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周敦頤的《愛蓮說》年齡還小,文中所列隱逸、君子、富貴等何寓何意,并不了解。因詞句優(yōu)美,朗朗上口,即讀成誦,一念難忘。后來自己還專門寫成條幅,張之于壁,日夜觀摩。周敦頤和他的《愛蓮說》幾乎劃上等號,同時走進我的內(nèi)心世界而伴之終生。
對于大多數(shù)中國的讀書人而言,這篇不過百余字的散文小品,成了走進周敦頤精神世界的陽光通道和神奇密碼。此后,我腦海中無數(shù)次幻化出紅蓮映日、花香四溢的情境及神秘而令人向往的那一泓清潭。
公元1063年,周敦頤知南康軍,他的好友潘興嗣,知道他要經(jīng)過江州,就提前趕到江州等候,在驛館與周敦頤見面,邀他一起游廬山。之后周敦頤應邀與一群文朋詩友游玩聚會。興之所致,大家便相約寫詩作文。周敦頤一氣呵成揮筆而就一篇僅119字的散文,就是名傳后世的《愛蓮說》。并在舊衙邊鑿池種蓮,這就是星子縣城愛蓮池的來歷。但文中細解花語,以花喻人,明確自己的價值追求。他想要做像蓮花一樣品格高潔、出污泥而不染的正人君子。他胸懷坦蕩,光明磊落,為人正直,執(zhí)政為民,具有獨立的人格,令人敬佩。君子和隱士相比,他不避世,敢于擔當,“知其不可而為之”,和追求富貴的人相比,他追求的不是個人的榮華富貴,而是普世價值,“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種蓮花般的品格和精神追求也正是周敦頤一生的真實寫照,他的清正廉潔之風為后人樹立高標。
當我第一次真正看到向往已久的那一泓清潭――愛蓮池時,心中不免有些失望。
讀初中時的某日,我隨父親來縣城訪友,恰遇老鄉(xiāng)家門前臨著一個大而深的廢棄池子,里面雜草叢生,垃圾遍池,干涸的池中橫斜著幾桿黑瘦的殘荷,池子四周更是亂草秋蓬,枯藤掛壁,池子中央有曲折石橋相連,中間有個較大的休息平臺作為停頓,青石板鋪面后繼續(xù)石橋曲折,石橋盡頭卻是一面高大的圍墻堵住去路,滿滿一池雜草及枯枝,顯示出零亂不堪和荒寂已久。
老鄉(xiāng)說:這是愛蓮池。我聽后疑惑不解,忙問:什么愛蓮池?老鄉(xiāng)說:就是宋朝文人周敦頤在南康做官時寫《愛蓮說》的那個愛蓮池。他進一步解釋。這下讓我錯愕不已,驚呼道:愛蓮池?不可能。
很久之后我依然不敢相信所聽的是事實,希望他只是在開個玩笑而已。眼前的這一切不可能與心中向往已久的香遠溢清、亭亭凈直的愛蓮池聯(lián)系在一起。不管我是否承認,事實卻是不容置改。
后來參加工作,無數(shù)次路經(jīng)蓮池,依然是蓬蒿雜草、枯水無波。有時放慢腳步,駐足遐思。不禁自問,宋人周敦頤的碧波蕩翠、花冉清香的愛蓮池究竟到哪兒去了呢?
我曾問過園林管理部門,為什么不能把池子整理出來,引泉種荷,恢復清境。他們回答說:池底漏水,存水不住,沒辦法。我說:向政府申請改造呀。他們怔怔地看著我,無奈地說:打了無數(shù)次報告,沒用,現(xiàn)在政府哪有錢用到這上面來呀,沒人關心這些個破事、爛事。我一臉漠然,竟無語凝咽。是啊,那個時候人們心中的那一泓清潭早已底漏流空,那一莖品高質(zhì)潔的清荷也久已枯萎不見。
我曾無數(shù)次一個人駐足于石橋之上,看日起日落,也不止一次二次于月夜中徘徊池邊,盡管荒徑蔓草,寒煙殘照,有時撫著池邊的殘碑而喃喃自語,有時獨倚樹下對空望天。仿佛中看見周敦頤月夜臨池,高聲清吟: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我不相信,周敦頤筆下的蓮池就這樣永遠荒寂,更不甘心先生身上那穆若清風的君子之德就這樣長久癱臥于中國人的精神荒原。
也許是旅游的需要,也許是文化的覺醒,愛蓮池得到了修復。池方水凈,池子四周列周敦頤石刻塑像及生平介紹,著名書法家手書《愛蓮說》全文及歷代文人墨客詠荷名句。池中依然石橋曲折,石欄蜿蜒,中建愛蓮亭,古色古香,登亭四望,綠柳垂水,碧荷依岸,花開無數(shù),香遠溢清。池子通向外面的是一道仿古院門,旁列清人曹龍樹詠荷名句"光風霽月人千古,碧葉紅花水一方"的木刻對聯(lián),只是院門雖設而常關,要買票方能進入。我笑笑說:哦哦,商人投資總要有回報。
前日,突然接到朋友電話,說今年是周敦頤誕辰1000周年,報社準備出紀念專版,約我寫篇文章,我才如夢方醒。腦海中頓時翻涌著有關周敦頤及與廬山的所有記憶和印象。這個曾經(jīng)那么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一下子奔涌到眼前,讓自己突兀、警醒甚至暈眩。我們離周敦頤相去甚遠,轉(zhuǎn)瞬之間已愈千年,不僅時間久逝,就是他留給后人的物質(zhì)與精神財富也似乎荒蕪、沉寂得太久遠。
今年仲夏,我陪幾個朋友再次游歷愛蓮池,巧遇薄云微雨,碧水新荷,寫了如下的句子:匡山一抹似屏通,城西青巒城水東。最憐一片清荷地,至今猶聽宋雨聲。看到這一方荷池及滿池荷花,心中多少有些安慰,但那人人心中的一泓清流及君子之風的回歸不知還有多遠?
? ? ? ? ? ? ? ? 2017.12.3晨草于景德鎮(zhèn)
首載2017.12.5《九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