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1
有一則泰國公益廣告,說的是媽媽、女兒和菠蘿的故事。
媽媽沒有上過學,不知道該怎么教女兒,唯一能做的,就是讓女兒從生活中學習。
當女兒拿起一個菠蘿擺弄著,不知該如何下手時,媽媽拿起另一個菠蘿,先切下其葉子,再把皮一點點削掉,女兒學著媽媽的樣子,一會的工夫,便學會了削菠蘿。
看到別的孩子開心地吃著冰激凌時,女兒很眼饞,可是媽媽囊中羞澀,只好將菠蘿切成冰棍的樣子,放在冰盒里給女兒吃。
女兒開心極了,夸贊道,“這比冰激凌還好吃,我們可以把它賣出去。”
于是,女兒胸前掛著保溫盒,去菜市場賣菠蘿冰棍兒,可是卻沒有人買。
孩子失落地回家問媽媽,“為什么沒有人買她的冰激凌?”媽媽說,“你應該去菜市場,看看別人是怎么賣東西的?”
女兒又回到菜市場,用充滿童真的眼光觀察著。她發(fā)現(xiàn),別人的攤位前都有一個牌子,標注著價格,并且他們都叫賣著自己的所售東西的特點。
賣辣椒醬的叫賣著:“五塊錢一碗,十塊錢三碗。”賣烤肉的叫賣著:“又香又嫩的烤肉,一咬滿嘴汁。”……
所有的這些給了女兒靈感,她立刻跑回家,用彩筆畫了菠蘿冰棍兒的樣子,寫上“菠蘿冰棍兒,每日好口味”的廣告語,并將之貼在保溫盒上,隨后她又跑回市場上叫賣,“菠蘿冰棍兒,好吃的菠蘿冰棍兒,五塊錢一個,十塊錢三個。”很快,便吸引了很多孩子購買。
此時,開始出媽媽的畫外音:“看到她從實踐中學習,我很開心,自己試著解決問題,有一天我不在她身邊了,我也相信她能過得好。”
廣告最后定格在一句話上:“家庭教育是激發(fā)潛能的源泉。”
或許,這則廣告,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 ? ? ? ? ? ? ? ? ? ? ? ? ? ? ? ? ?2
當孩子還是孩子的時候,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習慣性地向大人詢問,并不厭其煩地想去嘗試,就像視頻里的小女孩那樣。
此時,大人的做法一般有兩種,要么被孩子搞到心煩,勸導孩子放棄;要么像廣告里的媽媽一樣,給孩子以鼓勵,讓她自己學著觀察和學習,不斷激發(fā)孩子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力。
家庭教育是激發(fā)孩子潛能的源泉,家庭才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從這里學到的理念、技能、生存方式以及思維方法等,足以影響孩子的一生。
下班路上經(jīng)過學校,經(jīng)常會看到接送孩子的家長,幫孩子背著書包,關切地眼神注視著孩子,不忍孩子受點一點苦。
孩子仿佛也習慣了這樣的方式,到了校門口,接過書包,進學校了。
還有學樂器的孩子,吉他、二胡、古箏之類,統(tǒng)統(tǒng)都是家長拿著,孩子像個局外人,只負責去上課。
兒子上初中后,課程增多,書包很沉,他每天步行十五分鐘去上學,一天來回兩趟,有時我在窗口看他的背影,肩上背著書包,手里再拎一個手提袋,昂首挺胸地走著。
我想,這就是成長的過程吧,一個不斷承擔責任的過程,一段必須由他自己獨自面對的過程。
? ? ? ? ? ? ? ? ? ? ? ? ? ? ? ? ? ?3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相伴孩子的前半生,卻無法參與孩子的未來。
因為孩子終有一天要獨立生活,即使現(xiàn)在我們能照顧孩子的生活,但他們未來的路,最終還是需要他自己去走。
而當他學會了思考、觀察、獨立,我們就有理由相信,他可以獨自安然生存下去。
愿我們,都像那位泰國媽媽一樣,愛而不寵。既替孩子遮風擋雨,更應該在適當?shù)臅r機選擇抽身,目送孩子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