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陪伴孩子度過青春叛逆期
? ? ? ? ? ? ? ? ? ? ? ? ? ? ? 微課分享導師:黃德英
? ? 孩子們在上初中之前,家長讓做什么,孩子一般就會做什么。其實孩子偶爾有一些小的反抗行為呢!大部分父母親也都能夠輕松的搞定,上了初中以后孩子們好像突然像變了一個人,愛亂發脾氣,頂撞父母,你讓他(她)往東他(她)就偏要往西,處處與父母作對。而且這個狀況激烈的,有的甚至拒絕上學離家出走等情況都有。
? 不少的父母比較苦惱,一向乖順聽話的孩子怎么就像著了魔一樣呢?變得如此不可理喻,其實我也就是因為兒子在上初一的時候,突然跟變了個人似的,一反常態,處處與我作對,當時其實我也是非常的焦慮和抓狂的。后來有一次我突然發現,當我在與兒子進行激烈的對抗時,好像對面站著一個人就是我自己,我意識到,或許問題其實是在我的身上。
? ? 于是我就開始不斷的學習,等我慢慢的開始理解青春期的孩子時,當我在親子關系中愿意放下身段,愿意與孩子平等交流時,一切都改變了,也因此走上了這個專業的道路。所以,我特別理解青春期的孩子和家長的感受。因為我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下面,我與大家一起聊一聊有關青春期孩子成長的心路歷程,當我們真正的了解孩子們到底發生了什么的時候,或許可以更好地陪伴孩子。
? 當我們真正的愿意了解孩子們到底怎么了的時候,或許可以更好地陪伴孩子度過青春叛逆期。我們要知道其實青春期的孩子,無論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會產生很大的變化,首先從生理上他們的身體發育逐漸成熟,長高了,長壯了,身高超過了媽媽。有的男孩子扳手腕爸爸也不是對手了。所以,孩子會感覺自己相當的強大,以及象個成年人了,心里就渴望父母親把他看成大人尊重理解他。
? ? 從另外一個方面,從心理上他們渴望獨立,正處于一個尋求獨立,追求自我的一個階段,喜歡按自己的意愿做事情不愿意接受他人的約束,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指導。他們迫切的想表現之,我希望引起別人的注意,希望能夠得到父母和社會的認可和尊重。但是由于社會經驗生活經驗和知識的局限性,孩子們的思想和行為往往盲目性比較大,也容易做傻事,帶有明顯的孩子氣。
? ? 因此往往得不到父母和社會的正向反饋。而此時的孩子們呢,他心理發育滯后于身體的成熟程度。既不能贊確的認識自己,又不能正確對待外界的反應。就會比較容易出現偏激,片面,固執,乃至極端化的反應,表現出來就是愛,激動亂發脾氣,包括不計后果地與父母親唱反調。
? ? 青春期是每個孩子必經之路,是否產生逆反叛逆的程度大小時間長短,這主要看父母。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十歲之前他們是處于對父母的崇拜七期,而二十歲之前那出于對父母的輕視期,三十歲之前出于對父母的理解期,直到四十歲才真正的了解自己的父母。因此十到二十歲之間的代際沖突最為激烈的時期,就是青春期。
? ? 童年期的孩子對父母處于崇拜期。無論是從身體思想知識,父母都是孩子的崇拜對象,這個階段,父母可以任意地擺出家長的架子,從意識上行動上對孩子采取強烈措施,并不會導致孩子有多大的反感。而進入了青春期,孩子對父母是處于輕視期。身體上孩子已經能夠與父母比肩,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有些不學習的父母信息更新速度遠遠跟不上孩子進步的腳步。
? 這時候的父母還想擺出家長的架子,妄圖從意識上行動上對孩子繼續采取控制。那就嚴重的被離了孩子的需求,必然導致孩子的反感和強烈的對抗。有個流行的說法,孩子小時候受到的管制和壓抑越多,青春期的行為就越叛逆。相反自由放養的孩子青春期就更容易平穩過渡。
? 據一些調查顯示:部分小學時候沒有受到過過多約束,看起來品學兼優的孩子,初中以后,卻表現得異常叛逆,成績從初二這個分水嶺開始下滑,也有部分小學階段父母管教,嚴格,甚至讓大家覺得這孩子。課外的記憶學的太多太辛苦,看起來應該是很壓抑的。到了中學后卻如魚得水自信陽光地步步走高。
所以呢!其實我們這里說的管制和壓抑。包括一些圈養,放養,只是一些表面上看到的一種形式而已,家長們對孩子的隱形性控制卻不是外人能看到的。比如,思想或者意識上這樣的控制,或許當事人本身也是不自在,不自知的。如果僅僅是身體的自由心靈沒有得到良好的灌溉和滋養。那可能反而適得其反的放縱。反正有些看起來管教嚴格,但親子溝通良好的家庭,孩子的心靈上未必不自由。
