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一到臘月,我們就念著順口溜盼過年: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過幾天,漓漓拉拉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燉豬肉。
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除夕的餃子年年有。
那時物質匱乏,但年味濃濃的,家里的大人天天忙碌著,想盡辦法過一個豐盛的年。
正月里,我們小孩子提著點心屁顛屁顛去各家親戚拜歲,除了能拿到壓歲錢,還能跟差不多年紀的表親們玩樂打鬧,是童年時的一大樂趣。
到了現在這個物質豐富的時代,人們都在感嘆,年味越來越淡了,吃的穿的平時都能買到,過年就是睡睡懶覺,刷刷劇。孩子們也是捧著手機,不愿去走親訪友了。
說來慚愧,一把年紀了,今年跟著子木老師讀圣賢書,才開始了解年的意義是什么?春節是一年的開端,是天地人和共振的重要時刻,這個時刻具有巨大的能量,所以是我們攢能量的最好時機。
首先,我們要好好打掃衛生,人喜歡住在干凈整潔明亮的房子里,財神也是。當我們在打掃時,就是讓家里的能量流動起來,有些地方移不了,也可以挪一挪,當家里裝扮一新時,那種年的味道就出來了,人也感覺有精氣神了。一個人心中有了動力,不管做什么都不覺得累了。
大年三十,我第一次認認真真祭祖,以前覺得這是迷信,現在知道了,祭祖,就是跟祖宗連接,教育的根本就是讓每個人連根養根,根深業茂。
三十晚上,我們一家和老公哥哥一家在婆婆家吃年夜飯,大家舉杯共慶。“家人閑坐,燈火可親。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家人團聚,便是年的意義。
正月初一,我和老公跟朋友相約去寺廟祈福,祈愿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財富增長,祝愿祖國繁榮昌盛,國泰民安。
初三一家人去了我兒時長大的地方,我是大姑媽姑父帶大的,雖然他們已不在了,但我跟表哥依然經常聯系,逢年過節會去看望他。
表哥說,自己的親姐妹拜歲都不來了,倒是我年年會按時到來。一個人要懂得知恩感恩,把這個根系連接起來,親情才得已延續。
帶著老公孩子去參觀了祠堂,跟他們講講兒時的趣事,了解一個人的過去,知道了是什么樣的成長背景,環境造就了現在的她,才會多一份懂得和體恤。
初四去老家看望二伯母,老一輩就只有她了,83歲的二伯母念經吃素,身體依然很健朗。我給她發紅包,陪著她聊聊家長里短,伯母非常開心。
飯后去老家寺廟拜祖宗,以前我覺得父母拋棄我,大伯們也不待見我,是他們虧欠我,心里想著跟家族的人劃清界限,不要再有瓜葛。如今他們不在人世了,我隨著年齡增長,也放下了怨恨。心里常念他們對我好的地方,忘掉他們對我的傷害,放下怨恨也是放過自己。
人生的修行就是不斷修煉心性,放下怨恨天地寬。跟家族系統連根的時候,我漂泊的心找到了歸宿。
隨后,我們又去了多寶講寺祈福,愿在新的一年里,心生歡喜,咸淡相宜。
接著去看望二姑媽,94歲的姑媽還挺健朗的,穿得干干凈凈,談吐思路清晰,表哥很孝順,企業辦得紅紅火火。
回憶起小時候去姑媽家拜歲,那時姑媽住在竹墩,要翻山越嶺,我走到半路走不動了,就坐在路邊哭,哭一會繼續走,因為每次去姑媽家,姑媽會給我十元,在八十年代初那可是筆巨款,為了這筆巨款,只能咬牙堅持[破涕為笑]
跟姑媽聊起這些,姑媽笑得很開心。
分別的時候,姑媽送我們到門口,她叮囑我們常去玩。現在的老人不愁吃不愁穿,就是缺少陪她們說說話的人,這樣一想,心里有點心酸
初八妹妹回來了,在老媽家吃了飯,下午我們和老媽一起去梅園,爬一道坡時,我拉老媽上來,后來老媽一直緊緊握著我的手,此時曾經的怨恨委屈不滿全消失了,只有滿滿的感恩和幸福。
我很慶幸自己領悟得還不太晚,經常陪老媽吃飯聊天散步,不至于留下太多遺憾。
希望我們在一寸一寸的日子里發掘閃光的時刻,并用輕快的音調歌唱它的歡愉。
《了凡生意經》里說:老人是根,看老人的好處,養我們的感恩心,看老人的長處,養我們的恭敬心,看老人的苦處,養我們的同情心,慈悲心。
這幾天跟老人的連接,讓我拋卻了以往的傲慢之心,多聽長輩說話,內容不重要,而是為了通氣,氣一通心就安了。
每個人都有生命樹,是樹都有根,我們的根就是父母長輩,列祖列宗。根連上了,必然根深業茂,根斷掉了,生命必然枯萎。過年就是連根養根,給自己注入能量的時候。
在我的帶動下,好幾年沒有走動的表親又開始連接起來,走親訪友,讓親戚間的能量也流動起來,讓孩子們體會到我們小時候的樂趣。
多誦讀經典,經典都是正念,正念可以養正氣。今年通過聽經典,讀經典,我多了臣服心,恭敬心,謙卑心,感恩心,夫妻關系,親子關系,親戚關系,朋友關系都上了一層樓。
今年這個年,是過得最有意義的年,當一個人的心念轉變了,凡事都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