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陳慶之(484~539),字子云,漢族,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人,南北朝時期南朝梁的著名將領。
在征戰(zhàn)渦陽勝利之后,梁武帝蕭衍曾賜手詔,褒揚陳慶之道:
“本非將種,又非豪家,觖望風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終。開硃門而待賓,揚聲名于竹帛,豈非大丈夫哉!”
由梁武帝的手詔可知:
一、陳慶之不是專業(yè)的行伍出身,不屬于職業(yè)軍人一類;
二、陳慶之的出身,并不是豪貴之家。
僅就此,可以猜想,陳慶之的出身,要么是讀書人家庭,要么是小官吏家庭,要么是普通民眾家庭。
既然梁武帝說陳慶之“非豪家”,那么,按照當時的門閥制度來看,陳慶之必是庶族無疑了。
話說,陳慶之年紀很小的時候,就跟隨蕭衍。
據(jù)載,蕭衍非常喜歡下棋,常常是從白天下到黑夜,從黑夜下到天明。這樣的下棋方法,使得那些跟著蕭衍的人,都累得顛三倒四,其中很多人,總是瞅著空兒去休息。但是,只有陳慶之能夠堅持得住,他從不會去睡覺,就一直在蕭衍旁邊待命。只要蕭衍稍有呼叫,陳慶之馬上就過來聽命。正因為這樣,蕭衍對陳慶之很是親切,也對他賞賜有加。
年少的時候,陳慶之曾跟隨蕭衍東下,平定了建鄴(今江蘇南京)。因為在蕭衍身邊做事可圈可點,陳慶之被升職為主書(主管文書的官)。平日里,因為蕭衍的種種獎賞、加上自己的職俸,陳慶之原本還是會有一些錢財?shù)摹5牵悜c之從來不把那些錢財聚集起來,只要有機會,他就把身邊的財物分給那些他覺得有才能、以后可做大用的人。陳慶之認為,總有一天,那些人是可以為朝廷效力的;他認為,自己這樣做,既是對蕭衍知遇之恩的回應,也是對江山社稷的報效。
梁武帝普通六年(525)正月,42歲的陳慶之開始領兵。
當時,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亂不成,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投降蕭梁,請求梁武帝派兵接應。
于是,梁武帝以陳慶之為武威將軍,與胡龍牙、成景俊率梁軍前去接應。
這次任務完成后,陳慶之又做了宣猛將軍、文德主帥。
接下來,陳慶之又率領2000人,送豫章王蕭綜入鎮(zhèn)彭城。
普通六年(525)五月,北魏派遣安豐王元延明、臨淮王元彧率領20000人前來拒戰(zhàn),并設置了堅固的防御工事。元延明先派他的大將丘大千構筑軍事堡壘,用以切斷蕭梁軍隊的前進路線。陳慶之率軍進逼北魏的營壘,一鼓作氣,激戰(zhàn)北魏軍士,北魏一方被打得潰不成軍。
普通六年(525)六月,豫章王蕭綜乘夜黑,離開了梁軍,偷偷投降了北魏。
天亮后,梁軍找不到蕭綜。這時,北魏軍在城外喊叫:
“蕭梁的將士們,你們的豫章王昨晚已經(jīng)投降了,他現(xiàn)在就在我軍之中,你們還能做些什么啊?趕緊乖乖投降吧!”