? 所以我們這里所說的圈養也好,放養也好,壓抑也好,其實這些都是在良好的親子溝通基礎上能夠給孩子很好的一個環境。包括對孩子的一些約束,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并不是完全的控制,而是有底線的。有規矩的進行對孩子一個有效的引導而已。
? ? 下面,跟家長們說一說青春期孩子的三大心理需求。
第一,是合理的物質需求,物質需求是生活永恒的主題,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后,表面上還是在服裝零食玩具及文具方面有所需求,實質的需求,確實在悄然的變化,剛剛進入青春期追求個性化的孩子較少,更多的是要求自己從眾,從眾讓自己有安全感,融入同學的圈子里,不顯山不露水。
? 隨著年齡的增長,熟悉了周圍的環境,了解了同學朋友的個性。孩子們開始彰顯個性,暗暗的在群體里比高低啦,這種比較有積極的意義,孩子獲得了經驗,給自己在群體中定了位。所以呢,其實對孩子的一些物質上的一些需求在合理的情況下,我們家長還是可以去滿足的。當然,對于不合理的一些需求,我們還是要守住自己的底線。
? 第二,朋友的交往需求,進入青春期前后,又是初中生活的開始,孩子們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接觸新的面孔,新的習慣,新的學習方式,這是我們看得到的變化,還有一個看不見的變化就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思想和情感的轉移。
? 青春期之前孩子心理依賴的是家長,進入青春期開始轉移,轉移到朋友身上,到青春期的后期轉移到異性朋友身上,最后固定在異性身上。成家立業,生兒育女,進入一個新的循環,這是人類成長的必經之路,是我們沒有辦法抗拒的力量,孩子開始交朋友,為了朋友,他們可以在學校門口等,可以和同學一起去逛街,去商場。為朋友可以留在學校打籃球,甚至是去打架。不在乎回家晚了家長的臉色,即使招來家長的打罵,也依然如此。
? ? 是什么力量讓孩子鋌而走險呢,其實這里就是孩子心理需求的問題,對這種朋友的交往的需求。
? 第三,對異性關注的需求,孩子進入青春期與異性接觸,有了微妙的變化,開始悄悄的關注異性,關注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比如女生會關注帥氣高大的男孩兒,女生在一起對他們評頭論足,有一些新鮮和刺激的感覺。男孩子也注意女孩子,偶爾也會在一起用調侃的方式談論某些女生,其實有一種淡淡的喜歡,他們也知道自己在想入非非,男孩兒和女孩兒都會很拘謹,這只是孩子們走出家庭的圈子,步入社會認識異性的最初學習的階段,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越來越明白自己喜歡什么樣的異性希望去接近,或者接近他或者是她,最開始的形式可以是打打鬧鬧,簡單的回答。
? ? 還可以是你班級活動為主題的工作室交流。很多孩子可以通過這樣簡單的交流,達到對異性的了解。很多孩子知道這不是愛情,只是同學交往。他們認為自己憧憬的美好愛情沒有來臨,所以更多人選擇了等待,等待自己長大。當然,還有很多這個階段的孩子會有這種懵懂的愛情,他認為,這個就是愛。這個時候,其實我們家長千萬不要進行一種就是好像特別的驚恐的狀態。而是從孩子的角度,特殊期,特殊階段,去理解。
? 當你愿意在這個階段的時候,對孩子這種青澀的感情進行一個正確的引導,而非大驚小怪的進行打壓,或者是覺得特別的不可理喻,進行壓制的話反而會適得其反,所以我們需要了解青春期的孩子在這個階段,這個時候對心理的三大需求,這樣的話我們就能夠更好的去理解和了解我們的孩子。
? ? 下面再說說,在這個階段的孩子的心理特點,青春期的情緒特點,情緒容易波動,而且表現為兩極性。有時心花怒放,陽光燦爛,滿臉春風。但有的時候呢,愁眉苦臉,陰云密布,痛不欲生,甚至會暴跳如雷。所以其實我們可以用六月天孩子的臉來形容,前一分鐘外面陽光燦爛,彩虹還非常的美麗,后一分鐘剛剛經過那個路段的時候就傾盆大雨了,真的就是六月天孩子的臉。
? ? ? 父母親在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千萬要冷靜,否則就很容易發生沖突,因為這個階段青春期的孩子她的情緒是特別容易波動的。我們家長要做好這樣的一個心理準備,不要跟孩子進行這種。這種情景下千萬不要跟孩子進行一種沖突,第二個呢,青春期的人際交往的特點,處于青春期的學生漸漸的從家庭中開始游離,更多地與同伴一起交流活動,結交志趣相投的同學為知心朋友,他們無話不談,形影不離,友誼至高無尚。
