暖的家庭,有關愛他的人和兄弟,另外一個有著無比悲慘的童年,雖然人人愛他,但是沒有人喜歡他;一個生活積極向上,雖然艱苦但是不停的想走出去,想多讀書來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另一個酗酒,吸毒,自我毀滅,但企圖人人都能夠喜歡他。
可以說兩部作品的成功之處在于都刻畫了復雜多面的人物:孫少平雖然堅忍不拔,肯吃苦,優秀積極,但是在愛情面前,作者也花了不少篇幅刻畫孫少平大男子漢也有溫柔,脆弱的一面。反觀馬男波杰克雖然吸毒,喝酒,自以為是,帶壞朋友,拒絕嘗試改變,但是他也有一顆善良的心,從第三季海馬那集可以充分的體現出波杰克的善良,從第二季結尾開船救回陶德似乎感受到了他對朋友的依戀,在第一季結尾對于戴安的質問也看出了他對于生活現狀的不甘,以及渴望改變。正是兩個作品從多方面刻畫主人公的性格特點,才極大的升華了“孤獨”這一主題,生活的本質在于孤獨。再說說配角方面,兩本書都做到了沒有好人,壞人之分這一特點,在路遙的年代,嘗試開創這種寫法是很難得的。因為好人和壞人能讓故事變得清晰,可以說絕大多數時候壞人之所以壞,是為了襯托好人的好,因為好人是主人公,小說中一切其他角色的設定要么是為了交待背景設定,要么是為了襯托主人公的性格特點。但是生活和小說不一樣,生活中沒有好人與壞人這一區分,只有全面和片面之分,因為人總是好中帶了幾分壞,壞中帶了幾分好。在生活中我們無法找出一個完完全全從頭到腳都很壞的人物,所以一部現實主義的描寫生活的著作中也應該是這樣。比如平凡的世界中,郝紅梅的性格有著乖巧內向的特質,但是最后為了禮物和生活的壓迫選擇去偷竊。再比如說馬男波杰克中花生醬先生很暖很體貼,總是積極向上的面對生活,但很多時候我看到的是一種報復,以及不顧及他人感受的行為,比如在節目中整波杰克,在婚禮結束后為戴安舉辦一場疲勞的晚會。我想說的是,正是一個個真實的人物,刻畫了一個現實的社會,襯托出了真實的主人公,寫出了生活本來的面目。
最后說說結尾吧,小說中孫少平這樣優秀的人并沒有獲得什么驚天動地的成就,反而歸于平凡,平窮,還險些瞎了眼睛。而馬男波杰克,雖然總是每次想要改變生活改變自己,但是在故事的結局往往都是他糟糕的性格毀掉了一切,抱著獎杯企圖別人會喜歡他(最虐的第三季還沒獎杯),可是他最后往往失敗的深陷孤獨之中,但是在絕望前的最后一刻,看到了生活的一絲希望。
兩部作品我可以說,讀者能看懂多少完全取決于讀著對于生活的理解有多少。這里沒有一條簡單明了的故事,這里有的是生活和真實,當兩個主人公與社會之間的矛盾不斷被放大,生活的殘酷、美好和不甘就越被展現的淋漓盡致。所以不要奢望一遍兩遍就能看懂這兩部作品,每看一次關注的內容就不一樣,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生活狀態,有著不一樣的思考。
那你肯定會問我,說了這么多這兩部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究竟有什么意義?我第一次看完馬男波杰克感受到的是深深的絕望,我覺得我的生活沒救了,因為我太像波杰克,太孤獨太傲慢,不肯改變自己。于是我就像馬男波杰克第一季的結尾一樣,質問一個最了解我的朋友,我說,如果我真是馬男波杰克,那我的生活是不是已經完蛋了。她說,我說你像馬男波杰克,但沒說你就是馬男波杰克,因為你根本沒有他一般凄慘的經歷,世界上比你慘的人多了去了,你只是太把自己戲劇化,太自怨自哀了。聽完這席話我又覺得她說的很有道理,于是那段日子也就不這么悲觀了。
所以這兩部作品的存在是為了向你展示一個生活多樣的可能性。在現在鋪天蓋地的理想主義宣傳教育下,告訴你,日很難的,有一個人這么努力,但是他還是被生活所折磨。有一個人他擁有過一切,但最終還是失去了生活一切。這既是夸張,也是現實。看完這兩部作品等于刷新了對于生活和世界的認識,給了你審閱生活的一個全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