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一些前沿的心理學家提出,人并沒有單一的自我,大腦中至少有七個模塊輪流控制我們的決定。從這個框架出發,我們能從中推導出一些看待事物的新方法。
為了說明人是理性的,還是感性的,有一些心理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中,研究者給每個受試者差不多100元,讓他們隨便花。受試者要瀏覽一個購物網站,用這筆錢想買啥買啥——條件是,在他們做決定的時候,研究者要通過功能性核磁共振密切觀察他們的大腦活動。
研究者發現,在一個人決定買與不買的過程中,人腦中的兩個區域起到了關鍵作用。
第一個區域是“伏隔核”,它的作用是提供愉悅感?——?當人預期能得到回報、或者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時候,伏隔核就會變得活躍。實驗結果表明,受試者面對一個商品時他的伏隔核越活躍,他就越可能買這個商品。
第二個區域是“島葉”,它的作用和伏隔核正好相反,當你預期到痛苦或者感到不愉快的時候,島葉就會變得活躍。可想而知,島葉越活躍,人就越不會買這個商品。
好,現在問題來了。如果一個人面對某個商品,他既想買、又不想買,那哪個區域活躍呢?答案是兩個區域都活躍。一方面,這個商品能給你帶來愉悅感,讓你產生想買的沖動;另一方面,你會猶豫買這個商品會不會有弊端,這筆消費是不是浪費錢。
而最終決定到底要不要買,就得看伏隔核和島葉這兩個區域,哪一個更活躍。
這就非常有意思了。兩個區域都是感情區域。請問在這個決策過程中,理性的作用體現在哪呢??
我們看到的購買決策過程其實是兩種感情的較量。正面感情超過了負面感情你就買,負面感情超過正面感情你就不買。這其實符合人腦的“模塊說”,大腦隨時被各個模塊接管,誰的聲音更大誰就做主?——?而每個模塊,都是感情模塊。決策,其實是感情和感情的競爭。
那理性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心理學家說,理性的作用是給感情提供信息和輔助。?
也就是說,每一個感情模塊都在使用理性來幫自己說話。?理性,只不過是感情的武器。
腦神經科學家發現,人所謂的抽象理性思維系統,是位于大腦背外側前額葉皮層?——?但背外側前額葉皮層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系統,它正好和多巴胺系統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我們知道,多巴胺系統能夠評價每件事情的價值有多大,提供快樂的回報。說白了,這就是說理性也是演化的產物,并不能完全擺脫動物性。
每個模塊的工作方式,都是感情。并沒有哪個模塊比哪個模塊更理性?——?各個模塊都可以調用理性。我們的意識以為自己在做理性分析,其實意識只不過是在傾聽各個模塊用理性來為自己找理由而已。
我們的所有決策,都是從感情開始,以感情結束。理性只不過是感情的工具,感情才是真正的決策者。
那么如此說來,決策的關鍵就不是調動理性,而是調配感情。
我們大腦的每一個決定,都是各個模塊的感情力量強弱對比的結果。
比如有些人想吃巧克力,但又覺得吃多了會增加熱量,或導致肥胖!
想要管住自己不吃巧克力,你就應該希望“不吃巧克力”這個模塊的力量變強。
而模塊變強的機制則是“滿足感”。比如說這次“吃巧克力模塊”戰勝了別的模塊,成功地讓你吃到了巧克力,你馬上就能獲得一個快樂的滿足感,那么下一次爭論的時候,“吃巧克力模塊”的力量就會更強,別的模塊就更爭不過它。
在爭論中取勝?—>?獲得快樂獎勵?—>?自身力量更強?—>?下次爭論更容易取勝
快樂的感覺,正是自然選擇最喜歡的激勵手段。而這是一個正反饋循環。這就是為什么短期沖動總是難以克服,一次次的滿足只會讓它一次比一次強,你最后必須加大劑量才能讓它滿足,就好像吸毒一樣。也解釋了為什么一個戒酒很長時間的人,偶爾喝一次酒就馬上就又想喝酒,因為他的喝酒模塊并沒有失去力量,只不過一直被壓制而已!偶爾喝一次酒帶來的巨大的滿足感,就足以把它再次激活。
這也是為什么要吸引一個人去賭博,最好的辦法就是一開始就讓他贏,一次次的贏牌給他帶來的刺激越來越大,他就很容易陷進去,難以自拔。
如此說來,最好的自控方法應該是打斷正反饋,不讓相關模塊獲得即時獎勵和滿足感。
如何做才能不被感覺所左右呢?
我們可以以抽煙為例,幫大家從感性中走出來,當你想抽煙的時候,你要意識到,想吸煙是一個感情。
一,接受這個感情,不要把這個感情推開,不要對抗,要承認自己想吸煙,而且承認這是一個合理的感情。
二,觀察研究這個感情,從旁觀者的角度,分析這個感情,它的力量有多強?是我身體的哪個部分有吸煙的需求?這個感情有“顏色”嗎?是什么“材質”的?當你從各個角度去分析它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個感情不再是你的一部分了。你越分析它,它就離你越遠。
分離,你和這個感情就分開了,這時候你已經不想吸煙了。
其實我們面臨的很多問題都是自控問題。比如你工作的時候愛走神,總想去看看手機,那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你先承認自己想看手機,然后閉上眼睛想想自己為什么想看手機,分析“看手機”這個感情到底是什么性質……你可能就不想看手機了,然后你就可以回過頭來繼續工作。?
大家可以試試,這樣做是否可以幫你變的更理性。
同時,在遇到負性情緒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利用上述方法,不被情緒綁架,做情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