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金田村,在中國版圖上絕對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如果不是歷史上那場席卷大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起義,我們今天恐怕無從知道在祖國大地上還有這么一個小村莊。
十九世紀中葉,對滿清王朝的當權者來說,絕對稱得上錐心刺骨之痛。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外國的堅船利炮終于轟開了滿清那扇生滿鐵銹、搖搖欲墜的大門。一向閉關鎖國、夜郎自大的滿清政府面對窮兇極惡、趾高氣揚的西洋鬼子,無不戰戰兢兢,渾身發抖。西洋列強的胃口無比巨大,他們盯上了滿清白花花的銀子,漫天要價,獅子大開口,大肆狠狠地敲詐勒索一番。垂垂老矣、毫無反抗之力的滿清政府不得不割地,賠款,求和,好話說盡,才勉強把列強哄住。
大清的當權者還來不及舒緩一口氣。1851年1月11日,落第秀才洪秀全率領兩萬多拜上帝會教徒云集在廣西金田村。那一天,他們群情激昂,指天立誓,發誓掃盡清妖,建立一個太平盛世,讓天下貧苦百姓人人有飯吃,人人有衣穿。對于極度貧苦的農民兄弟來說,這充滿了巨大的誘惑。這是人類歷史上最理想的家園,大家都是兄弟姐妹,親如一家,沒有壓迫,沒有剝削,充滿了誘惑力。
洪秀全站在高臺上,望著黑壓壓的人群,微微一笑,巨手奮力一揮,宣布起義,隨后建立了太平軍,建號太平天國。教主洪秀全的身邊,緊緊站著一幫鐵桿兄弟,他們分別是楊秀清、馮云山、肖朝貴、韋昌輝、石達開。他們神情莊嚴、六雙巨手緊緊地握在一起。
洪秀全發號施令,太平軍隨即展開凌厲的攻勢,一舉拿下廣西武宣縣。洪秀全在武宣縣東鄉宣布“登基”,號稱天王。不久,太平軍揮師攻占永安,并在永安整編軍隊,分封諸王。根據功勞的大小和當時在拜上帝教的影響力,楊秀清被封為東王,馮云山、肖朝貴、韋昌輝、石達開被分別封為南王、西王、北王、翼王。各王均受東王楊秀清節制。
楊秀清身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拿到了太平軍的最高軍事指揮權,開始傲然邁上一條不同凡響的人生道路。
永安建制后,太平軍遭到清軍的圍攻。永安苦戰突圍后,太平軍揮師北上,攻克全州。不幸的是,太平軍在全州攻打正酣之時,南王馮云山不幸重傷身亡。馮云山實際上是太平天國名副其實的軍師,是洪秀全的左膀右臂,馮云山的逝世,無疑是太平軍重大的損失。太平軍并沒有因為馮云山的陣亡而止步,他們一路北上,攻城掠地,勢氣大增。
在攻打長沙的大戰中,西王肖朝貴中炮壯烈犧牲。肖朝貴忠心耿耿,是洪秀全最為得力的將帥之一。肖朝貴的犧牲,同樣使太平天國蒙受重大損失。馮云山、肖朝貴都是洪秀全最為忠心的兄弟,如果有他們站在洪秀全的身邊左右掠陣,也許后來就不會發生楊秀清一手導致的“逼宮”大戲。兩位實力派王爺過早地離世,使楊秀清的權力更加集中,自視頗高的他,根本聽不進其他人的善意勸說了。洪秀全帳下諸將,已經無人能夠節制楊秀清。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權力過分集中在某一個人身人,必然會導致一系列潛在的危險,這種危險遲早會爆發出驚人的后果。
楊秀清馬不停蹄,揮師北上。太平軍像一只出籠的雄獅,威勢十足,一路怒吼,勇不可擋。清軍無法阻擋太平軍北上凌厲的攻勢。半年之后,太平軍連克武漢三鎮。太平軍發展到五十萬之眾,聲勢浩大。