找不到蕭綜,又聽北魏軍人這么一喊,梁軍馬上就潰散了。
北魏軍進入彭城后,挾士氣乘勝追擊梁兵,他們重新奪取了之前被梁軍攻占的城池,一直追打到宿豫(屬今江蘇宿遷地區(qū))才返回。這一役,梁軍損失了十之七八。
令人稱奇的是,即便是梁軍在這樣的敗績之下,陳慶之仍然率眾攻破關隘,乘著夜色撤退,他所統(tǒng)轄的隊伍全部得以生還。
普通七年(526),安西將軍元樹出征壽春(今安徽壽縣一帶),陳慶之為假節(jié)【皇帝將節(jié)借給執(zhí)行臨時任務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懾一方,當這個臣子臨時任務完成后,這個節(jié)將會被收回。】、總知軍事。
當時,北魏豫州刺史李憲派遣其子李長鈞筑構了兩個城堡,用以拒抗梁軍。
陳慶之率領軍隊攻打李長鈞的軍事構筑,一舉拔掉了那兩個城堡。
普通七年(526)十一月,李憲無力抵御,只好投降,陳慶之遂占領了壽春。
在這次作戰(zhàn)中,梁軍共攻克了52座城池,俘獲75000人。
因為戰(zhàn)功,陳慶之轉升東宮直閣,并被賜爵關中侯。
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十月,陳慶之隸屬于領軍將軍曹仲宗,他領兵進攻北魏渦陽(今安徽蒙城)。
與此同時,蕭衍下詔,命令尋陽(今江西九江境)太守韋放領兵與曹仲宗等會師。
韋放軍隊的營壘還沒建好,北魏散騎常侍費穆突然到達。
韋放雖只有200人,但士卒都殊死奮戰(zhàn),以一當十,最終把費穆的軍隊擊退了。
北魏孝明帝元詡又派征南將軍、常山王元昭率軍150000人增援渦陽,前鋒抵達距渦陽城40里的駝澗。
那時,陳慶之意欲前往迎戰(zhàn),韋放認為:
“敵人的前鋒部隊必定是精銳之士,如果和他們的戰(zhàn)斗并獲勝,也不足以稱為功績,也無法阻止他們后面大部隊的到來;如果戰(zhàn)斗失利,肯定會給我軍的士氣造成嚴重的挫傷。我們還不如運用兵法上所說的‘以逸待勞’之策,不去主動攻擊的好!”
對此,陳慶之說道:
“北魏的士兵遠道而來。現(xiàn)在肯定疲憊不堪。他們駐扎的營地離我軍有一定的距離,應該不會對我軍有太多的戒備,我們可以趁他們的隊伍還未休整完畢、人員還沒有完全齊聚,出其不意,先挫敗他們的銳氣。這樣的話,應該沒有不能勝利的道理。況且,我已派人打探過了,敵人的營寨附近,樹林茂密,這樣環(huán)境,他們肯定會顧慮周邊會有埋伏,故而,他們一定不會在夜間出行。這中形勢,正是我軍出手的好機會。各位官長如果心中有所顧慮,那就請讓我獨自領兵,前去攻打他們,我保證,我一定會確保萬無一失的。”
當日,主兵事者見陳慶之分析得很有道理,說得也很有把握,于是,就對陳慶之的請求予以應允。
于是,陳慶之率其麾下的輕騎200人,突襲元昭軍伍,并獲得大捷。
因梁軍先破了北魏的前軍,北魏軍遂大為震恐。
緊接著,陳慶之又乘勝與梁軍連營而進,背靠渦陽,形成了與北魏軍對峙的局勢。
其實,渦陽之戰(zhàn)并沒有那么簡單。
蕭梁和北魏的軍隊,自春至冬,先后交戰(zhàn)了上百次,曠日持久,梁軍的將士也都勞苦不堪。
這時,忽然傳來消息,道是:
北魏軍正在梁軍陣地后面興建營壘。
這一消息傳到梁軍之后,梁營的軍心開始有些動搖。
梁軍主事的曹仲宗等人,擔心腹背受敵,想著要展開撤軍行動。
陳慶之聽說要撤軍,他將節(jié)仗立在軍門,并慷慨陳詞道:
