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千累萬,不如養個好習慣
打記事起,媽媽就常在我耳邊嘮叨:玩具不玩了,要包裝好放回原位;剝下的水果皮,要扔在垃圾桶;進門換拖鞋,雨鞋是雨天穿的;早晚記得刷牙……
那時候我小,是聽話的好寶寶,深得媽媽真傳,也贏得不少點贊,日子快樂多多。
等到上學,我懂得了一個叫“習慣”的詞,明白了媽媽說的那些就是幫助我們養成良好習慣。
隨著年齡的增長,在老師的教誨下,我所知曉的“習慣”內涵更豐富,也漸漸養成了一些好習慣。最引以為傲的要數“做筆記”,尤其是語文課目的筆記,毫不夸張地說,那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
作為一個學生,會做筆記,不僅僅是好習慣,也不失為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可謂一舉多得。
說得這兒,心有小傲嬌呢!翻翻手抄筆記,真是一場視覺享受。
關于“做筆記”良好習慣養成的經驗,借此機會分享給所有同學,如果用得上,也算是“做筆記”最驚喜的意外吧!
一、好習慣始于模仿。
還記得自一年級起,課堂上老師會指點小小的我們在書上圈圈畫畫,但并沒有“做筆記”這一概念。這樣持續到三年級,一次大課間,偶然看到擱在講臺上翻開的語文書,課文里有手寫的批注,工工整整,紅藍兩種色筆跡清清楚楚。真的太美了!我也要這樣做。于是,我學著在課文里作批注,先是簡單的圈畫生字讀音,筆順筆畫,后來,圈畫重點詞句,但自我感想類并不多。這應該是我“做筆記”良好習慣的開端。
二、好習慣離不開善于嘗試。
三年級下半學期,我知道了課堂上就該“做筆記”,一來二去,也漸漸摸著些門道,嘗試各種適合自己的“筆記”方法。比如:課前預習時,對實在弄不明白的問題,我會用雙浪線?問號標注,在聽課時高度集中注意力,對老師的講解隨時記錄關鍵詞,遇到疑惑,也會大膽在課堂發問,并注意用彩色筆作“二度”批注。
不是吹牛,如此帶著問題“做筆記”可謂是我學習進步的法寶。
三、好習慣終于堅持不懈。
到了高年級,我“做筆記”已經初有自我風格,因科目不同,我會用不同的模式。語文批注多是欣賞,感悟;數學則重在解題思路,方法;英語最關鍵是與中文的對比……
良好習慣的養成非一日之功,很驚喜自己的堅持不懈,更驚喜的是不知不覺中,學習時會“做筆記”的能力大大提升!
葉圣陶老先生說“積千累萬,不如養個好習慣”,同學們,為良好習慣養成,我們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