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智者說過,世上本沒有佛系母親,被折騰得沒脾氣了,也便成了佛系母親。
by 豆總?她媽
豆總很早就開始吃手指食物了,一開始吃得很好,給什么吃什么,給香蕉吃香蕉,給番薯吃番薯,后來有一段時間只要是給稍微軟一點面一點的東西,就不吃,抓爛,或者塞嘴里咬一口也要嫌棄地吐出來。吃飯的時候看燈看報紙就是不看飯碗,一頓飯吃大半個小時也吃不了多少。佛系母親瞬間精分,尋求醫生幫助之后開始各種實驗。
減少選擇+饑餓法+鬧鐘定時撤碗碟
這頓不吃肉餅,下一頓就吃肉腸吧。
不吃肉腸,下一頓吃豬扒吧。咦,咬了幾口,技能get。
水煮蛋不吃,吃蒸水蛋吧。
蒸水蛋不吃,下一頓厚蛋燒吧。
厚蛋燒還不吃,就炒蛋吧。還不吃?那算了。
有段時間只吃菜不吃肉和飯,有段時間只吃白飯啥也不吃,現在總算是什么都吃一點了,盡管對肉類還是十分挑剔,反正有吃到一點就好,驗血也沒有缺鐵缺鈣,就隨便吧。
在媽媽群里混多了就知道,這樣的問題,好多娃都有,只不過出現有先后,持續的時間有長短。有時候沒輪到自己,便覺得還是我家娃省心,沒有這樣的問題。這種沾沾自喜的想法最容易啪啪啪打臉了。
手指食物吃好了,學習勺子吃飯就提上了日程。八九個月或者更早的時候我就開始嘗試每頓給她個勺子培養感情。我們吃飯的時候是不允許玩玩具的,有時喂飯不專心,給她個勺子就能專心一點吃。
看著孩子怎么認識勺子才發現原來學習一個東西有那么多步驟。
先是分不清頭尾和正反,總是把勺子柄插到碗里或者插自己嘴巴里,好像根本不知道這個是干什么用的。
后來就拿著來戳天戳地戳餐椅,還有給自己梳頭(粘著米糊或者粥或者米飯的勺子)。
后來就用嘴巴咬勺子,叼著勺子不放。
期間向其他媽媽請教過,有親自示范法的,有手把手教的,有無師自通的。有個比豆豆大一個半月的小女孩,忽然就會用勺子吃了,還吃得特別好,左右開弓。她吃飯的視頻,我能看好幾遍。
我把視頻給豆豆看,她看得很認真,哈哈大笑。看完把勺子一扔,繼續上手抓。
我嘗試自己用勺子吃給豆豆看,叫她半天,頭也不抬。
我們還嘗試手把手扶一下,她把勺子一摔,拍桌子打挺撞餐椅大喊大叫全套。再也不敢碰祖宗。
豆豆依然不會用勺子吃飯。老母親唯一能做的就是每頓給她勺子。
然后最近,她手抓飯團和食物不像以前那么利索了,有時候又在那里把飯團捏開。上早教音樂課的時候,老師會給一些餐具給大家敲敲打打,她不怎么敲,卻一直用勺子伸到杯子里面去,仿佛想把什么東西掏出來。
后來,我發現她能夠分清楚勺子的正反,有時候會把飯或粥舀到勺子里,但是不放進嘴巴,敲掉或者甩掉。
再后來有一天,她把帶著一點食物的勺子放進了嘴巴。
又過了幾天,把勺子放進嘴巴的動作越來越熟練,并且用嘴巴能夠把有點深度的勺子里面的東西都吃干凈了。
當然,事情不會總是如此順利。能夠用勺子吃到東西之后,她又開始玩了。用勺子在碗里掏半天就是不塞進嘴巴,或者用勺子沿著玩的邊緣舀,然后用力一挑,把東西彈到到處都是,什么也沒吃到。掏了半天還會忽然大發脾氣。
但是此時老母親已經不急了。
經過這幾個月的觀察和修煉,老母親明白到,孩子學習使用一個東西需要有認知的過程,她要認識勺子是什么,那邊是頭哪邊是尾,哪邊能夠舀到東西,什么樣的力度和角度能夠從碗里打到東西,什么樣的角度能夠把東西塞進嘴巴不掉下來......這都是通過不斷地學習(在家長,尤其是祖輩的眼中就是不好好吃東西,浪費食物,搗亂,亂七八糟......),認知才會不斷地進步。也許有些孩子這個過程很快,也許有些孩子比較聽教或者模仿能力很強,于是很快學會了。也許有些孩子就像豆豆這樣,不緊不慢,愛學不學,也是會慢慢學會的。
想起豆豆三個月開始去親子游泳,漂浮、閉氣、潛水、保持平衡都還不錯,但是越大越不主動踢腿。問教練為什么。教練說小時候那種踢腿是游泳反射,不是孩子的主動踢腿。主動踢腿還需要些時間,隨著孩子認知的進步就會了,急不來。
說到這里,豆豆已經拿著寬口杯吹了好幾個月的水了,還不能好好喝水,更不要提用杯子喝奶了。佛系母親又要念經去了:必經過程,必經過程,必經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