“各位將士,為了國家,我們到來這里,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一年多了。這場戰(zhàn)事,耗費軍糧、兵器、財物巨大。眼看著戰(zhàn)事就要分出勝負了,這個時候,大家如果都沒有了戰(zhàn)意,都在心里想著要撤退,那么,我們又怎么能夠?qū)Φ闷疬@段時間耗費的糧餉?我們又怎么能夠?qū)Φ闷鸪ξ覀兊钠谕课覀冇衷趺茨軌驑s立戰(zhàn)功、獲取榮譽、取得地位呢?如果我們看見形勢好,就打一打;發(fā)現(xiàn)形勢不妙,就想著撤退、想著逃竄,這種想法和做法,和那些聚集在一起搶劫的家伙又有什么區(qū)別呢?請大家記住,我們是朝廷的軍隊,我們吃的是朝廷的俸祿!作為軍人,大家都聽說過‘置之死地而后生’吧?我們現(xiàn)在的處境,還不至于就是‘死地’,我們還有戰(zhàn)勝的能力和機會。退一萬步來說,就算今天這里是‘死地’,我們也要鼓舞斗志、打起精神、奮力一搏,以求取‘后生’。大家再耐心等一等,只要敵人聚集在一起,我們就拼全力與之戰(zhàn)斗。現(xiàn)在這個時候,我們只能進,不能退。如果有誰想要班師、想要撤退,我這里另有密詔,到時候,我就會依照密詔進行處罰。”
陳慶之講完,梁軍將士都為之振奮,各位主事者也都聽取了他的意見。
當時,北魏軍隊一共構筑了13座城塞,他們想借此來控制梁軍。陳慶之在夜幕的掩護下,出動騎兵,突擊魏軍,連續(xù)攻克了4個營壘。北魏衛(wèi)戍渦陽的主事王緯聞訊,便以其城投降梁軍。
北魏軍駐守的其余9座城寨,兵甲還很強盛。
這時,韋放在投降的北魏軍中挑選了30多個人,把他們釋放,讓他們回魏軍各營壘報告渦陽陷落的消息。
同時,陳慶之率軍,跟隨在釋放的魏軍士卒之后,擂鼓吶喊攻擊北魏軍隊。在梁軍的凌厲攻勢下,北魏剩下的9座城堡也先后潰敗。
隨后,梁軍乘勢追擊,大敗魏軍,俘獲斬殺的人非常多,以致于渦水都因為尸體的堆積壅堵,而斷了水流。這一戰(zhàn),還俘獲了城中投降的民眾30000余人。
因為這一場戰(zhàn)事的大捷,就有了文首梁武帝蕭衍賜手詔褒揚陳慶之一事。
梁大通二年(528),北魏發(fā)生了內(nèi)亂,鎮(zhèn)壓叛亂的爾朱榮大肆屠殺北魏的皇族宗室。此時,北魏的北海王元顥以本朝大亂為由,投降了蕭梁,他還請求蕭梁出兵,幫助他做北魏的國主。
出于戰(zhàn)略考慮,梁武帝答應了元顥的請求,封元顥為魏王,并任陳慶之假節(jié)、飆勇將軍,率兵7000人護送元顥北歸。
元顥隨即在渙水(自今河南開封縣東分狼湯渠水東南流經(jīng)杞縣、睢縣南、柘城北入安徽境,此下即今澮河)即魏帝位,并授予陳慶之使持節(jié)、鎮(zhèn)北將軍、護軍、前軍大都督的稱號和職位。他們從铚縣(今安徽淮北境內(nèi))出發(fā),行進途中攻拔了滎城(史稱“即蒙城之訛矣”,在今河南商丘境內(nèi)),最后到達睢陽(今河南商丘市)。
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四月,北魏將領丘大千率眾70000人分別構筑了9個城堡,以抵御梁軍。
陳慶之率軍,天一亮就開始攻打,下午三、五點時,已經(jīng)占領了3個城堡,最后,迫使丘大千投降。
這時,北魏的濟陰王元暉業(yè)率領羽林庶子軍20000人前來增援,駐扎在考城(今河南民權東北)。考城四面環(huán)水,守備嚴固。陳慶之命令部下浮水筑壘,最后攻陷城池,全殲20000人,生擒了元暉業(yè),繳獲租車7800輛。
此后,陳慶之率軍繼續(xù)向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進發(fā),沿途北魏軍民看見陳慶之的旗幟,望風納降。