1853年3月,太平軍圍攻南京,清軍不敵,南京告破。洪秀全改南京為天京,定為首都。從金田起義到定都南京,太平軍僅用兩年時間,便席卷了桂、鄂、贛、皖、蘇等省。這一方面說明太平軍初期軍紀嚴明,受到民眾的大力支持,聲勢浩大,勇不可擋;另一方面也說明,滿清軍隊久疏戰陣,訓練松散,戰斗力大打折扣,八旗軍隊難現當年揮師入關時的那份神勇。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清軍知道形勢不妙,加緊圍攻天京,組建了江北大營、江南大營。這兩座清軍大營像一把巨大的鐵鉗,對太平天國構成南北軍事威脅,時時讓太平天國感到鋒芒在背,猛虎在旁。在東王楊秀清的指揮下,太平軍傾其全力,一舉攻破江北大營、江南大營,解除了清軍南北對大平軍的巨大威脅。
太平軍趁此絕佳時機,派遣兩支大軍主動出擊,攻打清軍。一路大軍由林鳳祥、李開芳率領,向北猛攻,直逼直隸;另一路大軍向長江上游拓展勢力。至此,太平天國達到了全盛時期。
一個人在艱難困苦之時,更能激起無窮的斗志。一支軍隊在戰火交加之中,更能保持高昂的戰斗力。一個普通之人,如果心態不正,沒有擺正位置,他不可能快樂地活著。一個握有重權的人物,如果他沒有良好的心態,過度迷戀權力,往往會走火入魔。如果他掌控得好,還可以回頭是岸,全身而退。如果他掌控得不好,往往會弄得渾身碎骨,被打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之中,永世不得翻身。太平天國的東王楊秀清大約屬于后一種人。當他嘗到權力的好處后,心中過度膨脹,他的眼睛變得通紅通紅。可惜的是,他沒有駕馭好手中的權力。最后,他反被權力弄得遍體鱗傷,一命嗚呼,并成了千古罪人。
古今往來,許多英雄豪杰、凡夫俗子無不向往權力。但他們不明白,權力就像一只猛虎,養虎易,伏虎難。老虎溫順的時候,你可以摸摸它的額頭和屁股,可以跟它親熱一番。但老虎的脾性陰晴不定,它暴怒的時候,會一掌把你打翻在地,張開血盆大口,把你生吞活剝,毫不留情。
誰都不可否認,燒炭出身的楊秀清具有超強的管理能力和驚人的軍事指揮才能。太平天國能夠在金田舉事,能夠一路高奏凱歌大敗清軍,一路迅速攻占南京,在南京建都,在很大程度上都依靠了楊秀清杰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他的功勞無疑是最大的。但是,作為最高軍事的決策者和直接指揮者,這位燒炭出身的農民缺點也同樣突出,對于整個戰局的洞察和把握,不夠精準,其目光不夠遠大,革命不夠徹底。這樣對他來說,要求雖然過高,也有些過分,但對于他當時的地位來說,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他可以勸說洪秀全,不能滿足于現狀,不能僅僅把戰略重點放在拱衛首都天京上,而應把戰火燒到清軍的腹地,進一步將革命進行到底,迅速擴大戰果。雖然他們選派了兩支軍隊同時北伐和西征,也打了不少漂亮的勝仗,但兩支軍隊人馬偏少,對整個戰局來說,無濟于事,且支援遠征軍隊的力度不夠,導致最后折戟沉沙,幾乎全軍覆滅。這對太平軍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太平天國從而失去了進一步擴大發展的好機會。
更為嚴重的是,太平軍占領天京后,高層領導逐漸產生了嚴重的享樂和懶惰思想,大興土木修建王宮,高筑亭臺樓榭,上下級之間等級森嚴,這是令人可怕的現象。太平軍的最高統帥洪秀全應該負全責,他學起了封建皇帝的生活模式,每天深居宮中,跟美女淫樂,過上了極為豪華奢侈的帝王生活。
那些出生入死的王爺將軍們看見教主洪秀全如此瀟灑生活,心中自然羨慕異常,在羨慕之后,他們也大膽地把美女攬入懷中,盡情地享受男歡女愛帶來的歡樂。楊秀清也跟著很快墜入其中。
