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知識,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老子所言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生有涯,知無涯,因此我總要嘆服于造化的力量,那蘊含著可怖規律與法則的存在,多少人皓首窮經畢生探索的龐大之物,比之我們又是何其卑渺的細沙,對知識的渴求正是人類發展的無窮動力。
然而知識的獲取正在變得廉價。現在不是一個“一句話改變命運”“一本書改變人生”的時代了,我們有機會接觸到各種優秀作品,任何一個挑出來,放在一個媒體稀缺的時代,或許都是熠熠生輝備受矚目的明星。為何放在這個時代,它的影響力便要逐漸削弱,甚至在大眾視野中停留的時間并不能超過幾周,幾月呢?
并非因其質量不佳,意蘊不夠,很大程度在于,類似產品、觀念、言論早已橫行于世,人們生活在資訊泛濫、八卦鼎沸的時代,每天聽看到的正是八方新聞、四海趣談,頭腦被簡短的信息碎片充斥——對于大部頭的作品,人們只需了解其梗概;對于長時間的影片,需加入許多娛樂噱頭,方能博人眼球,我們的審美觀念不約而同地被微信、微博、QQ所改變著,有什么是我們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呢?現代人普遍有一種“文化自負”心理,你可能會認同一個道理,卻在幾天后徹底忘記在哪里看到的這句話,因為在你看來任何都不足為訓,而這不正是知識獲取困難的之處嗎?
當一張紙潔白無暇,在紙可上繪出任何五彩繽紛的圖案,可當各種筆墨涂抹在上面時,后面再濃烈的色彩、在狂放的筆觸也會悄然埋沒于前面的顏料之中。同樣,人的頭腦記憶不似海邊的沙灘,漲潮后便可將之前的足跡形狀沖刷得干干凈凈,人腦是一個復雜曲折的有機體,溝壑盤曲,夾藏著巨大而可怕的信息量,在如今的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人是幸運的,因為我們在短短幾年內見識過海量的、古人窮其一生也獲取不到的知識,可我們又是不幸的,多數人的思緒迷失了方向,有多少人懷揣民國時代文人志士那樣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有多少人擁有解放初期那樣熱火朝天一心為國的熱忱理想?從此又引發了對宗教的思考。
為何古代統治者或是獨尊儒術,或要大興佛教,癡迷道教,為何會有孔孟大家百家爭鳴?因為歷朝歷代,哪一個文明體都需要一個維系社會穩定、人類安寧的核心力量,個體微小的希冀終要寄托在一個擁有強大根基的教派內,并永無止境地傳承下去,腐朽的被剔除,偉大的被保留,無形中演化出大多數群體的人生觀、價值觀,縱使時間流逝世事變遷,相似的意志總要深深扎根于每代人的頭腦之中,讓蒼茫宇宙中的人類尋得一絲溫暖的力量。
與之相反地,現在的我們都多少了解儒學,讀過《論語》,卻鮮有人將其作為人生的信條。我們仿佛飄搖在網絡洪流里的一根細草,悲喜易被各種人和事牽動,總要被輿論導向沖到一個又一個漩渦,最終竟不知淪落到哪個地方。所謂的箴言為我們編織了一張密密的大網,自以為通曉天下安全無恙,從此便瑟縮在方寸之地,固步自封,實在可悲!
在《三體》中,劉慈欣寫道:“弱小和無知不是人類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p>
對此,正好可以回應老子的下半句話:“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表樧匀欢鵀?,則可保全天性,養護精神。只需生活地簡單些,不多說,設立一個目標,全心全意地為之奮斗,比起手機和電腦來,我們都知道有許多比電子產品更有價值的東西。
想來,還是老子說得最精辟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我們得不到知識的原因,也從中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