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廈九九
假如你中了巨額彩票,足夠你吃喝玩樂一輩子。你還會選擇繼續工作嗎?我想很少有人會給出肯定的答案。盡管工作占去了我們一生中最多的時間,但在絕大部分人看來,卻是不得不干的“必要之惡”。
“要不是為了錢,誰想工作啊!”這句話應該能夠表達多數人的心聲。時下年輕人不喜歡工作、厭惡勞動、追求享受的現象普遍存在。越來越多的人抱持“生活至上”的態度,把工作僅僅看作謀生和賺錢的手段。可是,如果我們想要獲得事業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工作卻又是大多數人唯一的路徑。而那些成功改變自己命運,獲得幸福人生的人,無一不是熱愛甚至迷戀自己工作的人。
《干法》一書為我們講述的,正是獲得幸福人生的工作觀和工作法。《干法》是“日本經營之圣”稻盛和夫所著,該書于2009年在日本出版立即成為超級暢銷書,一年內再版19次。稻盛和夫是日本經營四圣中唯一健在的一位(其它三位分別是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和本田宗一郎)。
他一生經營過3家企業。1959年,27歲赤手空拳創建了京瓷(后成為日本市值最高的公司),1984年,52歲的他創辦了第二電電(KDDI),兩家企業都進入過世界500強。2010年以78歲的高齡,接掌管理即將破產的日航,只用了短短10個月,就讓日航扭虧為盈,并創造了日航歷史上最高的利潤。這個利潤率也是當年全世界航空企業中的最高利潤率。
稻盛和夫當年寫這本書,是出于對日本社會的深刻憂慮——在物質富裕的時代,年輕人喪失了最重要的勞動觀,即工作的基本觀念。稻盛和夫抱著“將工作的目的和意義及其方法告訴年輕的一代!”的使命寫了這本書。如今,這本書對我們同樣具有借鑒意義。而這本書所講的內容也許會刷新你的三觀——工作觀、勞動觀與價值觀。稻盛和夫現身說法,將其在70余年的切身經歷、經驗和思索中所產生的工作觀娓娓道來。
稻盛和夫在自序中說:“本書的內容不過是從我粗淺的人生經驗和思索中所產生的質樸的‘勞動觀’。但同時,它又是從我70余年的切身經歷中所獲得的不可動搖的‘信念’,也可以說它是被實踐證明了的正確的‘哲學’。”全書主要圍繞以下三個問題進行:一是“我們為什么要工作?”二是“如何讓自己愛上所從事的工作?”三是“怎樣才能出色地工作?” 這三個問題事關每一位工作者,也是每個人一生中最重要且無法逃避的問題。
本書從最根本的工作價值觀“我們為什么而工作”談起,接著就“多數人并不喜歡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這個問題談論具體的處理辦法。最后,作者給出了一系列親身驗證過的普適的工作方法。可以說,這本書里,稻盛和夫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他本人行之有效的“干法”,更有他在干的過程中發現的“天機”。接下來就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去探尋工作的“天機”。
一、我們為什么要工作?