在革命尚沒有成功的時候,對已經被太平軍打得重傷倒地的清軍來說,這真是千載難縫的機會,他們終于艱難地爬起來,加緊招兵買馬,重振旗鼓,再次部署圍攻剿滅太平軍的計劃。而此時的楊秀清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低估了清軍的能量,低估了文弱書生曾國藩的本領。
當楊秀清看見別人跪拜洪秀全、三呼萬歲的壯觀場面時,他的內心受到強烈的震撼。他低頭自思一番,覺得自從高舉義旗以來,自己的功勞才是最偉大的,自己也應該好好地享樂一番。楊秀清不滿足于九千歲的稱呼,心中不服氣地哼道:洪秀全算什么東西!他只知道寫幾首歪詩,只知道吃喝玩樂,他根本不會打仗,不會沖鋒殺敵。他既然可以借天父下凡,難道我就不能借天父下凡嗎?可是,楊秀清犯糊涂了。洪秀全的能力雖然沒有他那樣強大,但洪秀全畢竟是主子,而他只不過是人家手下的臣子。自古以來,臣子的才能超過主子的,大有人在。無論如何,臣子絕對不能拿自己的才能跟主子相比,更不能明比,即使要比較一番,也只能在暗中比較。如果你硬要跟主子比較一番,看誰高低,看誰厲害,即便你最后比贏了,但你要付出沉痛的代價,弄不好,還要身首落地,誅滅九族。
《史記:淮陰侯》云:“勇略鎮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這句話說得非常透徹。楊秀清功高鎮主,我想,洪秀全心里肯定不爽。如果楊秀清為人低調,可能不會有生命之虞,偏偏楊秀清在關鍵時刻鋒芒畢露,突然發難,洪秀全心里肯定作了最壞打算。當然,洪秀全到底是讀書人出身,他讀的書多,最起碼他的見識要比楊秀清廣博些,他能夠沉得住氣。他看見楊秀清步步進逼,內心雖然極度惱火,但他不動聲色,反而裝起糊涂來。楊秀清要洪秀全封他為萬歲,洪秀全滿口應承,“大方”地封給他,讓他心里得到暫時而極大的滿足。
《禮記》有一句話這樣說:“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楊秀清不知道,他的所作所為已經嚴重地犯上作亂了,完完全全越過了洪秀全能夠容忍的底線。楊秀清自以為洪秀全軟弱可欺,一再放松了警惕。他哪里知道,洪秀全已拔出利劍,調兵遣將,秘密招回石達開和韋昌輝兩位王爺,緊急商討對策。韋昌輝跟楊秀清相比,在權欲方面,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韋昌輝這回表現得特別賣力,特別積極,他搶先發難,圍攻東王府,見人就殺,殺得血流成河,尸體如山。
除掉了楊秀清,韋昌輝又成為楊秀清第二。轉眼間,他連天王洪秀全的話也聽不進去了。石達開責怪他殺人太多,他立即以刀指向石達開,要殺掉這個愛管閑事的翼王。韋昌輝濫殺無辜,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被他無情地剝奪,數萬軍民被殺,血流成河。天京軍民忍無可忍,在洪秀全的領導下,奮起反擊,誅殺了韋昌輝這個殺人魔王。
經過楊秀清和韋昌輝的折騰,太平天國遭到重創,一時間,無法集中精力全力對付清軍。清軍在曾國藩的領導下,得到喘息之機,勢力得以壯大。這個時候,大平天國最需要的是整頓內務,盡快恢復元氣,集中精力,打擊清軍,擴大勝利果實。如果太平天國能夠這樣做,同樣可以笑到最后,同樣可以成就一番霸業。可是,經過楊秀清和韋昌輝的事件后,洪秀全變得膽怯多疑,他只相信自己和洪姓之人,他不再相信別人,他雖然招來石達開在天京主持軍務,可是他用人疑人。為了達到互相制約,他濫封諸王,大大小小的王爺不知其數。
