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好久沒和兒子聊天了,幾乎從六年級開始,我和兒子的談話從未用過“聊”這個字。直到今天和侄女探討“她的考研之旅”時一股懊悔的滋味直涌心頭!侄女告訴我她上初中時,班里一個同學放棄了去某名校的機會,最終去了普通的學校。當街道的鄰居都在感慨的時候,孩子母親的回答卻很從容:"我們娃身體不太好,我不想讓她太累,壓力太大,雖然名校很好,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但我認為孩子成績不一定最好,只要他健康成長就好…..."
? ? ? 當侄女講到此時我幾乎不敢想象這是一個農村婦女在7年前對她孩子的教育想法,回憶起近乎一年的時間,我都以各種“母愛泛濫”的方式充實著孩子的每一天,甚至是周末!我更以為孩子助力,為他的未來助力的高大上理念攻擊他原有的思想境地!
? ? ? 侄女貌似猜出了我矛盾的心思,即可給我傳過來一篇有關“芬蘭教育”的文章,其中最值得我反思的部分便是:他們國家小學與初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教授孩子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孩子成長為熱愛生活、樂于探索、有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積極思考、有道德操守的社會成員。文章中有一個鮮活的例子:芬蘭從幼兒園開始,就訓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吃飯的時候,每個孩子有固定的量,每個孩子只吃自己盤里的食物,不添飯,也不能剩飯。十個月大的孩子,也是坐在專門的小餐椅上,圍著圍兜,自己吃飯。剛開始時,孩子很難把食物喂進自己嘴里,弄得圍兜上都是湯湯水水的,老師也不動手幫忙,也不在旁邊提醒,老師們的理論是,孩子自己在做一件事情時, 我們不能干擾他,外在的干擾會影響孩子自己模仿、思考與做事的能力。十個月大的孩子,會模仿同班的大孩子吃飯的動作,并通過不斷的練習,最終自己完全掌握。孩子回到家里, 家長也用同樣的方式訓練。在芬蘭,孩子上幼兒園后,家長就不再喂孩子吃飯了。
? ? ? 我在和兒子分享這個例子的時候幾乎是帶有很濃的感情色彩,以至于快要嚇到他!我抱歉于從兒子幼兒園時期的大包大攬,小學的無微不至,到目前還特別上癮的為孩子規劃著美好的未來,我很慶幸和侄女的這次深談,我相信我親愛的兒子能夠在兩個月后順利考入適合自己的學校,然而我清醒的認為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讓小升初成為我做母親的起點,讓中學的美好時光成為兒子炫麗的跑道,相信你最終能夠成為最正確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