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冬日似乎總是格外的寒冷,屋外飄著鵝毛大雪,屋里的人或三兩一組席地而坐,或拖家帶口來一個小小的家庭聚會,孩子還在牙牙學語,手里拿著自己的小勺對著桌面指指點點,似乎是對食物不能及時入口做出的抗議。大人們高談闊論著,隔著桌子上的氤氳不知在談論著什么。
嚴嚴寒冬,沒有什么比圍著桌子吃頓火鍋更讓人覺得愜意的了。韓國人也不例外,他們也吃火鍋,音譯過來就是“呷哺呷哺”。不過韓國的火鍋應該是集中國、韓國、越南三國的特色,反而別有一番滋味。
中國的火鍋分南派與北派,北派是羊肉蘸芝麻醬,能品出北方人的豪邁與奔放;南方則是內臟蘸油碟,不要用你吃辣的能力去挑戰大廚放辣椒的大勺。韓國的“呷哺呷哺”更接近于北方的火鍋,主要是肉類與蔬菜,韓國人多不喜羊肉,所以他們的“呷哺呷哺”中更多的是牛肉或是鴨肉。鴨肉我沒吃過,我覺得除了烤鴨以外,鴨子的其他做法都是對鴨子的不尊重。
所以吃火鍋時,我摯愛的一直是牛肉鍋。韓國點餐,一般按人頭計算,比較省時,卻未免有些單調。服務的阿姨會幫你上好菜肉,即使是吃火鍋,韓國也會給你泡菜沙拉等小菜。阿姨可能是個急性子,還未等我拍照,阿姨已將蔬菜放入鍋中,然后瀟灑離去,未曾留下一絲眷戀。
肉菜入鍋,醬料備好,下一步是直接蘸醬大塊朵頤嗎?非也非也。桌上有一石碗(或是其他材料做成的碗),內有熱水,這并不是喝的,而是燙米皮所需的工具。米皮是免費提供的,可續加。此時我們要把米皮放入熱水中燙軟,切記不可燙得太軟,然后放于盤中,這時再放入肉菜以及生菜、黃瓜、胡蘿卜等配菜,最后一定要放上一小塊菠蘿。菠蘿香甜可口,既可以激發肉的香氣又可以解除油膩。最后迅速包好、蘸醬、放入口中細細咀嚼,一定要一氣呵成,否則一失足就會成千古恨。我就是在包菜時接了一個電話,當我重新要包時,不是米皮黏在碟子上,就是正準備放入口中時米皮突然破裂,汁水撒了一桌子,狼狽不堪。
肉菜吃畢,似乎還是未飽,此時只需將面條放入剩下的湯汁中便可熬一鍋肉汁面,我嚴重懷疑這是將國內最后的方便面換成了這種米面。不過這并沒有結束,將面撈出后,應將最后的米飯放入鍋中。米飯是熟的,還配有南瓜,放入鍋中后米飯可以充分吸收湯中肉菜之精華,最后將要出鍋時分再放入蛋液,切記掌握住火候,湯多一分則嫌多,蛋多煮一分則嫌老。只有讓湯、米、蛋完美的融合才能品嘗到“呷哺呷哺”的至美之味。
中國的火鍋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所以我不認為韓國的“呷哺呷哺”有什么特別出彩的地方,反而是最后米粥是畫龍點睛之筆。雖已吃不下,我還是多吃了兩口,就是貪圖米間那若有若無的肉香。
扶著肚子靠坐在椅子上,動了動微麻的雙腿,看著窗外紛飛著的大雪,我想就算一會兒沖入雪中應該也不會冷了吧?!沒有什么問題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來頓“呷哺呷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