?“為什么而工作”的問題是工作觀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問題。明白“我們為什么而工作?”比“如何工作”更重要。明白了工作的意義,自然會改變對工作的態度,努力工作,愛上工作。
《干法》這本書帶給這個世界的最大價值,就是真切、深刻地揭示了工作的意義。從一定程度上說,人類生活、生命的意義都是由工作創造的意義所支撐的。真正理解了工作的意義,也就掌握了理解整個人生意義的鑰匙。
稻盛和夫認為為錢工作無可厚非,但不明白工作的真正意義,只是將其作為賺錢的工具,很容易掉進兩個坑:
一是“厭惡工作”的工作狀態。因為工作的目的只是賺錢,工作勢必會成為人們不得不做、被逼無奈的行為。然而,對于被逼無奈的事情,有幾個人能抱有喜歡的態度?對工作充滿抱怨、“星期一綜合癥”隨處可見。二是“急功近利、不擇手段”的心態和行為。因為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賺取足夠多的錢,所以,人們的心思就很容易集中到“想方設法賺大錢、最好是輕輕松松賺大錢”上。那么有什么方法能輕松賺大錢呢?當然是投機取巧、少勞多得、甚至不勞而獲了。
稻盛和夫認為工作的目的和意義,正確的次序應該是這樣的:最次的目的和意義是“為錢工作”;中等的目的和意義是“為提供優質、超值的客戶價值和社會價值而工作”;上等的目的和意義是“為提升心志、修煉靈魂而工作”。
對于最為上等的工作目的和意義,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認知,一方面是工作能提升心志,造就人格;另一方面是工作能扭轉人生,改變命運。
工作提升心志,造就人格
提升心志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有的僧人經歷長期嚴格的修行,也未必能夠達到。但是,工作可以。工作的意義正在于此。艱苦的工作可以磨煉自己的人格與心性。在努力工作的過程中,你脆弱的心靈能得到錘煉,你的人格能得到提升。那些有著厚重沉穩的人格的人,無不是通過長時間不懈的工作,磨礪了心志。
書中講了一位70多歲的木匠,只有小學畢業,幾十年間只從事修建神社這一項工作,又苦又累,不勝其煩,有時也想辭職不干,但還是承受和克服了種種勞苦,勤奮工作,潛心鉆研。在和稻盛和夫的一次談話中,他說“樹木里宿著生命,工作時必須傾聽這生命發出的呼聲。用千年樹齡的木料時,我們工作的精湛必須經得起千年日月的考驗。”這種動人心魄的語言,沒有沉著堅持、精益求精的心性和品格,是說不出來的。而這樣的人格只是來自于對一項普通工作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和努力。
工作扭轉人生,改變命運
當然,工作能帶給我們的,除了提升心志,還能改變人生。或者說心志和人格的提升,本身就能帶來人生的轉變。稻盛和夫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證明。
23歲之前,稻盛和夫生活的相當艱難。先是初中升學失敗,接著患上肺結核,接著拖著孱弱的身體第二次考初中又失敗,同時因為戰亂家里被燒成廢墟。考大學時也不如意,第一志愿沒考上,只進了一所地方大學的工學部。畢業后找不到工作,后來經老師推薦,進了制造電瓷瓶的小公司,上班后第一個月得到的答復是“工資請再等等。”一段時間后,和他同時進公司的年輕人都走光了,最終,連年虧損的公司就剩下稻盛和夫一個大學生了。
看到同事們一個個各憑本事開拓進取,自己卻無處可去,稻盛和夫非常苦惱。究竟是離開,還是留下來?被逼到這一步,他反而清醒了。稻盛和夫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先埋頭工作!不再抱怨,不再動搖,發自內心地以積極的態度認真面對自己的工作。
然而,僅僅因為這個決定,稻盛和夫的人生發成了徹底的、戲劇性的變化。之后不管處在何種境遇,都抱著積極的心態朝前看,任何時候都極度認真地工作,持續努力。隨后,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稻盛和夫在工作中突飛猛進,4年之后就在這家公司創建了京瓷。人生進入嶄新的狀態,充滿希望,且不斷成功。
稻盛和夫希望通過自己的故事,告訴處在迷茫困頓中的年輕人,人生面對任何困難和挫折,努力工作就能改變人生。工作是人生最尊貴、最重要、最有價值的行為,也是自我實現、完善人格的“精進”的道場。而我們這個時代更應該有這種深度的、正確的工作觀。
有人可能會說,我也知道工作的深層意義,可我沒有別人那么幸運,能夠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所以對工作怎么也熱愛不起來。事實上,能夠碰上自己喜歡的工作這種幾率,恐怕不足千分之一萬分之一。大多數人初出茅廬,只能從自己不喜歡的工作開始。問題是多數人對不喜歡的工作抱著勉強接受、不得不干的消極態度,感到不滿、抱怨、發牢騷。這就關系到書中闡述的第二個問題:如何讓自己愛上所從事的工作?
二、如何讓自己愛上所從事的工作?