因為這一路的戰(zhàn)功,元顥進封陳慶之為衛(wèi)將軍、徐州刺史、武都公。
北魏左仆射楊昱、西阿王元慶、撫軍將軍元顯恭等率羽林宗子、庶子軍70000人守衛(wèi)滎陽(今屬河南鄭州),拒抗元顥,也就是抗拒蕭梁幫助元顥的軍隊。
其時,北魏的軍隊兵鋒甚銳,加上滎陽城堅固,陳慶之攻打不下來。
再者,北魏將領元天穆的后援大軍又即將到來。
元天穆未到之前,他先派遣驃騎將軍爾朱吐沒兒率領5000胡騎、騎將魯安率夏州(今陜西靖邊境)9000步騎前行增援楊昱。
另外,北魏還派遣右仆射爾朱世隆、西荊州刺史王羆率10000騎兵,前進據(jù)守虎牢關。
前前后后,北魏軍隊加起來有300000人之眾,他們一起對梁軍進行合圍。
為了減輕戰(zhàn)斗的壓力,元顥派人前往勸楊昱投降,但被其拒絕。
不久之后,元天穆與爾朱吐沒兒相繼到達,北魏軍隊一時鼓聲相聞、旗幟相望,聲勢異常浩大。
此刻,滎陽城還沒有攻下,梁軍將士感到十分恐慌。
面對這樣嚴峻的形勢,陳慶之從容不迫,他解下馬鞍,喂飽馬匹,然后集合將士,對大家講道:
“將士們,我們從出發(fā)到這里,一路屠城略地,攻占的城池堡壘實在是不少啊!這攻城略地之中,大家也殺了不少敵人的老夫長兄,擄掠了無數(shù)敵人的兒子女兒。這些帳,敵人不會不計,他們更不會不算!元天穆的士兵,現(xiàn)在個個都是我們的死敵。請大家清楚地想一想,目前,我們只有7000人,而敵人有300000人之多,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有機會,他們肯定是不會讓我們其中的任何一個人生還的。根據(jù)現(xiàn)在的實際戰(zhàn)況,我們肯定不能和敵人的騎兵在平原上正面交鋒,因為這不是我們的長處。那怎么辦呢?看來,我們只有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攻破他們的城壘,這樣,我們才有取勝的機會。各位,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zhàn)例不勝枚舉,這一路的廝殺,我們也從來都不是依靠人數(shù)來獲取勝立的!現(xiàn)在,請大家不要自相猜疑,我們必須相互信任,上下一心,團結協(xié)作;這樣,我們進必克,戰(zhàn)必勝!請大家相信自己,相信同袍;這樣,最后,就不會有任何一個我們的兄弟會死在這個戰(zhàn)場上。”
于是,陳慶之親自擂鼓,將士們?nèi)コ牵淮螕艄倪^后,梁軍的勇士東陽(屬今浙江金華)人宋景休、義興(屬今江蘇宜興)人魚天愍等帶頭,首先登上城墻,梁軍相繼攻入,占領了滎陽,俘虜了楊昱。
不久,元天穆等帶領軍隊趕來,圍住了滎陽城。
于是,陳慶之率3000精騎背城而戰(zhàn),擊破了元天穆的圍攻。北魏的騎將魯安在陣前請求投降;元天穆、爾朱吐沒兒單騎出逃,獲免得生。陳慶之收繳了滎陽的儲備與庫存,所得到的牛馬谷帛等不可勝數(shù)。
滎陽戰(zhàn)后,陳慶之又領兵進赴虎牢關,北魏的爾朱世隆棄城逃跑。元顥進入洛陽宮之后,以陳慶之為侍中、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并增加封邑到一萬戶。
北魏的大將軍、上黨王元天穆、王老生、李叔仁又率40000人,攻陷了大梁,并分別派遣王老生、費穆率領20000人,占據(jù)虎牢關,刁宣、刁雙進入梁、宋。
對此,陳慶之根據(jù)形勢,制定方略,突然襲擊,北魏軍隊全部投降。
