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故鄉》這是我定義的魯迅童年三部曲。
《百草園》充分展示了魯迅童年時的活潑可愛頑皮搗蛋,那種肆意蓬勃的童真的激情讓人難忘。文章中也有對成人的描繪,但成人不過成為了童年魯迅調侃的對象。比如作者以兒童視角來寫他的先生,是一個和藹而博學的人,但當我問他關于 “怪哉”蟲的事情,他卻硬生生地說不知道,而且十分生氣。作者寫道:“我才知道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只要讀書,因為他是淵博的宿儒,決不至于不知道,所謂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說。年紀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見過好幾回了。”總之我們透過文字看到的是孩童那張狡黠純真的臉。
相比《百草園》,《社戲》中對成人社會描述的文字就更多,批判了人與人之間的那種防范擠壓以及現實生活對個人精神空間的壓迫。但作者寫成年之后人的精神不自由的狀態主要是為了陪襯,陪襯出童年時小伙伴之間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文章的重點依然還是對童年的描繪,對可貴的童心的肯定。而肯定童心本身就是批判現實。只不過這樣的批判不是那種劍拔弩張,而是于率真幽默中感受到現實的無奈。“大家跳下船,雙喜拔前篙,阿發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后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于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有說笑的,有嚷的,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在左右都是碧綠的豆麥田地的河流中,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小伙伴們一起結伴乘船去看戲,那一路上的熱鬧忙碌成為了魯迅永恒的記憶。而魯迅之所以對那晚的社戲念念不忘,并非因為這戲本身有多好,而是在于和誰一起去看戲的。總之,這兩篇文章的情感基調顯得輕松明朗而純真。但問題是《社戲》中的那群小伙伴總有一天要長大的,他們長大了之后,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又會是一個怎樣的狀態?于是有了《故鄉》。
《故鄉》寫的是童心的失落。雖然《社戲》里已有對成年之后現實社會的描寫,但那畢竟屬于陪襯地位。但在《故鄉》中,作者著重描寫的是現實的故鄉,灰暗破敗蕭條。對童年故鄉的描繪更加深了對現實故鄉的失望。而隨著閏土“老爺”的那一聲請安,我們可悲地發現原來這就是成長,人與人之間再也不能像小時候那樣地無拘無束,兩小無猜。人與人之間要講究等級,講究出身,講究地位。而各人在各自所背負的生活的重擔面前,再也沒有了昔日的活力。那種成年人的疲憊、麻木、辛酸的生活給人更深的感觸。成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人性被扭曲的過程。
為什么成年人不能持有一顆不滅的童心過一生?童心是美好的,童心是脆弱的。而現實,很窘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