稻盛和夫認為,想要度過一個充實的人生,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另一種是“讓自己喜歡上工作”。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前者是可遇不可求的,而后者卻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做到的。在這個過程中,有四種方法特別值得借鑒。
首先,改變心態,埋頭去干。
一開始稻盛和夫對新型陶瓷也沒什么興趣,這和很多年輕人的抱怨差不多。但稻盛和夫告訴自己“即使做不到很快就熱愛工作,但至少‘厭惡工作’這種負面情緒必須從心中排除。隨著不斷深入地研究和實驗,不知從何時起,他深深地為新型陶瓷的魅的力所吸引。
開始時,有一半是強迫自己,但不久就變得積極主動起來了,而且喜歡上這項研究,再后來,超越喜不喜歡的層次,感覺到這項工作所包含的重大意義。之后的數十年,他不僅帶領企業在該領域內首屈一指,而且本人也成了這一領域的專家和先驅者。
稻盛和夫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使命”或“熱愛”并不是偶然碰上的,而是由自己親自制造出來的。稻盛和夫說,喜歡自己的工作,僅僅這一條就能決定人的一生。人就是這樣,對于自己喜歡的事情,再辛苦也無怨言,也能忍受。而只要忍受艱苦、不懈努力,很多事都能成功。
其次,和工作談戀愛,全身心投入。
據說99%的人不喜歡正在做的事,并不是對這件事情沒有興趣,很可能是沒有把事情做好。人們總說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是其他事情。而出現這種感覺往往是因為還沒有開始做那件事情,也還沒有在那件事情上遭受挫折而已。如此一來,不感興趣就成了淺嘗輒止、知難而返的借口。
殊不知,沒有深入下去充分投入,怎么可能產生興趣啊。如果對一件事總是淺嘗輒止,那自然體會不到這件事的妙處,也不會產生興趣。改變想法,改變心態,對某項工作進行長時間地、持續地投入,你的認識和感受可能會完全不同,一切就可能走向良性的循環:喜歡——不辭辛勞埋頭工作——獲得力量——做出成果——獲得好評——更加喜歡工作。戀愛中的人再辛苦也不覺得苦,學會和工作談戀愛,不斷投入其中,良性循環就開始了。
要做好工作,就不能把“工作”和“自己”分開,要悟到“自己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自己”的程度,也就是說,連同身心一起,投入工作,熱愛工作。如果對工作缺乏如此深沉的摯愛之情,就無法抓住工作的要領。如果你能喜歡上你的工作,喜歡上自己制造的產品,那么當某個問題發生的時候,就一定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稻盛和夫為了讓“水冷復式水管”整體均勻干燥而不發生裂痕,嘗盡了各種方法,最后他決定抱著水管睡覺。晚上在爐窯附近躺下,把水管小心翼翼地抱在胸前,整個通宵都慢慢轉動著水管,用這種方法干燥,同時防止變形。盡管在旁人看來,這簡直不可思議。但稻盛和夫正是靠這種全身心地投入,順利完成了“水冷復式水管”的制造任務。
再次,善于發現工作中的感動和喜悅。
學會為自己的小小成功感到欣喜,比如一項工作順利完成,或工作成果受到別人夸獎。要把這種喜悅和感動當作精神食糧。稻盛和夫認為,在漫長的人生征途中頑強生活的最好方法,就是抱有一顆善被感動的心,誠摯地對待生活,把感動帶來的能量當作動力,更加努力地工作!
書中有個故事是這樣的:稻盛和夫因為一個實驗數據符合自己原先的設想,高興得“蹦、蹦”從地上跳起來,并對他的研究助手說:“喂!你也該高興啊!”不料,這位頭腦非常聰明的青年用鄙夷的延伸看著他,說道:“說句失禮的話,值得男子漢高興得跳起來的事情,一生中也難有幾回。但看你的樣子,動不動就高興得手舞足蹈,甚至叫我也要同你一起高興,我是說你輕薄好呢還是輕率好呢?”