陳慶之的手下的精銳部隊都身穿白袍,打到哪里都是所向無敵,見者披靡。陳慶之的部隊還沒到達,洛陽就有童謠唱道:
陳慶之領導親隨部隊,從铚縣出發(fā),一路打到洛陽,十四旬(140天,4個月20天)平定32座城,先后打了47場戰(zhàn)斗,可以說是所向無前。
元顥入主洛陽六十五天之后,爾朱榮帶著從洛陽逃走的北魏孝莊帝元子攸,揮師進擊洛陽。
陳慶之為了爭取戰(zhàn)略上的主動,他帶領自己的親兵7000人渡過黃河,駐守在北中郎城(約在今山東萊州境內(nèi))。
在北中郎城下,梁軍與北魏軍展開鏖戰(zhàn)。
當時,陳慶之處于絕對的劣勢,但他仍然在北中郎城阻截了爾朱榮三天,最后,因為損失慘重而被迫撤兵。
爾朱榮最終擊敗了元顥政權,陳慶之只好帶領手下的人馬,開始向蕭梁的地界撤退。他在蒿高(地域不詳)遇到了山洪暴發(fā),正在渡河的軍隊被洪水吞沒,陳慶之本人幸免于難。
失去軍隊的陳慶之,為了躲避禍端,他削發(fā)落須,偽裝成一名僧人,躲過爾朱榮軍隊的搜捕,逃到豫州(河南境內(nèi))。
在豫州,得到當?shù)厝说膸椭悜c之才輾轉返回梁地。
回梁之后,蕭衍對陳慶之大加封賞,升陳慶之為右衛(wèi)將軍,永興侯,封邑一千五百戶。
隨后,梁武帝以陳慶之為持節(jié)、都督緣淮諸軍事、奮武將軍、北兗州刺史。
當時,有一個妖僧名強,據(jù)說他會幻術,而且非常會煽動民眾。他自稱是皇帝,擁兵謀亂,有30000人之多。當?shù)氐耐梁啦滩堃财鸨退魬K麄児ハ荼毙熘荨J捔旱臐帲ń裆綎|菏澤境)太守楊起文棄城逃跑、鐘離(今安徽鳳陽境)太守單希寶被亂軍殺害。
梁武帝下詔,命令陳慶之前去征討。
陳慶之出發(fā)前,梁武帝親自臨幸白下城【建康城(今南京)西北長江邊的衛(wèi)城】,為他餞行。
陳慶之受命之后,馬上行軍,不到十二天時間,他便率眾擊敗了謀亂者,斬殺了蔡伯龍、僧強,并把他們的首級傳送到了梁帝都。
中大通二年(530),梁武帝蕭衍以陳慶之為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諸軍事、南、北司二州刺史,以前的封號、官爵照舊。
陳慶之到任后,圍攻懸瓠(今河南汝南境),在溱水(它源于河南省新密市白寨鎮(zhèn),與洧水在交流寨村會流后稱雙洎河,最后注入賈魯河。)擊破了北魏的潁州(今安徽阜陽境)刺史婁起、揚州(今江蘇揚州境)刺史是云寶。他還在楚城(今湖北境)攻破北魏的行臺孫騰、大都督侯進、豫州刺史堯雄、梁州(今河南商丘境)刺史司馬恭。
勝利之后,陳慶之隨即減免了義陽(東與安徽為鄰,南與湖北接壤,左扼兩淮,右控江漢,承東啟西,屏蔽中原,素有“三省通衢”之稱,從古至今,是江淮河漢之間的戰(zhàn)略要地,又是南北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的兵役,停止水運補給,使各州能夠休養(yǎng)生息。他還開田6000頃,兩年之后,糧食充裕。
梁武帝為此經(jīng)常嘉獎陳慶之。
此后,陳慶之上表朝廷,請求撤掉南司州,恢復安陸郡,設置上明郡。
梁武帝大同元年(535)二月,陳慶之攻東魏,與東魏豫州刺史堯雄交戰(zhàn),因不利而還。
大同二年(536)十月,東魏定州刺史侯景率70000人侵略楚州(在今江蘇省境),俘虜了蕭梁的楚州刺史桓和,侯景乘勝進軍淮上,并寫信勸陳慶之投降。
梁武帝遣侯退、侯夔等前去增援陳慶之,援軍剛到黎漿(古有水名黎漿,在今安徽壽縣東南),陳慶之就已經(jīng)擊破侯景。
