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執行力就是指一個人是否清楚地知道怎么一步一步做下去。
我們都格外擅長把沒必要的事兒做到底......
我們總能在一些不必要的事情上表現非常強的執行力,是因為在執行力被培養出來之前,我們還不會問一個問題:什么更重要?
我們總是在小事上過于計較,而在大事上又顯得格外寬容。比如網購選衣服和挑選專業和工作的時候。
這也許是個公開的秘密:我們的身體里有不止一個自我。
兩千多年前,蘇格拉底和斐德羅就討論過這事兒,柏拉圖做了記錄,他們當時認為,人的靈魂有三重本質,還為此畫了一個圖,一個騎手,駕馭著一輛由一黑一白兩匹帶著翅膀的馬拉著的戰車。黑色的馬代表欲望靈魂,白色的馬代表意志靈魂,而那個騎手,代表理性靈魂,他要駕馭著這兩匹神駒勇往直前......
在心理不發達的早期,弗洛伊德把這個類比改頭換面,說完整的人格由三大部分組成,它們分別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到了近代,腦科學把我們人類的大腦分為三層,最里面一層在爬行動物時代就發展好了,我們把它叫做“鱷魚大腦”,它用來指導我們的身體完成各種應激反應,就好像鱷魚那樣。鱷魚只有這一層大腦,它們沒有情緒,沒有理智,只有5種應激反應,都可以用F開頭的單詞描述,就在地球上生存了這么多年:
1、如果入侵者是同類同性,且并不比自己強壯,那么Fight!
2、如果入侵者是同類同性,且并不比自己更強壯,那么,Flee!
3、如果入侵者不是同類,管它是同性還是異性,那么,Fuck!
4、如果入侵者不是同類,管它是同性還是異性,只要不比自己更強壯,那么,Feed!
5、如果以上皆不是,那么,Freeze......
而我們人類的第二層大腦,在哺乳動物時代就發展出來了,我們不妨把它稱為“猴子大腦”。簡單來講,這一層大腦用來生成各種情緒,包括最基本的恐懼、興奮等等,這樣的情緒,實際上是對各種外部刺激的高級綜合反應,感受到危險要產生恐懼,以便迅速逃離,見到獵物要足夠興奮,以便身體各個部分協調起來足夠有效率......順帶說,你看,家里的寵物雖然沒有理性,但有情緒,它們也會開心,也會難過,也會興奮,也會害怕......
人類終于發展出了幾乎獨一無二的第三層大腦,學稱為“前腦額葉”,不夸張地講,一切的人類文明,都建立在前腦額葉之上或者之中。每個人都經歷過很多次“突然之間大腦一片空白”,你知道那時候你的體內發生了什么事情嗎?
大抵上是這樣的:
我們的腦細胞活躍是需要大量能量的,比如氧分,比如血糖......
我們的心臟位置決定了大腦所需要的能量,最先輸送到最內層的大腦,即,鱷魚大腦,然后才能到猴子大腦,最后才能抵達人類大腦,即,前腦額葉區域......
當我們突然受到驚嚇,或者突然情緒激動的時候,最內兩層的腦細胞最先活躍起來,用掉了大量的能量,因此最外層處理理性的大腦區域完全沒有能量供給,于是,只能“暫時休眠”......
所以,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去解釋,所謂更為理性的人,其實只不過是前腦額葉區域相對更為發達。
等到我們的元認知能力開啟之后就會發現,這些優秀的品質其實并非簡單依附于我們的意念,而是可以通過科學的研究和合理的方法培養起來的。我們總在說“性格決定命運”,但是什么決定性格呢?最終我們會發現:學識決定性格。
當我們知道了真正主導理性的大腦區域,我們就能有針對性地對此進行訓練。就像我們了解了運動方法之后,就更容易變得健康一樣,任何能力的訓練都有配套的方法。
這個時代的好處是,學識相對容易獲得,而且越來越容易獲得。若是能讀懂英文、再加上Google,那就簡直沒有邊界。所以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我們鼓勵大家從增加學識開始努力。
這樣來看,蘇格拉底、斐德羅、柏拉圖那幫人的直覺是很驚人地準確的。那個黑馬,對應著“鱷魚大腦”(直覺),那個白馬多少有點不那么準確地對應著那個“猴子大腦”(情緒),而那個騎手(理智),則好像很清楚地對應著那個“人類大腦”(理智/元認知)
你可這樣理解,最初的時候,我們的戰車是這樣的:
黑馬很強大(直覺)
白馬次之(情緒)
那騎手還只不過是個娃娃(理智/元認知)
注意,在我們的語境里,“元認知”與“理智”常常是可以互換的。
所以,我們的戰車其實挺爛的,跑起來歪歪扭扭,弄不好總是在兜圈圈,馬不聽話,騎手呢?太小,啥都不太會.....可一旦如此理解,我們馬上就反應過來我們真正的任務是什么了:
想盡一切辦法改進戰車的性能!