? ? 甚至可以為了朋友兩肋插刀,在所不惜,這些舉止往往令家長很難理解。這恰恰是典型的心里斷乳表現,只是發生的太快,家長沒有心理準備。如果此時的家長越加的束縛,他們離家越遠,他們這樣的話就會離家長越來越遠,有的甚至逃離家庭去投奔同學。所以我們也千萬要了解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是很需要人際交往的。因為他們從原來跟家庭的連接,到了現在的心理斷乳期的一個必經之路。
? ? 青春期的情感特點。在這段時期,青少年的情感由原來對親人的摯愛之情,擴展到對同學老師,明星科學家或者是領袖人物的崇敬和追隨。由自愛到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甚至愛整個全人類。也就是說青少年的情感充分的體現了社會性。此時,他們的道德觀也發生了變化。有的孩子呢,對成功人士名人會非常的崇拜。
? ? 對壞人壞事,嫉惡如仇,就像我記得,因為我兒子的外公喜歡看這種,日本片就是打仗的啊,打日本鬼子,所以呢,我們家兒子對小日本就是說也是嫉惡如仇,就是會對這種成功人士的崇拜,包括對壞人的嫉惡如仇。因為他們追求公平公正,一旦發現某人有這種私心雜念,他們都會嗤之以鼻,就是因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妥協和容納不同意見的人與事。所以很容易受到傷害,確實,因為青春期的孩子也是比較單純的。
? ? 我們了解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包括心理特點,這樣呢,就更有利于我們對孩子的了解也就更有利于我們知道如何跟孩子去溝通了。而這個時期的孩子的心理也特別矛盾。首先一個,他們的這種獨立性和依賴性的一種矛盾,青春期的少年,因為他們在心理特點上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成人感,他們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好像生活上也不需要爸爸媽媽過多的照顧和干預。否則的話,心里便會產生這種很厭煩的情緒。
? ? 對一些事物的是非曲直的判斷,不愿意聽從父母的意見。并且強烈地表現自己的意見的愿望,對一些傳統的權威的結論呢,他們都會遲疑些,往往會提出一些過激的批評之詞。但由于其的社會經驗和生活經驗的不足,也會經常的碰壁,又不得不從父母那里尋找方法途徑和幫助。再加上經濟上不能獨立父母的權威作用,又強迫他要去依賴父母。這是他們的一個獨立性和依賴性的一個矛盾心理。
? ? 成人感和幼稚感的矛盾。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突出表現是,出現成人感,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成熟了,他已經長成大人了,因而在一些行為活動,思維的認識,社會的交往等方面,會表現出成人的樣式子,而在心理上渴望別人把他看作大人,尊重和理解,但由于年齡,以及社會經驗和生活經驗,知識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為上往往盲目性比較大,容易做錯事,所以說也會有明顯的這種孩子氣和幼稚性。
? ? 開放性與封閉性的矛盾。青春期的少年是需要與同齡人,特別是與異性交往。與父母親平等交往,他們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樣,彼此都能夠敞開心靈來相待,但是,由于每個人的性格,想法都不一樣時,他們這種渴求,找不到釋放的對象。有的呢,他會在日記里面進行一個訴說,這些日記寫下了心里的話。又由于自尊心不愿意被他人所知道。于是就形成了跡象,讓別人了解又害怕別人了解的這種矛盾的心理。
? ? 渴求感與壓抑感的矛盾。青春期的少年,由于性的發育和成熟。出現了與異性交往的渴求,比如喜歡接近異性,想了解性知識。喜歡在異性面前表現自己,甚至出現朦朧的愛情念頭。但是由于學校家長還有社會輿論的約束和限制,使青春期的少年在情感和性的認識上存在著既非常地渴求又不好意思表現的這種壓抑的矛盾狀態。在這里呢,我的建議就是對于我們孩子來說就是性教育,其實是越早越好。