對方顯得非常理性,但稻盛和夫無論如何接受不了他的觀點。立刻反駁:“你說什么?因為小小的成功就能感到喜悅和感動,這樣多好!要想堅持這種枯燥的研究,有了研究成果,就應該真摯地高興,為每一步小小的成功而慶祝。這種喜悅和感動能給我們的工作注入新的動力和勇氣。不管你說我輕薄也好,輕率也好,今后我照樣要為我的每一個小小成功而開心,并由此把工作不斷向前推進。”
兩年后,他的助手悄然辭職,離開了公司。如果當初他能像稻盛和夫那樣為自己小小的成功感到欣喜,并以此為動力更加努力地工作,那結果也許會完全不同。
最后,讓自己成為自燃型的人。
物質有可燃性、不燃型和自然型三種。同樣,人也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點火就著的“可燃型”的人,第二種是點火也燒不起來的“不燃型”的人,這樣的人往往會被公司淘汰。第三種是自己就能熊熊燃燒的“自燃型”的人。所謂自燃型的人,從來不會等別人吩咐了才去干,因為有了命令才工作,而是在別人吩咐之前自發去干的主動積極的人,前提是他們都是熱愛工作的人。
自燃型的人,往往勇于在“漩渦中心”工作。工作中無論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一個精力充沛、起核心作用的人物,去協調上司、部下和周圍人的協助。這樣的人將成為全體人的中心,宛如一股上升的氣流自平地涌起,將全體人員卷入,帶動整個組織一起行動。像這樣自己主動領頭、帶動周圍的人把工作有聲有色地開展起來的人,就是“在漩渦中心工作的人”。
如果你不是漩渦的中心,只是在漩渦四周咕嚕咕嚕地跟著大家轉,就很難體會到工作的真正樂趣。讓自己進入漩渦中心,積極地把周圍的人裹挾進去,你就能品嘗到工作成功之后醍醐灌頂、如露如心的欣喜之情。當然,這需要膽識和勇氣。如果你敢于主動提出行動,有問題意識,并且熱愛工作,你就會自己“制造漩渦”,讓漩渦轉起來。
三、怎樣才能出色地工作?
行筆至此,我們明白了工作的真正意義,也了解了如何讓自己愛上工作的秘訣。最后,我們來說說大家普遍比較關心的工作方法,這也是《干法》一書中花了較多篇幅闡述的部分。總結起來,想要出色地完成工作,都離不開這幾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樹立高目標。
首先,不斷樹立高目標,并把這種強烈的愿望滲透到潛意識里。只有不斷地堅信,這種愿望才會成為愿力,成為你的潛意識。但是,這必須是強烈的愿望,強烈到廢寢忘食、朝思暮想、念念不忘、反復思考,整日里只想這一件事。當這種愿望滲透到潛意識中,在無意識中或某一特殊時刻將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京瓷創業時只有28名員工,但只要一有機會,稻盛和夫就會對員工說:“我們要成為西京原町第一的企業;達到西京原町第一以后,就要瞄準中京區第一;達到中京區第一以后,就要爭取京都第一;達到京都第一以后,就要爭取日本第一;再然后,當然就是要達到世界第一。”
稻盛和夫認為,不去想,不認真思考,就什么都實現不了。無論對工作,還是對人生而言,這都是鐵律。你首先要敢于想,如果連想都不敢想,要做到就更不可能了。古語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第二個要點: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
為了實現高目標,就需要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努力的重要性人盡皆知。當有人問“你努力了嗎?”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回答:“是的,我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僅僅付出同普通人一樣的努力,是很難取得成功的。平平常常的努力,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都不可能獲得理想的成果,只有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才是人生和事業成功的基石。
所謂“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不是說“到這種程度就行了”,而是沒有終點、永無止的努力。因為要將目標一次接一次向前推進,離不開持續的、無限度的努力。這聽起來很沉重,似乎很難實現,也讓人很難接。
稻盛和夫認為事實絕非如此,觀察一下自然界,無論何種動物、植物,都在拼命地求生存。為了生存必須拼命努力,自然界的“道”本來就如此,這也是宇宙的規律。想要成功就必須拼命工作,想要生存就必須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此乃自然之機理。
