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人拍的《眼見不一定為真》的廣告短片,再一次在中國人民的朋友圈刷屏了。
故事梗概:
有一個收租婆多次勸說市場擺攤肉販換掉“不準”的秤未果,一氣之下砸了肉販的秤并勒令他搬出自己的市場。
這段視頻卻被網友以“市場老板娘驅趕肉販”的標題給放到了網絡上,繼而在網上瞬間發酵,各種謾罵的聲音隨之如潮水般洶涌而至,市場上的生意也一落千丈、門可羅雀。
然而事實上并不是這樣的:
滿口無德的老板娘會一口氣買掉起步困難的女商販的商品,并安慰她“自己人,沒關系的”
粗暴地“驅趕肉販的老板娘會主動邀請街頭辛苦擺攤聾啞人加入自己的市場做生意;
被“威脅”交租的賣椰子小販也是她看到他受到威脅而賣不出椰子的時候主動邀請加入的;
而一開頭老板娘之所以粗暴地驅趕肉販,
是因為他的秤不準,經常缺斤短兩
看完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與焦慮。
反思整天泡在網上的自己是不是也存在著“打著網絡起義的旗號卻干著網絡暴力的事情”的習慣?
焦慮著看見我們在玩手機就要過來搶的女兒,該如何引導她正確看待這種網民現狀,看待“鍵盤俠”這種網民特征。
首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發泄私憤
現實生活中,TA可能是個膽小怕事自私自利的人,當遭受不公平的對待,網絡就成了TA的宣泄不滿的窗口,包括通過對他人惡言相向達到發泄私憤的快感享受。
刷存在感
越是被生活忽視,被深愛的人輕視,被群體忽視的人,越渴望得到存在感的。而追熱點、評論熱點事件,可快捷地獲得暫時性的存在感享受。
人生沒有目標感
人生沒有目標的人,自然不知道時間之珍貴,因為沒有渴望實現目標這種動力束縛、鞭策,注意力就很容易被分散,而那些刷屏的熱點事件,就很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缺乏深度思考能力
缺乏深度的思考能力,這與他們是否有高質量的輸入有關,現在很多人倡導輕閱讀,以為僅僅是對事情結論的一種走馬觀花式的閱讀,實際上這應該是基于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倡導的一種碎片化閱讀整理,即便我們學習的時間是碎片化的,但我們所學習到的知識應該是系統化的。
從自我出發,應該怎么做?
找到自己“潛意識動機”是什么?
當突然爆發一件大的新聞,你就忍不住放下手頭的工作去評價去關注,出現這樣的情況,你的潛意識原因是什么?
是因為你自己定力不夠,容易被干擾;
還是說你本來就有這樣的習慣,熱心社會事件、熱評時政;
又或是你并不喜歡當前所做的工作但又不得不做,而剛好網上爆出來的這信息,讓你可以掙脫本來的大腦斗爭,找到了理由,暫時放下正在做的工作;
找出原因,有意識有計劃地去改正
如果你是因為定力不夠,容易被干擾,那可以在接下來的計劃中,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注意力,譬如我自己覺得有效的就是番茄工作法,教你如何應對那些你分不清輕重的干擾,從而達到專注的工作模式;
如果你是因為本身有這種習慣及愛好,那其實也沒有不好,只是可以從以往的只言片語式的點評、吐槽,換成另一種方式,可向相關的媒體雜志或自媒體投稿,將你的“真知灼見”寫下來投稿,既可讓心中的“想法”得以“發泄”,還能有一筆額外的收入,何樂而不為,但千萬要保持理性。
如果你是在用這種方式逃避“有難度的工作”,那你就需要反省,因為根本原因不在刷屏事件,而在于你對工作的態度了,方案暫時沒有靈感,可以放松十分鐘,網上瀏覽一下信息,但要有一種意識就是,工作還得做。
若是長期這樣,那你就要認真審視一下自己的選擇以及未來的職業規劃了。
樹立目標,讓自己有一個長期驅動力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戴蒙從長期、大規模的研究訪談中發現,現代年輕人的普遍狀態是漂浮不安,不想做承諾,因為他們缺乏“目的感”。
所以,樹立目標是首要之重。也許你會覺得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應該是什么。但每個人對自己想要過怎樣的生活總是會有一個大概的想法的,譬如你想要出國旅行,那你就可以將這個目標拆解,出國旅行需要花多少錢,平攤到每個月要存多少錢,目前薪資足以完成這個目標嗎?不能的話怎么辦?
那么就要想辦法開源節流,理財、兼職都可以。給自己創造一種長期驅動力,驅動自己進步。
教授說了,年輕人覺得困惑甚至恐懼是正常的,但“只要在選擇的過程中持續地學習和努力,這種延遲能為那些想要主導自己生活和人生的人,提供更有力和更有趣的選擇機會。”
持續輸入,培養自己深入思考的能力
有句話叫“太陽底下,無新鮮事”。要清楚哪些事件值得自己關注,哪些不值得。
而對自己最重要的,是讓自己變得越來越“新鮮”,持續高質量的輸入,打破思維慣性,更新對事物的認知,培養深度思考能力。
也可以用“輸出倒逼輸入”的方式,加快自己進步的步伐,用給自己“填坑”的方式,來倒逼自己持續學習。
這篇文章寫給自己也寫給我的孩子,可以八卦、點評、吐槽,但不能讓一些不好的習慣和認知,消化了我們的時間、消解了我們的信仰,忘記了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