? ? 可能很多家長因為我們中國的一些傳統的理念,談性色變,關于性,不好意思去跟孩子交流。其實,對于性方面的一些知識,跟孩子進行一個正確的交流和引導是越早越好,在這方面,因為孩子對這方面因為他趨于成熟的一個必經之路,對性的一些需求,有一種渴求感,但是同時因為家人包括學校對這方面的一些壓抑,所以說他會產生一些矛盾心理。那如果因為我們沒有正確的一些引導或者一些好的途徑。他們可能就會從一些,比如不好的一些網站,甚至私下的去查找這些需求,其實是更不可取的。
? ? ? 自制性和沖動性的一個矛盾。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獨立性和成人感出現的同時。他的自覺性和自制性呢,也得到了加強。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他們主觀上,希望自己能夠隨時自覺地遵守規則,并盡義務,但是,客觀上又往往難以較好地控制好自己的情感。所以有的時候就會如莽行事,使自己陷入一種既想自制但是又很容易沖動的這種矛盾之中。所以我們說其實孩子處于青春期的時間是一個特殊的時期。
? ?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我們家長其實需要一個很好的了解到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點。因為在這個階段,只有我們對他們的這些需求和特點了解了,那我們才能夠更好的去陪伴孩子。那我們父母親到底如何去陪伴孩子共同度過青春期呢?
? ? 應該說,青少年出現的各種變化是青春期生理心理發展的一種必然結果。是青少年由不成熟向成熟轉化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的表現。如果孩子有類似的問題,作為家長應該保持平和的心態,用積極的態度,科學的知識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
? ? 我們家長要認識到這種現象必然會發生,也必然會過去。有的父母或許過度的擔憂孩子可能面臨的危險,害怕孩子不能順利的度過。父母必須要信任孩子有這個能力。事實上大多數孩子的確都順利,度過了這個特別的時期,孩子身上出現一些叛逆的現象,不要大驚小怪,每個人都會經歷這種叛逆期。父母要保持冷靜多觀察多體諒孩子。那必定這種極個別的這種叛逆期出現一些特殊情況的孩子,是少數,這個時候可能就需要尋求一些專業的引導。
? ? 我們家長還要不斷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的方法要根據孩子的年齡進行調整。我們過多的保護或者過分的干涉都是不正確的。千萬不要萬事代勞,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注重考試分數,能決定人生幸福的不是學問的高低,其實真正的是人格的健康水平。
? ? 在這里呢,我還有一個巔覆性的觀點,就是很多家長有這么一個觀點,聽話的就是好孩子,在這些家長眼里,只要孩子對父母親言聽計從,非常的乖巧就是好孩子。其實這樣就是把孩子看成了沒有自我的一個木偶。孩子對自我的肯定,完全是依賴外界的評價。其實這種乖巧的孩子,他會活得非常的累,因為他的一言一行他都很在乎爸爸媽媽同學,老師對我的評價。我一定要做個好孩子,所以呢,這個孩子呢,他會覺得活得特別的累。
? ? 好孩子應該有一個更寬的底線。父母親要敢于接受孩子的叛逆和逆反。讓孩子對生活有主見。發展孩子的自主性而非強迫性,這樣我們才是真正的愛孩子。這里我還是要提醒家長的。其實往往我們覺得非常聽話,乖巧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我們是需要非常重視的。往往在青春期特別叛逆,喜歡跟家長作對,情緒上會有一些起伏的孩子,其實這一類孩子,我倒是比較放心的,就是至少在心理上內心沒有那么壓抑,他會找到一種釋放的一個渠道。
? ? 還有一個方面要說的就是我們要弄清楚誰先理解誰。對于任何一種僵硬的關系要化解肯定是要有一方先去理解另外一方,包容另外一方。很多時候我們家長也都是會說,這個事情我都這樣了,他還是那樣。就像我有認識一對母子,兩人都會玩王者榮耀。而家長就特別著急,孩子已經要中考了,還玩王者榮耀,那我就問:你可以不玩嗎?說如果我不玩,我孩子不玩,那我就不玩。