當時,大雪天寒,侯景拋棄輜重,倉皇落逃。陳慶之派兵收拾侯景的輜重,凱歌而還。
同年,豫州鬧饑荒,陳慶之開倉放糧,救濟災民,使得大部分的災民得以度過饑荒。
因為此事,以李升為首的800多名豫州百姓,請求為陳慶之樹碑頌德,梁武帝下詔予以批準。
大同五年(539)十月,陳慶之去世,時年五十六歲。
梁武帝以其忠于職守,戰(zhàn)功卓著,政績斐然,追贈陳慶之為散騎常侍、左衛(wèi)將軍,賜鼓吹一部,謚號“武”,還詔令義興郡發(fā)500人為他會喪。
陳慶之的長子陳昭襲封他的職位。
附一:史書評價
1、姚思廉《梁書》:
“陳慶之有將略,戰(zhàn)勝攻取,蓋頗、牧、衛(wèi)、霍之亞歟。慶之警悟,早侍高祖,既預舊恩,加之謹肅,蟬冕組佩,亦一世之榮矣”
“慶之性祗慎,衣不紈綺,不好絲竹,射不穿札,馬非所便,而善撫軍士,能得其死力。”
2、李延壽《南史》:
“陳慶之初同燕雀之游,終懷鴻鵠之志,及乎一見任委,長驅(qū)伊、洛。前無強陣,攻靡堅城,雖南風不競,晚致傾覆,其所克捷,亦足稱之。”
附二、本文相關資料:
【蕭衍】(464~549),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郡武進縣東城里(今江蘇省丹陽市訪仙鎮(zhèn))人,南北朝時期梁朝政權的建立者。蕭衍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為漢朝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的族弟,封臨湘縣侯,官至丹陽尹,母親張尚柔。他原來是南齊的官員,南齊中興二年(502),齊和帝被迫“禪位”于蕭衍,南梁建立。蕭衍在位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名列第一位。在位前期任用陶弘景,頗有政績,晚年爆發(fā)“侯景之亂”,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臺城,終年八十六歲,葬于修陵,謚號武皇帝,廟號高祖。
【元詡】(510~528),宣武帝元恪次子,母宣武靈皇后胡氏,南北朝時期北魏第十位皇帝,515~528在位。
【爾朱榮】(493~530),字天寶,北秀容(今山西朔州)人,契胡人,北魏末年將領、權臣。
【元顥】(485~529),北魏宗室,字子明,獻文帝拓跋弘之孫,孝文帝元宏之侄,北海平王元詳長子,襲父爵為北海王。后累次升遷為散騎常侍、撫軍將軍、徐州刺史,被御史彈劾而除名。迫于北魏內(nèi)亂及義軍的壓力,投奔南梁;借助南梁軍力,殺回北魏,于睢陽登基稱帝,改元建武。立國三個月,兵敗被殺。
【元子攸】(507~531),字彥達,河南洛陽人。南北朝時期北魏第九位皇帝,獻文帝拓跋弘之孫,彭城武宣王元勰第三子,母為李媛華。
【北魏】(386~557)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
【東魏】(534~550)北朝朝代之一,從北魏分裂出來的割據(jù)政權。建都鄴(今河南省安陽市北),以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為別都,高歡坐鎮(zhèn)晉陽遙控朝廷,有今河南汝南、江蘇徐州以北,河南洛陽以東的原北魏統(tǒng)治的東部地區(qū),東魏歷時十七年。
(全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