第三個要點:全力過好今天,持續累積每一天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持續過好內容充實的“今天”這一天。京瓷創立至今,從來不建議長期的經營計劃,因為未來變化太多,難以預測。稻盛和夫最看重的是年度經營計劃,然后細化到每個月,甚至每一天的具體目標,并且千方百計努力達成,全力過好今天這一天。稻盛和夫說:“以今天一天的勤奮就一定能看清明天。以這一個月的勤奮就一定能看清下個月。以今年一年的勤奮就一定能看清明年。”
當樹立了高目標之后,就應該更加著眼于眼下的事情,一瞬一瞬,一天一天,今天比昨天向前跨進一步,今天比昨天進步一點。小小的成就不斷累積、無限持續。這樣一天天持續的力量,能將不可能變為可能。乍看宏大高遠的目標也定能實現。偉大的事業乃是樸實、枯燥工作的不斷累積。
第四個要點:追求“完美主義”。
出色的工作產生于完美主義。完美主義不是更好,而是至高無上,這就是稻盛和夫在工作中不斷追求的目標。京瓷要完成一個產品,哪怕99%都很順利,只要最后1%除了問題,前面的努力就都會前功盡棄。所以稻盛和夫任何時候都要求100%的完美主義。
他對產品質量和工藝的追求到了極致,不是“最佳”而是“完美”。“最佳”是和別人比較,在水平低的市場中也會有“最佳”。而京瓷要追求的是“完美”,“完美”是絕對性的,不用和別人比較,沒有人能超越“完美”。能做出“完美”的產品,當然也就無敵了。這就是為何京瓷能脫穎而出贏得世界贊譽的原因之一吧。
工作中要訓練“有意注意”,將意識高度集中。只有每個環節都高度集中注意力地工作,才有可能生產出完美的產品。最重要的是注重細節。德國有句格言:“神寄宿在細節處”事務的本質決定于細節,美好事物產生于注重細節的認真態度。
第五個要點:創造性地工作。
稻盛和夫說,“凡事多問問自己,我是否付出了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我的工作方法是否不亞于任何人?”要做到這一點,離不開“創造性”地工作,離不開每天的精進與創新。
無論多么渺小的工作,都積極去做,抱著問題意識,對現狀開動腦筋進行改良。比如,打掃車間總是用掃帚從右向左掃。那么,今天從四周向中間掃試試會怎樣?或者,光用掃帚打掃不干凈,用拖把試試怎樣?用拖把效果不好,向上司建議,花點錢買臺吸塵器如何?再進一步,自己改良一下吸塵器,讓它掃地又快又干凈,如何?
這就是創造性的工作。不滿足于現狀,總想做得更好,總想不斷提升自己,有沒有這種“想法”或許就是產生“成功”與“失敗”之間差距的根源。對工作和人生也是一樣。每天一點的鉆研創新,日積月累,就會形成天壤之別。
總結起來,關于“人為什么要工作?”、“如何愛上自己的工作?”、“怎樣才能出色地工作?”這三個問題,稻盛和夫分別用了三個觀點來回答。第一個觀點是:工作的第一目的和意義是提升心志,造就人格。第二個觀點是:對于不喜歡的工作,抱著“和工作談戀愛“的心態,越投入、越努力就越容易愛上工作。第三個觀點是:想要出色地工作,就要樹立高目標,并為此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全力過好每一天,創造性地工作,追求“完美主義”。
稻盛和夫在《干法》及其姊妹篇《活法》中都有提到一項人生公式: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其中能力從0分到100分;熱情也就是努力程度,從0分到100分;思維方式從-100分到100分。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如果錯誤的話,哪怕只有-1分,再多的努力和能力都只會讓自己更加失敗。
只有抱持正面的思維方式,才能擁有美好的人生。而正確的工作觀作為一種正向的思維方式,不知給人生加了多少分。如果用這個公式來詮釋《干法》這本書的話,應該是:理解工作的意義,熱愛你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就能擁有幸福人生。
看完此書,你會發現讓稻盛和夫成為傳奇人物的“稻盛哲學”十分樸實,用稻盛和夫自己的話來說甚至有點“幼稚”。大道至簡,但知易行難。大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融入骨子運用到生命里的,卻少之又少。這也是為什么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道理不能改變人生,但行動可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