? ? 這里我覺得這位家長他就是為了孩子不玩我不玩。而不是當我愿意真的自己不去玩,孩子才有可能,原來這個不完是可以做到的。這里說的理解誰,是先大人理解孩子還是孩子先理解大人?這一點上他認為就是需要孩子可能確認好肯定想去做,我才愿意做出讓步,那我覺得這點肯定也是不可取的。
? ? 我個人認為其實大人應該先要去理解孩子。讓孩子把心里話說出來,畢竟我們是成年人。這孩子講的時候你即使不認可,也不要打斷。這就要求父母能夠不以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孩子,要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格。并且愿意以先去理解孩子的姿態與孩子互動,那么這樣才是一個良好的溝通才能開始。然后呢,我們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一些問題。并且適時的提出合理的解決之道。
? ? 還有一點,也是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要允許孩子試錯。青春期的孩子特別好奇,他對世界充滿了各種嘗試的想法,許多父母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害怕孩子失敗而不敢放手,讓孩子去做。其實失敗是一種教訓,更是一種提醒。你天天告訴這個摔倒了會很疼的。那孩子沒有親生的,這種體會她的理解是模模糊糊的。只有直到有一天他中重的摔了一跤,很疼了,它才真正的明白,摔跤真的會疼。
? 這樣下一次他才會自己自覺的注意走一些彎路,有一些經歷多一些體會。孩子以后的路才會越走越寬廣,越走越順暢,希望就是家長們在沒有就是比如說生命安全的情況下,我們允許讓孩子去試錯,因為在這個階段孩子試錯的成本是最低的。往往我們把所有的事情,所有的路都鋪好了,等他以后走向社會再來進行試錯的時候,那個時候的成本,可能會非常的大。所以,這里也是我需要給家長強調的就是我們要給一些孩子試錯的機會。
? ? 我們要轉換一個角度,我們要相信一代肯定比一代要強。父母親用自己的人生經驗限制了孩子試錯的機會,看起來對孩子是一種保護,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卻是限制了孩子的發展空間,改變跟孩子的一種交流方式。現在我們要放棄做孩子的精神導師,努力去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這一點也是我們說的改變跟孩子的交流溝通方式。
? ? ? 其實這個時期的孩子最不喜歡的就是說教的父母。我們要放下高姿態,主動去了解孩子關注的文化娛樂動態。這樣呢,我們雙方才有可能有話可談,我們還要注意和孩子溝通的方式和方法,我們要學會設計問題,用問話的方式來和孩子溝通,盡量不要用陳述句。還要盡可能的讓孩子去說。就像上次我在那個講座里面說的那個三類家庭。同樣是為了一個穿秋褲的事情,家長們的一種不同的交流方式,結果卻大不相同,這些技巧都是需要父母加強練習的。
? ? 我們要請孩子參與家庭事務。大人們在做家庭內務,事物決策的時候,我們不妨邀請孩子們加入進來,聽聽他們的想法。一來,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家里的一份子,如果意見正確被采納的話,對孩子也是一種綜合鍛煉和學習。二來,讓他們感受一下父母的壓力和感受。
? 我們還要理解和接納孩子,孩子出現一系列的身心變化,孩子自己也是始料不及難以控制的。其實特別的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接納。千萬不要看到我們孩子的某些行為變化,或者發現孩子的反常行為就大呼小叫,驚慌失措,更不要打罵和斥責孩子橫加指責。否則的話只會加劇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加與父母親的一種隔閡。
? ? 我們要做孩子的朋友。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最大的愿望就是渴望尊重,渴望獨立。希望別人把他們當成大人平等,對待。這就是要求家長們要轉變角色教育觀念。改變了這種居高臨下,命令式的單向教育,為平等的探討式的雙向教育。從單純的關心孩子的生活起居轉變到指導孩子的發展和成長,努力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多跟孩子平等的交流,多從孩子的角度跟他們交流,認同他們,再來探討可能會更好。