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茶花女》是很多年以前,最初的印象還是因為歌劇,這是哪一年的事情呢?已經記不清了。只是記得那一年《圖蘭朵》很火,還有就是《阿依達》什么的,最重要的就是帕瓦羅蒂,眼下只模模糊糊的曉得,那一年,他來到了中國,唱了一些歌劇中的詠嘆調,其中就有《茶花女》的選段,就是這樣的。通過帕瓦羅蒂,通過幾乎聽不懂的歌劇,我知道了《茶花女》,繼而知道了威爾第,而從威爾第再到小仲馬,從歌劇再到小說,這已經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
因為早早知道了這是個愛情故事,反而使我在很長時間里,不去深究,不曉得主人公,也不曉得故事情節。很多時候就是這樣子,給它貼個標簽,以為自己就很明白似的,其實反而證明自己才是最傻的那個,況且愛情的主題,對于男人來說,吸引力遠沒有歷史戰爭之類的題材受歡迎。
讓我很感意外的是,《茶花女》竟然是第一部被引進我國的西方名著,有點沒想到。林紓的《巴黎茶花女遺事》我是知道的,原因是這個名字,經常被用來做中國古代文學史的考題,而且選擇題居多。《巴黎茶花女遺事》發表的這一年是1898年,距離1848年小說出版,整整過去了50年。
《茶花女》呢?很美的名字,山茶花也是很美的一種花。山茶花,我自己見了怕是認不出來的,大概和牡丹花很像吧,傻傻分不清楚!唐代詩人司空圖有一首關于山茶花的詩,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紅茶花 司空圖
景物詩人見即夸,豈憐高韻說紅茶。
牡丹枉用三春力,開得方知不是花。
山茶花雖美,可是故事里的《茶花女》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本以為山茶花應該配個貴婦人的角色,而實際的情況卻有所不同。貴婦人是有的,不過卻添加了些風塵,一個高級的交際花。我不曉得,瑪格麗特這個名字是第幾次聽到了,好像法國女人都喜歡這個名字似的,但是今天卻是第一次知道它在法語里的另一層含義——雛菊。
我喜歡小小的雛菊,同樣也喜歡山茶花,而這兩種植物,對于主人公瑪格麗特來說,都是再合適不過的形容了。
雛菊象征著天真、希望和純潔,而茶花呢?則象征著理想的愛情、謹慎和謙讓,據說山茶花都是一片片凋謝的,依依不舍、小心翼翼。這所有的一切,像極了主人公瑪格麗特的遭遇,仿佛就是直接映射的她,而瑪格麗特就是山茶花和雛菊的化身。
小仲馬在寫《茶花女》的時候,表明了這是個真實的故事,也許男主人公阿爾芒·杜瓦爾真的就是他自己。阿爾芒·杜瓦爾的出現激發了瑪格麗特的愛的火焰,她真的如同茶花般的性格一樣,善良而又懷抱希望,奮不顧身投入愛人的懷抱,直到為了愛情,選擇犧牲自己。瑪格麗特是高貴的,雖然不幸,但是能在金錢和名利場中,勇敢的追求愛情,努力的去抗爭,這樣的努力,真的就如同高潔的山茶花,絢爛綻放。
瑪格麗特的追求者很多,有長久供養她的老公爵,只因瑪格麗特和他去世的女兒長得很像,還有德·N公爵,德·G公爵等,但她唯一傾心的只有阿爾芒·杜瓦爾。她能夠為了阿爾芒·杜瓦爾一家人的幸福,甘愿放棄自己的幸福,這足以讓人汗顏。
瑪格麗特偉大在哪里?我想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
她是黑暗中綻放的那束山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