在太平天國將帥中,石達開是位軍事奇才,他在名義上全面主持太平軍軍務,可他驚異地發現,他下達的命令卻不能傳達和貫徹。更令他不能容忍的是,洪秀全特意安插洪姓親王在他的身邊,監視和干涉他的工作。洪秀全的所作所為,讓自尊心極強的石達開感到很不是滋味。終于,他忍無可忍,終于憤然率領十萬太平軍隊出走。從此,他走上了與洪秀全徹底決裂的道路,不再受洪秀全的節制。石達開的負氣出走,嚴重地削弱了太平軍的軍事力量。石達開率部轉戰南方數省,雖有斬獲,但由于孤軍深入,又無外援,無法突破清軍的層層圍堵。最后,石達開率殘部退守貴州大渡河邊,無法渡過湍急的大渡河,石達開被清軍誘捕后慘遭殺害。石達開全軍被清軍剿滅。
太平軍在金田起義后,一路北上,高奏凱歌,威勢猛烈,像一艘動力十足的航空母艦,所向披靡,但自定都天京后,特別是經受天京事變后,這艘超強的航空母艦便擱淺在沙灘上,再也發揮不出它強大的威力。太平軍從此從戰略攻勢轉為戰略守勢。在太平天國后期,洪秀全重用了兩位年輕杰出的軍事將領陳玉成和李秀成,這兩位將領苦苦支撐危局,也打了一些漂亮的戰役,取得了局部的勝利。但是,面對越戰越強的清軍,他們沒能找到克敵致勝的最好辦法。最后,陳玉成、李秀成不能打開危局。陳玉成被俘,英勇不屈,最后死難。
在清軍的步步緊逼下,天京保衛戰打響。李秀成向洪秀全提出建議,突出天京,轉戰南北,可重振太平軍的輝煌。可是,過慣了聲色犬馬、紙醉金迷生活的洪秀全斷然拒絕了李秀成的正確建議。他不愿面對殘酷的現實,不愿把那座金碧輝煌的天京拱手讓給清軍,不愿過著以前流寇一樣奔走四方的艱苦生活。
對此,我不難理解,一個人從地獄升入天堂,過上了神仙般富足無憂的生活,你再叫他到地獄走一遭,我想,你就是打死他,他也不愿意。
李秀成只得長嘆一聲,那就聽天由命,與天京城共存亡吧!清軍攻城一波比一波猛烈,槍炮聲、喊殺聲驚天動地。關鍵時刻,洪秀全病死,太平軍失去主心骨。更為嚴重的是,太平軍糧草緊缺,戰斗力大減,難于持久。清軍終于抓住戰機,一舉攻破天京,實施殘酷地屠城政策,十萬太平軍將士的鮮血染紅了大街小巷。李秀成突出天京城郊,不幸被俘,最后被清軍殺害。
在此后數年間,太平天國余部雖然堅持斗爭,但大勢而去,那點力量微不足道,不足以成大事,最后全被清軍絞殺撲滅。一場轟轟烈烈、席卷大半個中國的農民起義運動就這樣被劃上了句號。太平天國起義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它沉重地打擊了腐朽的滿清王朝,加速了它
滅亡的步伐。在這次農民大起義中,廣大農民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反封建反暴力的決心和毅力。在戰場上,他們不畏生死,前赴后繼,奮勇殺敵,克服了一個又一個難于想象的困難,充分地表現了農民階級強烈的反抗精神,但是,農民的眼光不夠遠大,他們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益,就好像他們在種莊稼時,只求播種后必有收獲,能夠一日三餐填飽肚子,能夠平平安安地度日,這是他們最為致命的局限,也是導致太平天國不能走遠的最重要原因。
他們忘記了,既然拿起了刀槍,杠起了鮮紅的紅旗,就應該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直到革命的最后勝利,如果中途停下來歇息,那么張牙舞爪、窮兇極惡的清廷絕不會放過他們的。
如果不是楊秀清一手導致那場逼宮大戲,如果不是韋昌輝揮刀濫殺,如果不是洪秀全濫封諸王,如果不是石達開負氣出走,如果不是太平天國的高級領導過早地沾上奢侈安逸的生活,如果不是太平軍過早地失去了民心……這該是怎樣的一番景象?
可歷史是不能假設!但愿后人讀到這段歷史,能夠記住那一串串悲壯難忘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