想辦法讓騎手盡快成長;
想辦法讓白馬和黑馬一樣強大;
讓他們三個配合得很好......
首先,要糾正一個普遍的錯誤認知。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甚至包括現在),人們常常把理智和情緒、直覺錯誤地對立起來,搞得好像:
理智最高級,我們只需要理智就足夠了;
情緒一點兒用都沒有,有也只能是害處;
直覺都是錯的(盡管不得不承認多數人直覺非常厲害)
這其實非常荒謬,這就好像是騎手、白馬、黑馬本來明明是好好的一家人,現在非要離間他們一樣---并且還要“科學”地、“有理有據”地讓這一家子分崩離析。于是連帶出現了一系列貌似合理卻最終不僅不起作用還起反作用的各種理論與建議,比如,“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一定要戰勝自己”......這種說法不僅是錯的,還是有害的,更是違背事實的。他們相互之間根本不應該以干掉對方為目標,那應該以什么為目標啊?合理的目標是,他們三個之間和睦相處。
必須接受這個事實:黑馬、白馬、騎手,最終誰都干不掉誰。并且,你想想啊,黑馬被干掉了、白馬被干掉了,那騎手駕馭誰去啊?戰車還能跑嗎?
還有,不應該用先入為主的道德判斷衡量他們。人們常常為黑馬的想法和行為感到羞辱。但,這其實是不對的,在此是違背事實的,當然也一樣是有害的。對于黑馬,我們應該采取成年人對待小孩子的態度,耐心調教才對,而不是“哎呀,這小孩太煩人了,干脆殺掉他算了!”
這也是為什么有一句話會很流行:聽過了那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今生。因為聽過的道理永遠是別人的,沒有實踐過,就不會融入到你的生活中。
這其實也間接反映了一個問題:
很多道理,講一遍是沒有用的。自我暗示最終會讓你不由自主地為了證明它而采取對應的行動,就好比《盜夢空間》里描述的情景一樣,一個簡單的念頭,最終可能會導致行為上巨大的差異。
再進一步,要明白,黑馬有黑馬的用處、白馬有白馬的用處。他們之間,不僅誰都不能消滅誰,并且恰恰相反,他們之間是相互需要的,離了誰都不行!也就是說,直覺有直覺的用處,情緒有情緒的用處,元認知有元認知的用處,他們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得好才厲害。以下的理解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深刻理解:
情緒是理智的快捷方式
直覺是情緒的快捷方式
直覺(黑馬)的反應比情緒(白馬)更快一些,情緒的反應比理智(騎手)更快一些,這是生理結構構成的,因為黑馬離心臟最近,所以最先獲得血液供給,最先獲得各種養分,然后是白馬,然后是騎手......
這也是為什么剛開始的時候,喚醒騎手(理智/元認知)都很難,讓他成長更難的原因。
不過,隨著騎手的成長,騎手會把自己已經習得的本領直接建立一個“快捷方式”固化到白馬身上,這樣明顯處理起來更快么!你已經有過深刻體驗的:
過去的你,誤以為金錢最重要,而不知道注意力的寶貴,于是,你整天浪費自己的注意力而不自知,在那三個大坑里幸福地活著......對,那時候的你,看個熱鬧,隨大流,操別人的心,并且,你還不知道自己在坑里,于是常常情緒不錯,只是偶爾元認知在審視自己現狀之時,有點難過而已......
后來你的元認知升級了,建立了新的價值觀,知道了“注意力>時間>金錢”,你從那三個坑里出來了......你發現沒有?你關掉了朋友圈,不再關心所謂的熱點,不再亂好為人師,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更合適的地方去,比如自己的成長,你的情緒開始反過來了(在另外一個鏡像的世界里嘛!)
所以,事實上完全沒有必要“控制”情緒,“消滅”情緒。最有效的“調教白馬”的手段很簡單呀,讓騎手不斷學習新的概念,打磨、更新舊的概念,不斷錘煉更好的價值觀,然后通過重復思考,反復應用,而后交(教)給白馬,即,建立正確的情緒。最神奇的是,新知識、新技能白馬用得多了,還能把新東西傳遞給黑馬,而黑馬的速度更快。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直覺”,這些都是靠訓練得來的。
大家要知道,每一次舉重若輕的背后,都有相對應的辛勤的努力。馬爾科姆·拉德威爾寫過一本名叫《決斷兩秒間》,講的就是那些專業人士如何通過“直覺”來作出準確的判斷。依靠訓練做到熟能生巧就是“直覺”。每天花一些時間去打磨自己的技能,一年左右的時間就會收到顯著的效果。
建立更重要、更有效的快捷方式(情緒與直覺),本質上就是把“學到的東西內化”的過程。所以,情緒與直覺也都是習得的。
美聯航事件發生之后,群眾都很憤怒,這也沒錯,感覺很正常;沃倫·巴菲特呢?不僅不憤怒,還挺高興,因為直覺告訴他,機會來了,一個壟斷企業的股票價格懸崖式下跌,還有更好的機會嗎?于是,他理智地大幅度加倉......他當然也不是沒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所以,依然可以正常冷靜地批評美聯航,希望他們改進---如此這般,股份也可以回到正常水平。學吧,學吧,看看人家的白馬和黑馬,看看人家的騎手!
