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356字,閱讀需3分鐘。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孩子們的學習壓力增大,學校出現心理問題的孩子越來越多。而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幾乎都跟家庭有關。
有專家指出,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元的,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早期教育、學校中的經歷、生活事件與心理應激、自身的氣質和性格特征等都可能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其中,家庭風險對孩子的主觀幸福感的效應最突出。
一天午飯過后,我和校長一起上了樓。我走進了教導處辦公室。等我一出來,就看見校長帶著一個小女生坐在教導處旁邊的小會議室里談話。我有些納悶,從哪里冒出來個小女孩呢?
過了一陣,校長打電話給我說:能否找20元現金送到小會議室。我猜想,應該是幫助那個小女生吧。我翻了一下包,湊足了20元現金,送了過去。于是,我坐下來傾聽孩子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兒,連校長要親自來和這位小女生進行溝通。
原來,小女生是四年級一班的孩子。圓圓的臉,一對大眼睛忽閃忽閃的。頭發看上去沒有梳好,顯得有些凌亂。上午,全班同學參加完運動會的項目后回到教室休息。她發現自己早上裝在書包里的20元錢弄丟了。她說,她在班級里和同學的關系也不大好,與老師的關系也不大好,也不敢告訴媽媽。所以她對誰也沒說,就自個兒跑到了五樓,踩著消防箱爬到了花臺邊坐著想跳樓。校長剛好路過發現了她,才趕緊把她抱了下來。于是有了我先前看到的一幕。
小女生坐在寬大的椅子上,一說話就開始哭。我和校長開始慢慢詢問她的家庭狀況。媽媽在一個餐館上夜班,每天要很晚才能回家,與她交流甚少。爸爸又在外地上班,一周回來一次,和爸爸的語言也不多。原來,小女孩缺少的是父母的陪伴和愛。每天的一日三餐,除了午餐在學校和老師同學一起吃以外,早餐和晚餐都是她自己解決。早上出門上學的時候,媽媽就丟給她20元錢,叫她在外面買著吃。下午放學后,媽媽也還沒下班,要么自己熱一點飯菜,要么就到媽媽的工作的餐館去。長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指導,導致小女孩不會與人相處,遇到什么事情只有自己悶在心里,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想法。后來,我們請來班主任老師了解了情況,班主任說多次跟孩子的媽媽交流,媽媽口頭上答應,但一直沒有實際行動。學校老師的力量實在是太有限了。
第二天,學校又請來了小女生的媽媽進行溝通和指導。媽媽和爸爸都是為了生存,要找錢吃飯,無法陪伴著自己的女兒。到底是錢重要還是自己女兒的生命健康重要呢?這個問題直擊到媽媽內心的要害。媽媽哭著說:當然是女兒的生命健康重要。學校建議媽媽找一份與女兒的作息時間同步的工作,既能兼顧工作,也能照顧女兒。媽媽答應只有再次辭職,重新陪伴女兒,照顧女兒。
現今像這樣的孩子和家庭層出不窮,給我們教育工作者留下了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學校如何指導家長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如何引導家長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一,幫助家長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保持良好的夫妻關系,給孩子一片成長的藍天。如此,才能讓孩子充分感受日常生活的美好;
第二,幫助家長學會親子溝通,學會高質量陪伴,建設高質量的親子關系。在陪伴中發現孩子的潛能,幫助孩子找到努力的方向。同時做好自己,做自己情 緒的主人。
第三,幫助家長學會觀察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覺知孩子的問題并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出現“情緒反常”的行為時,家長要及時發現并與學校溝通,阻斷學生心理問題的進一步嚴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