還有,你知道黑馬、白馬、騎手,最終也都不是完美的。人們總是幻想自己能夠“改頭換面”,“重新做人”,這還是錯的,也是根本做不到的。從一開始,他們就不是完美的。在后面的成長過程中,他們三個跟現實中的所有東西一樣,都是連滾帶爬地成長的,時不時犯錯,時不時還會搞出一些“無法彌補”的罪過......他們和我們一樣,不是電腦,沒有“格式化硬盤重新安裝干凈的操作系統”的功能......我們都一樣,都只能將就著繼續,都只能容忍著的結果執拗地向前。并且,這三個家伙是一家人,雖然大家都有缺點,但也都有優點,雖然有時候配合不佳,但最終,大家要相互容忍,相互促進,出錯了一起承擔后果,做好了再接再厲。
最后,要深刻理解“快捷方式”建立的過程,即,新習得的知識的內化,需要很長時間,需要很多很多重復,需要很多次的應用,直至能夠“不假思索”地完成。
很多人對教育只有膚淺的理解,當然也不可能對自我教育有正確的理解。人們總是誤以為告知就是教育,誤以為知道就完成了自我教育,殊不知那是最膚淺的步驟。他們完全忽略了另外兩個重大的環節:內化與生產。
前面反復提到兩個詞,“重復與應用”,重復,就是內化的過程,賣油翁所說的,“無它,手熟爾”,就是內化完成后的結果。今天有 很多人開車。從剛開始的笨拙到后來的熟練(開車這東西,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根本用不著“精通”)......在這過程中,所有的神奇力量--到最后,大腦已經把那方向盤、那剎車和那油門(現在特斯拉,就沒有“油門”了,只 有“電門”)“內化”成了自己的“器官之一”----當你需要左轉的時候,你完全是靠“條件反射”做完一切的,瞟一眼反光鏡,腳踩剎車減速,方向盤以合適的速度左轉合適的程度,轉彎完成后略微松開方向盤讓它自己“回輪”,在車頭方向已經擺正的時候你又下意識地握緊方向盤,右腳從剎車早已恰當地松開,踩到油門(或者“電門”)上,逐漸加速......那方向盤就好像長在你的手上,那剎車、油門就好像長在你的腳上,完全是一體的。這就是內化完成的過程。
而生產,就是反復“應用”那些通過重復而完成了內化的新技能,通過產出反過來進一步強化那些新的技能。最明顯的例子是寫作,寫作是反復思考,反復輸出思考結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更多的邏輯能力被內化,更強的溝通能力被內化,更強的感染力、影響力被內化,并且,發生這一切的原因和結果是元認知能力的不斷強化與內化。
自我教育失敗的原因還是一樣的,你不生產,你就實際上什么都沒有,能識字,能看書,卻什么都做不出來,有比這樣更廢物的嗎?
我一向認為,想明白的人都有很強的執行力,執行力這個東西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只是“想明白”這個動作的自然結果。而一切的“半途而廢”,最合理的科學解釋也是最相互的解釋:重復與應用的次數不夠,內化過程沒有完成,大腦皮層溝回構建失敗,應該建立的神經元間的聯結不夠強乃至于斷掉,回到了原本沒有聯結的狀態......
執行力差的另外一個解釋,也是更重要的解釋,卻已然是早就講過的了---執行力強的和執行力差的,他們不是同一個物種,他們并不生活在同一個世界里,他們是完全兩個不同的物種,生活在各自截然相反的鏡像世界里。你覺得累,并不見得說明所有的人都覺得累,有另外一個物種到健身房里跑步,大汗淋漓,然后精神煥發;你覺得無聊,不見得所有人都覺得無聊,有另外一個物種興致盎然地干著你完全不能體會到快樂的事情;你覺得辛苦,不見得能證明所有人都辛苦,有另外一個物種不吃不喝也要做完,誰敢攔著她她就跟誰急!
想要提高執行力?進化成另外一個物種就可以了。那時候你就知道了,那根本就不是逐步提高的過程,而是從零到一瞬間滿血的狀態。
知道沒用!
做到才有用!
幻想沒用!
實現才有用!
而且幻想也需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